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牌栏目记者型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汪明儿

  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民生新闻《汪大姐来了》以帮忙、服务、公益为宗旨,通过九年多的运作,在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舟山媒体的一个品牌栏目。根据索福瑞提供的数据,2014年,《汪大姐来了》栏目全年平均收视率为3.5,收视份额为22.7,2015年全年平均收视率为4.7,收视份额28.3,收视份额排名在全台各栏目之首。
  记者型主持人是能高度融入节目报道, 以采访、主持见长, 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主持人,他是民生新闻节目的人格化身。在一定程度上,节目的特色也就是主持人的特色。主持人言论中表现出来的认识水平、社会责任感及个性魅力会成为吸引受众最主要的因素。北京广播学院张颂教授也曾表示:“称职的主持人要做到三个培养:培养自己、培养传播观念、培养受众,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主持人只能当花瓶。”那么,品牌栏目主持人该怎样塑造观众喜爱的屏幕形象?
  塑造自己的“亲民”形象
  品牌栏目主持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而是一名热心为观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的服务人员。他的身份首先是记者,应该经常深入一线,下到基层,以贴近性和平等交流的亲和力来倾听观众的诉求,并帮观众解读、分析,指导和帮助他们如何去解决或提供必要实在的服务。只有这样,他在节目的表述和整体风格的把握上,才能跳出传统新闻类节目近乎刻板的“客观”,有底气地说话,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成为一位亲民的主持人。多年来,我坚持用热心付出,真情投入,逐渐赢得了观众的信任,观众愿意找汪大姐帮忙。
  去年10月,定居定海的88岁台湾同胞范老伯打来求助电话,请求汪大姐帮忙调解他和侄子间关于50万元借款和赡养引发的纠纷。采访当天,老人说着说着就毫不掩饰地哭了,他说他和侄子家存在误会,因为他唯一的女儿在台湾,帮不上忙,自己身体又不好,他痛苦至极。尽管他知道自己可以找市外侨办帮忙,但他没有去。他说他相信汪大姐能帮他解决问题,因为他每天准时收看我们的节目,说汪大姐很亲民,办事热心,说话暖心。面对这样一个满心期待的老人,我没有理由回绝,之后我和老娘舅一起找到了老人的侄子家。令我欣慰的是,不像其他帮忙调解节目,到另一方会遭拒绝或不被礼待,老人侄子家人相当热情,说他们知道汪大姐热心为民办事,也早就想请汪大姐帮忙,来消除和老人之间的隔阂。正是因为被调解双方都信任汪大姐,大家都愿意跟汪大姐说掏心窝的话,接下去的调解很顺利,最终老人和侄子签下了协议,误会也就此消除,老人说这下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度晚年了。
  这种亲民形象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朝一夕用热心换真情,慢慢累积塑造出来的,也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更多忠实的观众。
  塑造自己的“为民”形象
  记者型主持人面对社会与群体及个人的种种冲突、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时,要敢于监督敢于引导,他所秉持的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行动以及自身的社会行为,可有效地沟通、交流、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扮演积极、正面、健康的角色。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要有职业精神,面对老百姓关注的新闻事件有担当敢追踪,为品牌栏目树口碑。
  我们采写的新闻《环境脏乱触目惊心 猪血加工监管缺失》获2012年度舟山市好新闻评比电视连续报道类一等奖。当时我们是根据爆料,深夜一点多进行的采访。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对于猪血的加工环境和加工过程,之前我们也是一无所知。没想现场的情况比爆料的更加触目惊心,出乎我们的意料。而当我们发现原先看到的一大桶猪血突然不见时,感觉情况不妙。于是我紧急追问,问得当事人左右搪塞,回避采访,甚至误导转移焦点。我没有放弃,步步紧追,使得当事人的回答渐渐露了口风。发现问题、揪住问题、紧追不舍、调查真相,这是记者该有的职业精神。
