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塑四种思维方式 落实导向全覆盖要求

郑 宇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导向全覆盖的观点,要求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各类媒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中,关于“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的要求,对当前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
  从广播电视新闻的整体情况来看,上星频道、时政类新闻大都能坚持正确导向,执行严格的审播制度,新闻节目呈现出较为严谨、端庄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特征。但是,当我们观察一些地面频道、专业频道和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时,却会发现导向管理的落实似乎总是打了些折扣,常常出现负面报道过多、分寸把握不准,甚至价值观不正、审美情趣不高等问题。对照总书记导向全覆盖的要求,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娱乐类、社会类新闻的导向管理是当前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明显短板。而在今年3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专题会议,就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社会类、娱乐类新闻导向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何长期存在?这与我们一直以来的模糊认识有关。从监管部门角度来看,说到导向管理,更多地会指向党报、党刊、央视和卫视等行业龙头,认为只要将这些主要宣传阵地把牢了,导向管理就落实了,主流舆论就壮大了,而对一些地面频道、专业频道,以及社会类、娱乐类新闻,往往因为考虑到节目的可看性,在管理尺度的把握上相对宽松。而从媒体自身角度来看,抓好新闻主频道、主栏目建设是主体任务,舆论导向金不换,主观上不能出任何差错,而地面频道、专业频道,以及社会类、娱乐类新闻则可以相对灵活一些,让它们在市场中承担更多的经营创收任务,这种认识在相当一部分媒体领导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收听率、收视率成为了新闻节目评价的唯一标准,各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成为了一个恶性闭环。
  其实,与上星频道和时政新闻相比,地面频道、专业频道的数量更多,体量更大,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而社会类新闻包罗万象,更贴近民生实际,娱乐类新闻引领时尚,更吸引青少年群体,如果这些频道和新闻节目出现导向偏差,其影响方式更加隐蔽,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轻则损害广电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重则逐渐侵蚀主流价值,带坏社会风气,其产生的危害并不比上星频道和时政新闻导向偏差小。
  思维贯穿我们应对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基本遵循。思维的模式、层次和方向,往往决定了事物最终的呈现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澄清这种模糊认识之后,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总书记关于导向全覆盖的要求,首先从思维方式上开展认真检查和纠偏,通过务虚求实,深入解剖和补上这一短板。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编辑和播出,本质上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基于以精神思维为主导的一系列相关活动的集合。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指导生产健康有意义的新闻作品,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则会将新闻内容生产带入歧途。
  针对当前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四种错误的思维方式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一是负面集纳思维。主要体现在节目的编排结构上,有些栏目放弃了对本地新闻的自采自编,代之以从网络上搜罗、编辑和播出各地发生的各类奇闻异事及负面新闻,有时还滥用“链接”,将同类负面新闻集中拼接组合,有意将“旧闻”或未经证实的消息与新闻事实相互穿插,杂糅呈现,在多栏目多时段重复炒作,以达到煽情的目的。据监听监看统计,在部分民生类新闻栏目一天的新闻播出总量中,负面题材甚至占到了80、90%以上,有时竟然全部为负面新闻。这种将负面新闻集中编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模式,放大了社会矛盾,曲解了社会主流,违背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原则,二次传播产生负面叠加效应,变相地唱衰社会,给人们造成心理恐慌,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二是窥私猎奇思维。最明显的就是热衷于报道明星绯闻轶事、窥探隐私秘闻、展示怪异丑陋、调侃两性话题等,特别是涉及到情、色、欲等敏感内容,在采访报道上更是不择手段。如一些评论节目本末倒置,把重心放在作为论据的负面新闻展示上,一些调解类节目以展示隐私为卖点,让调解成为围观猎奇的闹剧。而在当前,最为明显的是对监控视频毫无节制的使用。请看,一些社会新闻中播出的监控视频和网络视频,大多是什么内容?惨烈的车祸现场,行人被飞驰汽车撞飞碾压;残忍的行凶犯罪,被害人在痛苦挣扎;疯狂的打架斗殴,拳头横飞骂声不绝;有酒后的丑态百出,有精神病患者的奇怪举止,甚至还有卧室闺房、审讯场所的各类暗拍,这些对暴力、情色、隐私的原生态记录,成为一些社会类、娱乐类新闻中所谓的“猛料”。这种思维下的新闻操作方式,以审丑的心态,将个体血淋淋的伤口一次又一次撕裂给人看,违背了基本的新闻伦理,是对社会道德和主流价值的损害。
