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住阵地 找回记者尊严

张 伟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人成了自媒体,信息的获取渠道变得多样化。由于传统媒体传播手段的单一,因此它已被年轻的受众慢慢冷落、并被边缘化。当然传统媒体今天的局面,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发展所造成的,更是传统媒体内在原因造成的。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媒体只有做好自己主业才能守住阵地,并赢得记者的尊严。
  一、 记者尊严缺失的主要表现
  1、职业信心下降。由于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收视率、传播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过去一家独大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传统媒体正慢慢滑入“被边缘化”的险境,正是这样的一些原因导致传统媒体的记者心态发生变化,曾经的“香饽饽”已不复存在。近几年来,传统媒体记者跳槽现象层出不穷,即使坚守的记者也“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些记者更是看轻自己的职业,从而影响了记者的日常采访工作,最终影响到记者采访的新闻稿件。我们知道记者必须具备刨根问底的职业精神,但是当一个记者已经轻视了自己的职业,他还会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吗?这样心不在焉、精神萎靡的记者又怎能交出高质量的稿件,又何谈赢得受众尊重。
  2、业务不精。由于近年来记者队伍的流动性大,目前各个媒体在一线的记者大都是刚刚走出校门一两年的年轻记者,而传统媒体的记者多数采访就是跑跑会、跟跟领导调研,并且活动的组织者大都会提供文字材料,加之时政会议或领导调研报道又有固有的模式,所以记者几乎不太动脑就能完成一篇稿件。长此以往,年轻的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就是这样,久而久之养成了不钻研业务的习惯,因为不用学习也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然而由于缺少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遇到一些综合性、有分量、有深度的采访任务,就暴露出记者不学习的弊端。例如,有一位年轻的记者,经常采访一些会议或领导视察,他写的稿子几乎都是豆腐块的小稿子。虽然在采访一线已经干了两三年了,但是由于平时不注重学习,稍有分量的主题报道无法独立完成,这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采访,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所联系乡镇、部门的日常工作宣传。由于不钻研业务,不懂业务,一些记者怕见部门负责人,怕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由于记者的不专业,一些部门拒绝与记者对话、拒绝接受记者采访。这些林林总总的表现都是记者不钻研业务、不学习的结果。
  3、人云亦云 。作者曾对邻县电视台的一档10分钟的日播民生新闻栏目播出的新闻进行了统计,一周播出的新闻总计36条,其中自采新闻26条、来自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新闻10条。由于基层媒体的新闻源偏少,一些年轻记者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日常采访的信息源常常来自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这样人云亦云的结果,严重侵蚀着媒体的公信力。而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如果连这个优势都没有了,那么这样的媒体最终会被观众抛弃的。
  4、无效传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最根本的竞争是真实性和信息量的竞争,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吸引受众的是信息的含金量,谁的信息含金量越大,就越吸引受众。然而传统媒体存在的时政报道“党八股”、民生报道“时间不够同期声来凑”的现象已经完全不适应今天的宣传形式。过去一家独大,传统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特殊的地位,造就了传统媒体宣传报道有了固有的格式,成了新的“党八股”,如领导视察满篇都是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的一些套话、空话,对一般受众而言几乎无信息量可言。民生新闻由于信息量少,为了撑足时间,撑足版面,一些小的绘画书法展、社区里文艺活动、老年体育比赛项目、企业员工运动会等动态消息用来充当民生新闻,并用大量无信息含量的现场同期声人为拉长报道。例如有一个业余作者的画展开展,为了做长报道,记者不仅对多幅画作的画的内容进行了仔细描述,同时还采访多位参观者。当天的参观者都是作者邀请而来的,记者问参观者这些画怎么样?对这个画展如何评价?这样的问题即使不往下看,受众也会知道观众的回答,一定是一些赞美之词。这样的新闻,给受众传达的信息量太少。记者报道中对画作内容的描述对电视报道来说是画蛇添足,记者的现场提问全部是封闭式提问,被采访者回答也只有简单的“好”、“很好”等词语。这样的报道就是无效传播,记者可以说是自娱自乐。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这样的新闻就是对媒体的自残。我们的记者应该清醒清醒了,如果这样下去,仅有的受众也会离你而去,那么媒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守住阵地 找回记者尊严
  今年2月19号,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了“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这是总书记面对复杂的形势,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因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自媒体是没有的,因此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传统媒体人只有坚守主阵地,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养,学会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夺回失去的宣传阵地,找回记者尊严。
  1、做一名学习型记者。虽然这是一项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对新闻行业来说,加强学习必不可少。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记者首先是吃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各方面业务的学习,力争做联系行业的行家里手,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记者才能胜任采访,才会有发言权。一个门外汉的写得报道永远是表象的、肤浅的,这个样的报道漏洞百出,就不会有怎会有传播力和引导力,更别妄谈影响力了。因此加强政策法规及业务的学习,是记者的第一要求。例如,在2016年国家实施的“营改增”税收改革宣传报道中,有一个年轻的记者在采访之前,不仅仔细学习了国家发布的相关“营改增”的文件,同时主动走访了税务部门和企业,面对面与他们进行交流、探讨,经过大量前期的采访准备,最后这名记者成功地在媒体上推出了有关“营改增”的系列相关报道,这组报道不仅受到税务部门的肯定,同时也受到企业的欢迎,为这项改革稳步推进起到助推的作用。
  2、做一名有心的记者。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记者不仅要积极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下情上达也是记者一项重要的职责。例如有一个联系农业线的记者,他在日常的采访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国家出台各项奖励政策积极鼓励农田绿色过冬,倡导农民大面积种植油菜,但是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位记者通过走访农户、特别是一些种粮大户了解到原来农户种植的油菜籽卖给当地的一家菜籽油加工企业,但是近年来由于企业的效益不好,从去年开始企业拒收油菜籽,致使收获的油菜籽卖不出去。随即记者把了解到的情况写了一个调查报告,把这个调查报告交给了政府部门及主管农业的县领导。很快政府委托有关部门对记者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核实,并第一时间出台了政府最低保护价收购油菜籽的文件。记者这一行动不仅确保农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确保省政府下达给当地绿色过冬的面积任务。因此做有心记者,也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基本素养。
  3、做一名有温度的记者。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传统媒体的记者需要放下身段、学会讲有温度的话、学会做有温度的事、学会讲故事。传媒体媒体的记者每年都会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典型,由于客观原因,对这些人的采访最多半天时间,回来后记者就会凭借政府部门提供的文字资料加上一两个表态性的同期声,完成一篇人物采访,这样报道出来的人物往往都是概述式的评价,一幅高大全形象,给观众形成了一个“假大空”的印象,这样的宣传又会起到怎样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多年来,新闻行业提倡的“走转改”活动,就是让记者多贴近基层、多走进老百姓,用百姓的话讲故事,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记者。记者只有沉下去,心才能和广大人民群众贴在一起,才能时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做人民的代言人。
  4、做一名复合型记者。媒体融合是每一个记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记者要学会主动适应,学会驾驭各种各种传播手段,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抢占新的宣传阵地。因为仅仅掌握单一媒体实战技能的记者很难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因此记者还要具备“跨界”的能力,能够运用前沿的传播技术或新媒体手段丰富报道形式,借助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优势,“找回”流失的受众。
  记者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做到守土有责,从而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掌握主动,确保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

(作者单位:德清县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