当前位置:

电视问政主持人如何更理性地彰显犀利

隋 东

  继湖北武汉依托《电视问政》节目在监督政府职能部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之后,电视问政作为一种常态化节目在全国各地得以大力推广,广西、湖南、浙江的部分省市电视台也纷纷开办了此类节目。节目形式大体相同:记者暗访——主持人现场提问——官员回应——专家点评。此种监督类节目对主持人要求基本是一致的——语言犀利。但是各地主持人在语言犀利的表现上却大不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犀利表现为满脸严肃,不苟言笑,音调很高,盛气凌人,一张嘴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另外一种犀利则表现为神情自若,亲切自然,但理性思考,心思缜密,逻辑清晰,善于在现场问答中捕捉问题的关键点,并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想要做到第一种类型的犀利并不难,只要主持人胆子够大,功课做得充分即可,但是要做到心平气和,理性思考中击中要害的犀利就没那么容易了。那么,主持人在问政现场怎样才能做到理性犀利呢?
  一、主持人在语气表达上要理性
  电视问政节目呈现给观众的往往是揭露问题、画面冲击感又很强的短片。看了这样的短片普通受众的情绪很容易被点燃,如果此时主持人声调高八度地质问、指责被问政嘉宾工作为什么没做好,则无异于火上浇油。即使被问政嘉宾在实事面前承认这是自己工作上的失误并且表态会立即整改,但是主持人的问话方式会在无形当中割裂了群众和官员之间的鱼水关系,增加对立情绪。电视问政的宗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弘扬正能量,纠错改错的同时督促官员从内心深处重视问题并做到长效监管。所以,在问政现场主持人应该理性平等地对话,因为广大群众和被问政官员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纵然此刻记者的暗访画面冲击感很强,主持人也应该沉住气,不夹杂任何不良的情绪客观理性地开展问话,让被问政者心服口服地认识到问题所在。
  二、主持人要随时保持理性思考的状态
  在主持《电视问政》这样的大型直播节目时,主持人不能仅仅凭借提前准备好的提纲开展问话,不听解释说明,不捕捉现场发现的新问题,不按照现场收集到的新信息分析调整问话方向,只按照预设好的问题“一根筋”地死磕到底是不可取的。乔治麦尔在《奥帕拉・温弗丽:真实的故事》一书中分析了奥帕拉成功的原因:一般来说广播电视的访谈者只是提出问题,却不认真听回答,他们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上或者是下一个新的问题上。但奥帕拉仔细地倾听嘉宾们的谈话,并且利用谈话的内容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由于对嘉宾和观众的生活进程充满关切,由于能同他们进行交流,这种风格大获成功。
  认真倾听被问政嘉宾的讲话,并迅速理性思考,及时调整问题的走向是对电视问政主持人提出的较高要求,也是此类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2014年8月丽水广播电视台《问政进行时》播出了一条关于断头路的短片,记者前期调查采访得知这条断头路存在多年,因为几户村民不肯拆迁,使城市化进程受到影响,给周边村民出行造成了困扰。几年的时间里,周边群众反响强烈,城市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也多次组织拆迁,但房屋依然屹立不倒,附近居民灰心至极,直接告诉暗访记者:就算市长来了也拆不掉……
  前期预设的问题走向是,在实事清楚法律条款明确的情况下,主持人要在现场要求分管这一问题的领导积极表态,给出拆迁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还路于民。可是在问政现场询问得知,这段路之所以几年打不通是因为里面掺杂着太多的因素:历史遗留问题、拆迁补偿问题、被拆迁户的维稳安全问题等等,最重要的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法律诉讼阶段。如果主持人不顾及现场收集到的这些信息,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发问,也会得到积极的回应。但是,会丢失为什么这么久多次执法却打不通背后的原因所在。当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了解到一条路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复杂关系后,现场主持人立刻将提问的方式由质问变成了鼓励,在表示理解的前提下柔性督促,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电视问政搭建了百姓和政府官员直接沟通的平台,使官员能更直接地回应百姓的关切。人们喜欢这档节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这档节目出现之前,还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小小的主持人敢和领导这样毫不客气、不留情面地讲话、质问,但是作为一名现场的主持人要保持冷静,要有大局意识和理性驾驭语言的大智慧,弄清楚事件背后的原因,并且把它理性地呈给观众是包括主持人在内的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提振信心,寻求突破,增进群众和执政者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弘扬正能量更是电视问政该展现的姿态。所以,犀利不单单体现在唇枪舌战、寸土不让的激烈博弈中,更体现在理性思考后的大局意识上。
  三、主持人话语权的理性分配
  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在引导节目正常推进的同时还肩负着替百姓提问、追问、必要时还要和被问政嘉宾辩论的任务,节目形态赋予了问政主持人极重的话语权和工作量。于是有人说“电视问政主持人经常唱独角戏”,虽然此话有些偏颇,但是一定程度上,工作量大、话语权多容易给人造成电视问政节目是主持人的秀场的错觉。其实,在电视问政现场还有很多可参与话题的讨论者。以丽水电视台《问政进行时》为例:现场除了主持人和被问政嘉宾以外,还有专家、评议员、市民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以及300多位观众。
  节目创办初期,当一个崭新的节目形态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摸不着头脑”,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官员作秀的场所,有批评的话不敢说,也有人怕话讲得严厉了得罪领导……基于种种原因大家不愿讲话,不敢讲真话、不敢讲“狠”话,于是主持人担负起了绝大多数问话的使命,偶尔邀请专家对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加以解释说明。而现在随着大家的信赖度和了解度逐步提高,主持人在现场开始巧妙交出话语权,调动大家积极发言。主持人巧妙地穿针引线并适度的交出话语权之后,收获到了更好的效果。
  1、问政的主体更加明晰
  
