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而不俗 亲而不腻——“说新闻”探析

胡思逸

  最近几年电视新闻以“说”的方式进行表达深受观众的喜爱。无论是中央、省、市台还是县级小台,无论是在一日之晨,还是接近子夜,新闻在电视上都会被各位主持人以不同的风格说给观众听。
  一、“说新闻”的内涵探析
  “说新闻”,我认为更应当理解为“播新闻”在新环境中的一种发展。新闻播音作为播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强调“播”得要像“说”。早在50年代初,新中国播音的创始人之一,在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进行播音的前辈播音员、播音教授齐越在对新闻播报研究的时候提到“需要善于掌握事实和数字来解释我们党和政府的政策,要善于解释、说服,而不是宣告。”在林如先生回忆当年去莫斯科学习播音的回忆录中也提到了前苏联功勋播音员托别士的教诲:“播稿件时,要朴实,要善于运用说话的方式……播读稿件愈像‘说’,而不像‘念’愈好。他很强调播讲时的视像和对象感,并非不喜欢我们的‘念’”。由此可见其实在新闻播报的研究中很早就注意到新闻要“说”。
  但是囿于当时一定社会生活状态(主要是政治环境)和一定的新闻内容,电视新闻更多的时候呈现一种庙堂之高的状态,“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缀、语势平稳、节奏明快、新鲜感强、基调各异、分寸恰切、语流畅达。”应当说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播音员、主持应当遵循和力求达到的语言、语音标准。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宽松,我们应当给这个“标准”注入新的活力,让它也“宽松”起来。这就要在播报方式等方面来一次“改变”、“变革”。“说新闻”恰是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之上完成的。
  那么说新闻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播报方式呢,叶凤英教授在介绍鲁豫“说新闻”的情况时说:“鲁豫在‘说’新闻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把播的形式改成说,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角色转换。她不是在念别人给她拟好的稿子,而是在说她自己的语言,她是选择新闻、提炼新闻、报道新闻的记者、编辑和主播。这种角色的转换已经把新闻播音员的角色转变为记者、编辑的角色。”
  “解说新闻”从新闻内容的确定上看,新闻事件应该是老百姓所关注的,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到街头趣闻,只要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那就应当是摄像镜头所面对的,通过新闻栏目的提升,而感觉到有关注的价值不是一件一件俗事的叠加。在新闻的解说中,应当以和受众、老百姓平等的语言来讲述,做到亲切、自然、清新。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说新闻这样的栏目中,要努力做到“通而不俗,亲而不腻”。
  综观之,说新闻这种新的播报方式,在语言风格上“生动生活,朴实亲切”,贴近日常口语,在内容选择上从百姓的关注点出发,更具有民生意识;在整体呈现风格上,追求主持人与受众零距离,娓娓道来,而风格多样化。
  二、特征分析:以受众为中心
  播报新闻强调的是新闻的可信、权威,突出的是权威性、公信力,淡化的是“我”,受众的选择权。说新闻则强调的是主持人和新闻受众之间的小范围的人际交流,强调和突出的是“我”;播新闻讲求由距离感产生的客观性,说新闻则冲淡了紧张感,溶入了平实、轻松感;播新闻是一种告知性的传播方式,讲求距离所产生的权威性,而说新闻却是一对一的谈话,消除了观众的距离感。
  正是主体定位和距离定位的截然不同,使得“说新闻”相对于传统的播新闻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1、与受众情感距离的最小化
  电视新闻的呈现在受众面前依然是画面、同期声解说和文字解说三个部分构成,说新闻为了拉近与受众的情感距离,进一步加大了主持人说的成分,文字和画面的存在主要是作为主持人语言的补充而存在,进一步加大说的可信度。而且,画面和文字解说在呈现手段、表现方法上也越来越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靠近。
