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播主题报道三要素:新闻・故事・声音——广播大型主题报道《浙江道路》的思考

吴悦峰

  “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发展谋新篇”大型系列报道《浙江道路》是今年浙江之声按照省委宣传部的要求采制的大型主题报道,要求寻找浙江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提升到“浙江道路”层面的经验做法加以报道。
  本文将以《浙江道路》大型主题报道的实践来说明,重视主题报道的新闻属性,重视新闻的叙事艺术,重视广播媒介的声音特色,是做好大型广播主题报道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主题报道的新闻属性,使议程设置达到预期效果。
  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指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媒介具有这样一种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主题报道的议程由党委和政府设定,这类报道也是反复播出,强化其重要程度。但是,研究同时指出,很多具体情况会减弱或增大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因此,如何使得主题报道议程设置达到预期效果,是值得研究的。
  主题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是“新闻媒介根据党委和政府设定的议程所进行的新闻事实和意见信息的传播。”从这一定义来看,主题报道具有新闻的属性,其议程由党委和政府设定,内容是新闻事实和意见信息。从以往经验来看,不少主题报道没有达到议程设置的预期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容陈旧,并不具有新闻性,因此不吸引受众。
  主题报道作为新闻事实的传播,应该遵循新闻规律,所报道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新闻特点。
  当下中国,不少地方的党委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方面不断有新的作为,即使是连续性的政策措施,也不断有新的亮点出现。对于“小而美”的主题报道,在党委政府设定议程的前提下,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鲜的小故事,难度相对不大。而类似《浙江道路》这样的大型主题报道,要寻找的是可以上升为“浙江道路”的新举措,对选题的挑选必须更为精心。
  例如,5月16日《浙广早新闻》节目播出《宁波市镇海区启动“白雾行动”,全省唯一的石化专业园区未来将彻底告别白色烟雾污染》,在烟囱林立的镇海,经过这些年的环境治理,“黑烟”没了,“黄烟”没了,现在又把矛头对准了“白烟”。对于白雾治理,国家没有强制性标准,国际上治理白雾的技术也并不成熟。像日本、韩国的一些企业,一般能把白雾浓度降低百分之五六十。而镇海要做的,是把浓度降到零,也就是没有烟雾。这一做法,探索的是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的道路,意义重大而又具有新闻性。再如,3月21日播出《安吉毛竹产业结构调整正当时,今年11月有望卖出第一份竹林碳汇空气》,作为第一个碳汇项目的试点,今年11月的世界气候大会之前,安吉山川乡的2700多亩竹林将卖出第一份空气,按照测算,价格在四万多元。量化绿水青山来卖钱,对遭遇困境的传统毛竹产业来说,是一条崭新的出路。
  二、重视新闻的叙事艺术,讲好浙江故事。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
  5月23日《浙广早新闻》节目播出《浙江道路》之《水城绍兴的治水革命》,就是从绍兴柯桥区一条不起眼的小河地巧溇的治水故事说起。2015年2月,河边的浙江昌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违规直排工业废水,800多米长的地巧溇成了臭水沟。很快,年产值13亿元的昌峰印染被责令停产,但臭水沟还在。地巧溇的下游连着鉴湖水域保护区,如果下大雨水位上涨,污水很容易会溢出拦河坝,流进鉴湖。绍兴在治理地巧溇时放出大招,要求企业根据环境损害评估作出赔偿。经检测,修复臭水沟需要120万元。相比于一般的行政处罚,损害鉴定的追责力度更大、更严厉。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如今的地巧溇清澈如初,水质从劣Ⅴ类恢复到Ⅲ类以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JamesW.Carey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描写,是新闻故事写作的基本要求。 5月15日《浙广早新闻》节目播出《浙江道路》之《华东地区古村落保存数量最多的松阳县启动“拯救老屋行动”》,大量采用描写手法:“今年55岁的金福珠和丈夫住在其中的一座大院里。这座曾是地主家的豪宅,土改时被分给了五户人家居住。临近中午,屋里打着昏黄的电灯,依稀可以看到墙壁上日积月累的油烟黑渍,夫妻俩正围坐在方桌旁吃午饭,不远处的土灶冒着热气。”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居住在老屋的人的生活情况和老屋破败的现状。
  三、重视广播媒介的声音特色,用好浙江声音。
  广播以声音为传播媒介,声音是构建广播录音报道的核心。“优秀的广播新闻报道能使听众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作为广播新闻报道的一部分,主题报道只有用好声音,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1、音响要成为广播主题报道的主要表达手段。
  以《华东地区古村落保存数量最多的松阳县启动“拯救老屋行动”》为例,“我们窗帘用的是当地最传统的豆腐布,清晨窗外鸟鸣声,然后阳光从窗户投射进来,有农民在田里干活的,客人说,啊这就是乡愁啊,我说对啊。”这样的同期声,说的是老屋改建的民宿的样貌。“(记者:在村里呆的住吗?)  江林强:还行吧,因为和我一起做的都是年轻人。等我年纪再大一点跟老板说一下,把这个咖啡馆包下来,和他一起做。”这样的对话,说的是因为拯救老屋行动,不少年轻人回流到乡村,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所想。这篇五分多钟的稿件用了14段音响,一半以上的篇幅留给了这样的来自现场、来自新闻当事人的音响,可听性极强。
  2、来自核心当事人的典型音响,是主题报道最出彩的部分。
  例如,4月25日《浙广早新闻》节目播出《浙江道路》之《占据全国70%以上市场份额的永康“杯业”,正以重塑“工匠精神”为抓手,掀起一场“品质革命”》,文中说到,今年,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有限公司开展了“品质革命”,实行国内外产品两个标准的统一。以前行业内一直实行国内外产品两个标准的做法,虽然以较低成本快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但在无形中拉开国内外口杯产品的差距。铁匠出身、做了三十多年杯子的哈尔斯董事长吕强,对此深有感触:“像我们给日本人做给美国人做,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好,但对自己的东西就放松。我说我们把人家孩子养得白白胖胖,自己儿子养得皮黄骨瘦。”这样的典型音响,生动而又凸显主题,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大型广播主题报道要重视报道节奏的安排。
  “广播新闻报道的节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节奏,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形成的张弛与波澜,另一部分是造型节奏,是通过各种造型手段表现出来的,让人们感受到的节奏。”
  广播是线性传播,《浙江道路》这样的大型主题报道,篇幅一般在五六分钟,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很难引起听众的重视,所以尤其要重视报道节奏的安排。
  《浙江道路》的报道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而成。例如,《安吉毛竹产业结构调整正当时,今年11月有望卖出第一份竹林碳汇空气》一文中,有砍毛竹、卖毛竹的农民的故事,有竹拉丝厂的故事,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农家故事,有打算卖碳汇的合作社的故事……“安吉竹产业在困境中寻找出路”通过一个个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而这一个个小故事,推动文章主题一层层推进,成为叙事节奏的主要手段。
  在以声音为传播媒介的广播新闻报道中,造型节奏以声音为造型手段。继续以安吉的稿件为例,每一个小故事的开始,都由现场的声音来自然转换,如在说到竹农故事的时候,用上了砍毛竹的声音,说到竹拉丝厂的故事的时候,用上了机器加工的声音,这些声音带领听众自然进入下一个场景,同时还增强了现场感。而在写到卖碳汇的合作社的时候,进入场景时用上了合作社社长在现场指点将要卖出碳汇空气的那片竹林的声音。比起主持人的口播,他的声音,饱含了憧憬,更富感染力。

(作者单位:浙江之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