电视问政的主体是百姓,现场主持人是替百姓提问。但是当主持人承担着串场、提问、参与辩论等诸多任务之后,很多人会产生一种错觉:总认为是主持人在问,是电视台在问。当主持人适当交出话语权之后,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电视问政是为所有参与者搭建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关切的问题像主持人一样面对面地向官员提问。这样一来,不仅普通百姓参与电视问政的热情提高了,官员面对面地了解百姓心声的机会也更多了,主持人这个“二传手”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2、对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
  丽水电视台《问政进行时》节目不仅要解决短片中所暴露的具体问题,按照高层设计者的要求更要解决某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问题。在电视问政节目里,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勇于面对权大位高者,还要善于明断节目中暴露的问题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还是主观意识不到位。如果客观上确实有不可抗力因素或者客观条件不到位,要理性引导现场氛围,化解紧张气氛,理性地探讨问题症结所在,促进问题整改。如果被问政者在主观上存在惰政、推诿,就应该让被问政嘉宾红红脸、出出汗。
  电视台的主持人大多是学艺术或者中文出身,虽然对具体问题要做足前期的功课,但仍然会存在短板,因为电视问政所涉及的问题面太广,很多问题成因复杂,单纯由主持人发问,往往会造成问题流于表面难以深入。而现场的专家、评议员、市民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中却藏龙卧虎,这里不乏机关政要、学者、法律界人士、专业人士、事件本身受影响的群众等。大家来自各个阶层,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多样化。当主持人巧妙合理地交出话语权,激发大家亮出观点,你会发现现场的交锋更激烈了,呈现的问题也更客观,探讨的层面也更深刻了。而此时主持人需要更好地把握问题走向和话题边界。
  电视问政节目需要一个犀利的主持人,但更需要一个胸怀大格局,理性把握问题走向的主持。唯有如此才能让电视问政节目成为老百姓真正信赖和喜爱的节目。才能让被问政嘉宾口服心服地离开这个舞台之后,把老百姓的利益真正的揣在心中。才能更好地推进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工作,进而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作者单位:丽水市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