  作为重头戏的主持人“语言”,也告别了传统新闻播报中的书面化,更加注重口语化的表达,突出和强调说的感觉和效果。一些感叹词,比如“啊”“吧”,甚至是主持人个性化十足的口头禅也出现在节目中。整个新闻的语言面貌呈现出“清新、亲切”的效果。
  在说新闻的节目中有的时候为了能够进一步体现电视荧屏内外的情感零距离,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九点半》栏目,当主持人说到某些令人兴奋的事件时,会出现表示惊叹的画外音;说到一些令人气愤的消息时,就会出现乌鸦的叫声。而有些栏目运用了漫画、对联等民间的方式来评论新闻。在这样的氛围中主持人是自由的,可以完全离开稿子中的语言,自己支配自己的知识储备,向受众讲述他所熟知的事件。
  2、信息最大化和最深化
  目前国内的说新闻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大容量地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主持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述更多的新闻,一般用百来个字就可以把一则新闻讲解清楚。另外一种是以解答疑惑为主的深度报道,比如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的“深一度”,这类新闻就要求主持人介绍更多的背景新闻和自己的新闻评论,一般用的篇幅比较大。
  在一档“说新闻”的栏目中,一般情况下这两类新闻都会一起出现,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要,比如浙江电视台《经视新闻》等。在处理过程中既有新闻信息量的最大化,也有新闻解说的深度化。
  3、新闻发送的最快化
  新闻强调的是迅速。说新闻突破了传统的电视新闻中文字解说加“动态画面”的状况,“说”新闻的节目中很大程度上以说为主,有一些突发的事件没有画面支撑时,对于网络里的一些只有文字没有图片的新闻,甚至是一些报纸上的文字新闻,都可以通过说,通过主持人的评论最快地通过电视屏幕传达给受众。
  4、和受众的互动性
  说新闻强调的是一对一的交流,把受众作为一个交流的对象。所以说新闻类的节目中设置了很多互动环节,方法是多样的,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短信、微信互动。
  这样互动的处理使得新闻更加具有可信性。主持人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播报之后,作为评论者进行一番点评,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受众可以对此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赞同的、反对的都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直接和节目现场互动。互动拉近了媒体和受众的距离,增加了凝聚力。
互动的方式很多,有的直接让受众成为新闻的发现者,比如《1818黄金眼》组织的DV联盟,受众用手中的DV记录身边的新闻,然后发送给栏目,选择播出;还有很多栏目所实行的新闻报料奖,受众提供新闻线索。不过最普遍最常用的是短信、微信点评,然后抽奖产生幸运观众。短信、微信是针对某个问题大家讨论,比如经视新闻的《大家说吧》,每期讨论一个新闻事件;也有开放性的,你可以讨论节目中的任意一个新闻事件,比如《九点半》。
  5、鲜明的个性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一般遵循的是倒金字塔的结构,重大的新闻事件一般放在最前面。而说新闻一般都是以主持人精彩独到的点评出彩。“说新闻”中主持人作为讲述者,他就像和受众讨论问题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比如鲁豫播报新闻的干脆利落,海霞播报新闻的从容亲近等,主持人不同的风格吸引着不同的人。
  主持人的不同风格和说新闻栏目的风格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受众,而且他们之间也在不断地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电视新闻栏目的独特风格。
  三、陈述模式:怎么说?