  这组连续报道是《汪大姐来了》这年年终较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关注度极高。大家纷纷通过热线、论坛、微博等方式发表看法,街头巷尾对此事更是议论纷纷,猪血销售明显下滑。而舟山论坛有10个帖子在关注这一事件,459人次对此发表了评论,表达了担忧和期望。该报道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令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这也充分凸显了媒体监督的力量。最后,我们和市商务局及市生猪屠宰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一起,对定海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猪血加工点进行了检查,整改成果验收良好,猪血加工点工作人员当场承诺保证质量,安全卫生生产,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安心。
  从节目播出到整改完毕的半个多月时间,我和对方的电话没有间断过,尽管他们答应尽快落实,但实际操作漫不经心,电话催催,工作紧紧。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不是我的坚持执着,事情进展可能没这么快。是记者这种有担当敢追踪的职业精神促成了问题的最终解决,诠释了记者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这就为记者型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增光添彩。也只有这样,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才会有底气地说话,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接地气的主持人。
  塑造自己的“爱民”形象
  《汪大姐来了》从创办至今一直按照不同的时间节点推出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汪大姐新春大拜年”、“汪大姐送清凉”、“汪大姐送温暖”、“汪大姐走亲连心”等,关爱不同群体,使活动经常化、品牌化,主动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责任,提升了品牌栏目主持人在观众中的“爱民”形象。而“爱心总动员”则是我们栏目专门帮助贫困孩子的一个品牌助学活动,从多年来开展的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难发现,作为主持人的汪大姐穿梭在这帮“穷孩子”中,引领孩子们将这项公益活动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最重要的是活动积极鼓励受到救助的孩子,自助而且助人,让爱心得以传承,从而放大了这个爱心活动的公益效果。
  2015年,我们集结了更多的爱心力量,几十个公益组织成立“千手公益爱心联盟”,推出“点亮微心愿公益行动”,让公益行动发挥更大的作用,传递正能量,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这个公益行动唱的是四季歌,春风拂面、夏日清凉、秋风送爽、冬日暖阳,每个季节都应时推出不同的主题。“点亮微心愿之汪大姐小岛光明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行动。舟山小岛众多,居民居住分散。而偏远小岛留守的大多为老人,老人眼睛老花率很高,但该用老花镜的老人由于条件限制用不上老花镜。得知情况后,市慈善总会主动请缨参与这个为老助老服务项目,全程提供资金支持,一家眼镜店则是派出专业验光师上岛为老人免费验光配镜。去年7月以来,我们已经走访了20多个偏远小岛,为两万多人送去光明。因许多大岛农渔村老人的迫切要求,原本收尾的送光明活动还在继续。为了不影响日播节目,我自己尽量前往采访,我已到过将近一半的小岛。令我欣慰和感动的是,每到一处,淳朴的老人开心得像个小孩,拉着我的手连声道谢。在很多老人看来,这眼镜就是汪大姐送的。我们搭建这样的爱心平台,集聚爱心的力量,作为栏目主持人就是在为政府形象做代言。
  今年春节前推出的“千手公益帮您过年”系列活动更是创新了公益活动载体,为孤寡五保老人、低保家庭、残障人士等送家政服务、置办年货、陪吃年夜饭,尤其是请30多位环卫工人吃年夜饭更是一场暖心暖胃的公益活动,我和掏粪工、清运工其乐融融吃年夜饭、联欢喜迎新年,充分体现了主持人爱民的形象。
  多年来坚持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我的身上已经无意识地被载上了“公益”的印记。慰问困难家庭、为没钱看病的人筹爱心款、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寻找医生……公益让我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我也在这有意义的工作中渐渐地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厚爱。我先后被聘任为舟山市慈善使者、市红十字博爱大使、市禁毒形象大使。这些公益形象的取得,使我的主持人角色更加立体,更具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汪大姐的信任度,从而提升节目的品牌影响力,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主持人打下基础。
  塑造自己的“个性化”形象