  三是泛娱乐化思维。娱乐是广电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适当的娱乐内容和形式能够丰富节目内容,深受群众欢迎。但是,如果将娱乐无限制地扩展,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具体内容,以泛娱乐化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所有对象,最后就会沦为尼尔・波兹曼所哀叹的“娱乐至死”。此类思维方式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将严肃新闻故事化,将悲情新闻喜剧化,将沉重话题娱乐化,导致新闻庸俗化。如一些脱口秀节目,常常拿严肃新闻当笑料,一律以调侃方式进行娱乐化播报。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不是从正面批评和引导,而是以低俗对低俗,随意调侃,变相二次传播。泛娱乐化思维方式的最大危害就是,将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缺乏主流媒体应有的同情和善意。
  四是情绪主控思维。当前,我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深水期,难免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面对汹涌的舆情态势,最需要主持人客观、冷静的理性疏导,而不是情绪表达的火上浇油。而一些主持人在缺乏基本调查和求证的前提下,随意引用网络偏激观点言论,落入了“大众情绪陷阱”。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一些主持人缺乏独立理性思考,点评任性、随意,自诩个性鲜明,却往往突破底线,甚至引发舆论危机。还有的主持人热衷媒体审判,滥用媒体话语权,如对政府部门一些社会管理措施有不同看法,经常扣上“作秀”“花架子”“走过场”等大帽子;有的在谴责一些不良行为风气时,常常使用“无耻”“弱智”“耍流氓”等攻击性谩骂语言。还有的摆不正位置,常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当地政府”要怎么怎么做,流露出不应有的越权和霸气。情绪主控型的思维方式,让节目成为了“火星”,随时有引发“火灾”的危险。
  以上四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不仅是广电媒体社会类、娱乐类新闻的顽疾,其实在各类媒体包括新兴媒体上也时常出现,我们要从指导思想和制作理念上釜底抽薪、有破有立,一方面要防止其成为新闻生产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另一方面要重塑体现导向价值要求的全新思维方式,具体而言,要重塑以下四种思维方式:
  一是结构思维。马克思社会结构论蕴含着丰富的结构性思维,我们要以此为基本指导原则,从结构的整体性出发来考量新闻布局、生产和播出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从广电媒体导向布局的宏观层面来看,要增加主频率、主频道新闻类节目,少儿、对农、道德专题类等公益性节目所占总量的比重。调整一般性资讯类、消息类新闻与新闻评论等节目的比例,更加凸显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其次,从广电新闻生产导向的微观层面来看,要加强对新闻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审核与把关,优化新闻素材的排列、组合和呈现。按照以正面报道为主的要求,坚持从报道效果出发的原则,将负面新闻控制在一定的平衡结构比例之内。
  二是公义思维。顾名思义,公义是指公平正义,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广电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以及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其新闻实践要出自公心,追求公平,维护正义,推动发展。要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理解和尊重公民的个人隐私,最大化地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具体而言,广电媒体要将公平正义思维贯穿于新闻采访、报道、编辑和播出的实践全过程,在题材选择上注重体现正能量,自觉避免追逐社会丑恶低俗事件;在播出安排上保持合理秩序,摒弃反复炒作的做法;在采访手段上遵守行业规则,防止为完成任务不择手段违背职业道德;在新闻事实呈现上注意节制有度,警惕纯客观主义和审丑取向,自觉维护自身的品位格调,切实承担起主流媒体社会责任,努力为观众营造积极健康、公平正义的视听环境。
  三是善意思维。从善意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新闻报道,就是对隐藏恶意的泛娱乐化思维的有力扭转,也可以拓展出更多的丰富内涵。如建设性,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客观理性地分析原因症结,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推动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进步。再如同情心,始终对报道对象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关怀,坚持以新闻的力量改变世界,带来美好。因为,新闻是感性的,也是善意的,是一种有灵有肉、有情有感、有人有物的东西,在媒体上播出什么?这是饱含着良知、散发着温度的选择。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我们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四是理性思维。理性是与情绪针锋相对的思维方式。一家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广电媒体,必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主流媒体。而理性思维,则包含了我们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等基本规律的理解,也是每一位媒体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必须遵循的基本专业原则。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处于宣传舆论阵地的第一线,代表着广电主流媒体的社会形象,更应该时刻绷紧“理性”这根弦,时刻用“理性”来提醒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将冲动的魔鬼关起来,遵守宣传纪律,摆正自身位置,说话前多思量,把握好时效度,妥善处理好主持个性风格与理性表达之间的关系,为引导正确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