  “说新闻”经过几年头的发展和经营,虽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在很多评论中提到的主要有这样几点:
  由于说新闻偏向口语化,在说新闻追求口语话的过程中,主持人出现一味地加快语速,加大新闻信息量,以为这是口语化的一种;有的则把说新闻的语言当作了生活中不加修饰和整理的啰嗦语言来理解,甚至为了突出自己的个性,出现了把语言“庸俗化”,或者是“现代化”等,说出来的语言没有语言逻辑、没有人生品味,更有甚者,对一些字词的解读跟着生活用语将错就错。对社会甚至产生着误导,这就根本歪曲和抹杀了新闻媒体的语言导向功能。口语不是没有语法的语言,只是从情感上来说更贴近生活;口语也不是没有褒贬没有品格的语言,相反它的品格会展示得相当淋漓。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多时候是由于策划者没有认识到新闻语言也应该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
  其次,人们通常认为适合说新闻的题材一般是“社会新闻”为主,于是为了吸引观众经常会编播一些比如哪里的猪长了三只脚,哪里的小偷走投无路跳入臭水沟等节目,题材陷于流俗化。出现这种原因,肯能是策划者过度遵循了“后篱笆原则”,对新闻受众的层次解读不当造成的。当主体内容迎合恶俗的时候,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基本要求,甚至会把说新闻引向死胡同。
  其三,主持人的辅助语言纯自然化,经常会采用一些不合时宜或者过度夸张的肢体语言,采用一些哗众取宠的表达手段。新闻无论是播还是说,都是在强调内容的真实性。而说新闻则是以朋友的一对一的方式来传播新闻内容,它要求“亲而不腻”,所以所有的肢体语言和辅助表情都应该做到适度。中国老话说“适可而止”,哲学中也在强调“度”的问题。过度的非语言辅助,很大程度上物极必反,造成了新闻传播的失败。
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说新闻健康和谐地发展,没有真正理解说新闻“通而不俗,亲而不腻”的呈现要求。那么在说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使得新闻说好,说得有个性,说得有品味又能够吸引受众呢?
  1、改变节目的生产和编播方式
  说新闻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现在是一个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的时代,在说新闻的特点里就提到“个性十足”是很重要的特点。那么怎么样去营造它的风格特征呢?首先是记者的栏目化。每一个记者都不是全能的,他的视角、他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风格,他不可能同时为四五个栏目编写报道,所以记者的栏目化是当务之急,做到记者的画外音和整个节目和主持人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使得栏目风格明显化。
  其次,借鉴西方的“主持人中心制”的运作模式,实行主播主编制。所有的串词都带上了主持人的痕迹,主持人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把不同的语言有机地组合,通过主持人独特的解读完成和受众的交流。
  2、主持人要在语言上下足功夫
  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主播,他播新闻的能力不必怀疑,但是要说起来比较麻烦。说新闻并不是简单地描绘新闻经过,必须动用自己大量的知识储备,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说新闻的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些素质的培养绝对是在“说”之外的,它必将要求主持人积累丰厚的知识。如果没有积累,新闻解说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是笑话。
  其次,主持人的肢体语言要求得体,不能过于猛烈,过于夸张。本人不喜欢原来《九点半》的新闻评论,只因钟山先生的语调和肢体语言太过于夸张,多了演的成分,失去了新闻真实的依托。
  3、调整说新闻中说的视角
  首先,可以故事化。用故事化的手法叙述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故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类新闻在叙述的时候多采用悬念语态,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比如《1818黄金眼》推出的“新闻故事”以连播的方式进行表现。
  其次,可以生活化。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主持人以大众形象,用以人为本的平民视角关注社会生活。比如浙江《经视新闻》,甚至可以用当地的方言进行述说。
  其三,可以互动化。说新闻的节目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自身的需求,所以说新闻中也可以直接安排受众的参与,参与点评甚至参与节目的编排,这些都有助于节目风格的形成。
  说新闻自一出现便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感到一种亲切,一种“回归”——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来,虽然它带着不少先天的不足。对于听惯了,甚至听厌了那种几乎一成不变播报形式的受众来说,“说新闻”是一种“变革”,一种“新”的形式。所以对于它的一些“不足”、“硬伤”都不会去过分看重,但也绝不是无视它的存在。随着“说新闻”的逐渐“长大”,人们对它的“相貌”必然会有细微的挑剔和要求,它的任何“缺陷”“不足”都将影响它的“身价”。比如主持人的普遍年轻化,不像国外的新闻主播一般都是四十多岁生活经验丰富的人物;事件分析的力度不够;还有各个新闻栏目的风格呈现雷同,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甚至连栏目的构建结构都不是很顺当。主持人口语化表达水平,特别是把握普通话的能力……都是“说新闻”的需要重视的,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改变措施。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节目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