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实手法在电视对农节目中的运用

谷冬伟 于春燕

  农业作为国之根本,一直以来都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开办的对农栏目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是由于电视节目市场化的影响和对象性节目的局限性,当前的很多电视对农节目存在着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可看性和收视率差等问题。纪实手法作为一种记录真实客观、重视捕捉细节、讲求声画一体的电视表现形式,已经在很多电视节目形态中得到了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在电视对农节目当中适当运用纪实手法,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什么是纪实手法
  所谓纪实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电视这一媒介诞生之初,就因其特有的视听双通道传播特征,传播出来的电视新闻具有天然的纪实性,迅速征服了观众。电视新闻节目让观众既能看到真实的画面,又能听到现场的声音,在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现场感等方面远胜于其它媒体,一举确立了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可以说较强的纪实性一直是电视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体的显著特征。还原真实的新闻现场,满足人们对电视新闻纪实性的需要,也是电视从业者不断探索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纪实手法就是电视从业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当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纪实性的技术和手段,一般包括长镜头的运用、解说词的运用、声画一体、现场连线和现场直播等方面。
  二、纪实手法是最适合电视对农节目的表现形式
  电视对农节目是服务“三农”的对象性电视节目,本应受到农村收视人群的欢迎,但是由于节目采制模式陈旧,传播效果不好,导致大量农村观众的流失。镜头配上解说词,中间穿插几段同期声,就组成了一篇报道,20年前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怎么能满足大家的收视需求。农村受众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电视传播的信息和知识,他们会质疑电视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渴望有更多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在电视对农节目中运用纪实手法,真实记录发生在农民朋友身边的人和事,容易拉近节目与农村受众之间的距离,赢得农村受众的认同感。
  电视对农节目的内容都是取材于广袤的农村大地,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鲜活的新闻事件,春耕秋收、夏忙冬藏,乡风民俗,家长里短等,这些发生在农民朋友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电视对农节目的题材内容,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生动丰富的新闻现场。纪实手法是最能展现新闻现场原生形态的电视表现形式,可以把这些极富生活气息的劳作现场、热火朝天的活动现场等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让大家通过电视就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场气氛,对乡村的生产生活和丰富的文化活动等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电视对农节目的本质就在于为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农业发展提供助力,是为“三农”服务的,因此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无论是介绍乡风民俗,或者是宣传美丽乡村,还是帮扶解决问题等,电视对农节目都要以内容的客观真实为基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成为不少城市人群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开始关注乡村的现状与发展。电视对农节目作为沟通乡村与城市的桥梁,既是服务宣传“三农”的阵地,也是城市人群了解“三农”的窗口,在当前的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电视对农节目当中运用纪实手法,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农村的现状,把乡村的好山好水、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的蓬勃发展传播出去,也符合崇尚纪实的城市人群的收视习惯和审美需求。
  三、纪实手法如何提升电视对农节目的质量
  1.长镜头的运用
  长镜头是纪实手法比较常用的表现形式,是指摄像机在开始录制到暂停录制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的一种拍摄方式。运用长镜头跟拍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新闻现场,可以保持人物动作的延续性和新闻现场的完整性,让观众可以跟随者镜头的移动对拍摄对象有更加完整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可以获取更多真实的信息,当然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长镜头的运用有助于展现真实的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对新闻现场的观察和了解,在现场录制时,运用长镜头可以将有用的信息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不是记录一个个碎片式的镜头,通过电视传播出来之后,有助于增强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因此在电视对农节目的新闻现场,最好能做到不关机,多记录,这样不会遗漏重要的细节和精彩的内容。在摄制一些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的农村活动时,为了完整记录新闻现场,还可以采用多机位的拍摄方式,将整体和部分、全景、中景与特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观众随着镜头的切换,对新闻现场有多视角、全方位的认识。
  长镜头的运用有助于展现人物的真实个性。在新闻的要素当中,人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易于被观众接受并且记忆。要突出人物的真实个性,就要善于捕捉人物的一些细节,长镜头是就是能够发现和记录人物细节的有效手段。电视对农节目的采访对象大多朴实善良,面对记者和镜头会紧张不安,要想发现人物的真实个性,就需要敏锐捕捉到采访对象有意无意之间的一些细节。记者在采访一位村支书的时候,注意到他喜欢走来走去,一刻也停不下来,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他每天都会去发现并解决村里的大小事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用一上午时间跟拍到了这位村支书奔走于多户村民家中,协调解决问题的画面,运用长镜头捕捉到了许多珍贵的细节,将一位爱“跑腿”、有担当,干实事的农村带头人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声画一体的运用
  电子摄像机本身具有声画同步记录的功能,因此记录下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但是我们发现许多电视对农节目在播出的时候,除了采访对象的同期声之外,现场的镜头都只有画面而没有声音,这其实浪费了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是缺乏电视意识的表现。这些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自然之声,不仅会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反而会加强节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当摄像机安置于乡间或者地头等新闻现场,收录的都是最丰富、真实的来自乡村田野的声音,无论是鸡鸣犬吠还是乡音俚语都充满了原生态的味道,这些声音通过电视传播出去,让农村的观众感到真实、熟悉,让城里的观众倍感亲切。摄像人员要提早做好摄像机的调试工作,保证声音和画面的同步录制,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做好同期声、解说词和现场声的声音高低调配工作,力求传播出来的节目既真实客观,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主持人的出镜
  与其它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电视对农节目由于对象性的特点,对于主持人的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电视对农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采访对象交流,讲出来的话既要朴实无华、又要诙谐有趣,才能易于被农村观众接受和认可。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主持人将在新闻现场的所看所听所感,用口语化的方式第一时间解说给大家,大大加强了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主持人在新闻现场紧密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并即时进行通报,可以让电视观众对于现场的状况有系统完整的了解;主持人在新闻现场参与一些活动,更能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让电视观众有一种代入感,满足了受众参与现场活动的心理需求。
  4.解说词的作用
  纪实手法主要通过镜头的运用记录客观真实的现场或者展现人物真实的个性,但是这并不代表解说词就不重要。相反,解说词是电视对农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镜头只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影像记录,而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的新闻要素信息,还需要简洁有效的解说词进行补充说明。在声画组成的电视节目中,配上恰当的解说词,将现场与现场以外的内容通过电视的传播向观众娓娓道来,可以增强节目的故事性,富有感情的优美文字配上主持人的深情解说,也会让电视节目的意义得到升华。在纪实性的电视对农节目中,通俗易懂的解说词还能迎合农村受众的口味,引起广泛的共鸣。

(作者单位:义乌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