  别林斯基说:“风格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合中按上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记者型主持人要有个性化风格。主持人因为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吸引黏合受众,发挥着招牌作用。
  作为一名48岁高龄的女主持人,在外在条件上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深知通过对屏幕形象的塑造,完全可以让自己形成“个性化”风格,我理解的主持个性化就是不学别人,而是倾情投入,拿观众当家人、朋友、邻居一样地说话。当然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妆容很重要;现在人的审美不再欣赏粉饰雕琢,而是崇尚自然美。作为民生新闻的主持人更要追求仪表的朴素大方,在体现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做些美化和修饰,妆面保持干净、自然、本色。其次,穿戴好得体的服饰,对主持人的形象塑造至关重要。为了不让自己显土,我也紧跟时代步伐,上镜除了穿新闻主持人传统、大方、得体的西装外,也尝试其他更为熨帖的适合我年龄的时尚服装,在颜色上也尽量接近自己的气质,试着让显老了的汪大姐时尚起来,穿出汪大姐端庄、大气、亲和的风格。正确运用好语言则是主持人生存的武器。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指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和写文章。拿这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来呢,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对于民生新闻主持人,语言的运用更是要以新闻内容为基础,真感情真表达,说观众听得懂的话,而不是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对于自己采访的新闻,主持时应该是得心应手有感而发,对别人采访的内容更要进行前期细致的备稿,并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而不是变成声音机器,乏而无味地表述。表情动作是主持人的第二语言,它赋予了主持人语言的新生命。伴随着文稿内容自然流淌出来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更形象生动地诠释说话的重点,仿佛让观众感同身受,易于接收。只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叩开观众的心扉,才能和观众产生共振,引起共鸣。久而久之,让观众觉得汪大姐说的话可信,我们爱听,我们想听,那就是主持个性化显现的魅力。
  塑造自己“平民化”形象
  主持人是一个公众人物,在很多人眼中他似乎高高在上,神秘莫测。不过我认为,因为记者型主持人经常和观众在一起,所以台上台下应该统一,塑造自己的平民化形象。在生活中首先应该是一个普通人,一个马上能融入大家的人,一个被大家喜欢和接受的人,一个即使是生活中,也应该做好人行好事的人,这样会使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栏目品牌更具魅力。
  去年的一个夏夜,我有事经过一个戏迷角,看到大家围在一起听人唱歌,很多人认出了我,热情地拉我加入他们的队伍,并请乐队为我伴奏要我唱歌。熟悉的旋律已经响起,看着大家的盛情邀请,我没有离开而是欣然开唱。一曲罢了再一曲,还和他们合作演唱,一共唱了四首,大家兴奋不已。第二天,很多朋友圈看到了“平民化的汪大姐戏迷角与民同乐”的内容,被很多人点了赞。我不是歌手,我也不是明星,我是大家喜欢的主持人,我用这样的行为和大家在一起。
  前两年,一个朋友告诉一件事:他说,他的一个开服装店的朋友说汪大姐很有素质,挑好衣服后把弄乱的衣服都整理好。她是在表扬我,但是我觉得这不值得表扬,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但这件事也告诉我,作为公众人物,作为一个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任何场合都不应该干“坏事”。不仅如此,生活中更应该多做好事。
  2013年5月的一个雨夜,我参加完一个活动回家,在一条乡镇公路上,透过车窗,看到有个老人没有穿外套,没有戴雨具,手里还拿着十个多个矿泉水瓶,无视红灯径直过马路,行为不正常。我忽然想起,今天有人来办公室要找患老年痴呆的父亲,会不会就是他?我让朋友将车倒回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老人拉上了车,我们的身体都淋湿了。进车后,我发现老人身子颤抖,就为他擦干鼻涕头发,还为他披上衣服。之后马上联系老人的儿子,20分钟后我们在单位见了面。见到老人的那一刻,已整整找了三天三夜的儿子媳妇激动不已。平时行为的点滴积累告诉我,要做个受人尊敬的品牌栏目主持人,就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做到位了,这“形象”自然就塑造出来了。

(作者单位:舟山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