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播电视节目档案价值的鉴定

孙立伟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采编、制作、播出等活动中会不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些历史记录作为节目档案,记录了社会变迁、历史原貌,在节目制作开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节目档案的管理部门比较强调馆藏的“面广”和“量大”,在收集上往往不加甄别“有案必档”,重“量”轻“质”,缺少对馆藏节目档案的价值鉴定和分级分类以及挑选剔除,使得大量真正具有重要价值的节目档案“淹没”其中,为档案节目的再利用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直接导致“海量增长的节目档案”和“有限的保存能力”这对矛盾越发突出,造成工作效率降低、有限的管理资源遭到浪费,同时也容易造成馆藏结构混乱、馆藏内容泥沙俱下。因此开展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对馆藏节目档案做必要的取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的途径、原则和标准
  节目档案价值鉴定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权威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并明确其工作内容。档案价值鉴定的主体,一般为由播出机构的分管领导和节目档案、编播、技术等部门领导、相关专家等共同组成的节目档案鉴定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应当制订节目档案归档入库阶段的筛选、整理阶段的保管期限和分级权限的确定、数据格式和软件系统的技术鉴定、节目档案的销毁等鉴定程序;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本播出机构的节目档案保管期限和分级方法进行审核,负责节目档案归档入库质量检查规范、节目档案保管期限以及拟销毁节目档案的审核工作;要制订严密的节目档案的销毁工作流程;在保证档案价值鉴定有序进行的同时,审慎对待和处理需销毁档案。
   (一)在开展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时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守
  主体效用原则:要把档案使用主体对档案的需求作为鉴定标准的中心内容,对主体需要加以全面考虑,只有充分了解主体需要什么,才能对档案价值做出科学判断。经常被用户使用的,不一定很重要,有些档案不一定经常被使用但它很重要,一旦用上则效果显著。比如我们浙江台每年都会举办电视观众节,举办观众节时需要制作大量关于介绍浙江台发展历史及未来方向方面的节目,这些观众节的相关节目在平常很少会被再次使用,一般只有在来年举办观众节时才会被用到,与之类似的节目还有如《浙江骄傲人物评选》、《金牛奖评选晚会》等等,虽然这些节目档案再利用频率不高,但是很重要。
  多维度原则:节目档案属于无形资产,其价值体现是多维度、多方面的,如拍摄的对象是否是独家资源、拍摄内容是否不可再现(再生)的珍稀资源等,所以我们要全方位、多层次地预测档案利用的需要,不能片面、孤立地去判定其价值。比如浙江电视台投资千万、历经三年打造的大型人文纪录片《西湖》,堪称浙江电视史上耗时最长、投资最大、规模最巨的电视纪录片作品。纪录片《西湖》其内容涵盖面极广,比如其中《西湖旧影》分集就包含了大量早期关于西湖的影片资料,还有大量对西湖面貌的航拍、摇拍镜头,这些都是浙江电视台的独家资源、拍摄的内容也是不可再生的。再如《锦绣天地看浙江》、《潮起浙江》、《浙江百年》、《神州大地看浙江》、《浙江文化地理》等等,这些都是反映浙江地域历史文化、具有显著浙江特色的节目档案,我们在鉴定时要多角度去衡量其价值内涵。
  历史原则:节目档案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它是对过往的真实记录,同时它也受到记录者个人素质和水平高低影响,它的价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对档案进行价值鉴定时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把那些记载着时代发展的档案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判定其价值。浙江电视台保存了大量早期拍摄的珍贵资料,如1958年拍摄的《少奇同志在浙江》、《轰轰烈烈搞钢铁》;1960年拍摄的《毛主席接见列郗》、《英雄上北京》、《庆祝国庆11周年》等,这些资料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拍摄制作完成的,我们在对其价值进行鉴定时需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考量。
  成本效益原则:美国档案学家菲利普・鲍尔博士指出“价值一定要同费用放在一起权衡”,“一种严格而实在的费用核算是所有例行鉴定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最有价值的节目档案保管与利用上,适时“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节目档案资料。浙江电视台每年都会列出一些本年要制作的重点节目目录,保存价值自然很高,目录中包含诸如《十月阳光》、《彩虹计划》、《最美浙江人》、《浙江美德好少年》等,这些节目需要重点关注。同时对于台里往年制作的重点大型节目及品牌类节目也必须要予以重点关注,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先驱》、《中国大使》等,这些节目档案在浙江电视台发展史上具有转折点的意义,需要把我们有限的精力放在这些节目档案保存上去。
  风险预警原则: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必然存在一定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价值大小判定的失误上。如将没有价值的节目档案视作最有价值的档案,导致馆藏含金量降低;将最有价值的档案作为无用档案进行处理,导致利用时无“档”可用等。为此,在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必须引入风险控制思想,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如留存备份、请专家鉴定、暂时搁置等,将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失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最有价值的节目档案得到最好的管理和利用。
  (二)开展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时需要遵循的几个重要标准
  档案来源标准:档案产生背景其形成机构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物地位越高,档案就越珍贵;反映的历史事实特别重大就越珍贵。
  时间标准:这个标准是许多价值鉴定工作共同遵守的标准,1901年,普鲁士国家档案馆馆长第一次明确提出“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他认为年代越久远的档案往往就越发重要,应当受到保护。这一标准是以档案的历史凭证价值为基础的,它有力地保护了年代久远的档案,免遭销毁。
  效益标准:任何档案在任何时间、任何方面都没有利用价值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然而又不能因此而长久地保存所有档案。人们查阅和利用档案总是为了某种效益,如果保存下来的档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或者保存档案的付出和满足的需求相比不值得,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保管这些档案。
  二、主要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
  (一)主观上对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畏难情绪,价值鉴定处于被动状态
  单位领导对档案收存开发利用工作比较重视,但是对其中档案价值鉴定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没有在此环节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直接导致部分档案工作者缺乏对其自身业务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钻研的积极性,常常抱着一种能够应付日常工作就可以的心态在工作,不利于整体档案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推动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向前发展,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明显落后于其他工作。
  目前节目档案管理人员仍然普遍追求档案资料齐全,收集的重点仍然在“面”和“量”上,未能按照档案保管要求划分档案保管期限,对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投入不大,甚至已经完全忽视了这些工作。
  节目档案价值鉴定意味着对一些节目档案的“留”和“去”的选择,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预见能力和准确的分析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鉴定标准。而档案管理部门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习且年龄偏大,他们日常工作基本上仅限于接收、保管和提供借阅等简单的工作,对于价值鉴定工作经验不足,不敢大胆去做,存在畏难和害怕担责任的心理,使得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针对上述情况,需要不断提高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以求建立较为专业的价值鉴定团队。
  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心态上还不够主动,没有改变“事后管理的做法”,没能认识到从源头就要开展鉴定的必要性,被动地接受既成事实,这样就无法从根本上确保归档节目档案的质量。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必须从源头做起,把好档案“入口”质量关,尽量做到不重复归档,保证馆藏档案的整体质量。
  (二)客观上规章制度不完善、人员专业业务水平薄弱仍然明
  目前我们在档案价值鉴定制度保障上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制规范,哪怕有一些规定条款也是过于简单不够详细,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缺少直接导致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系统性和组织性,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急需进一步完善细化价值鉴定方面的理论、政策法规,使得鉴定工作有法可依。
  各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专业水平不高等现象,对日常大量的档案工作已应接不暇,就更难抽出精力去专研提高价值鉴定方面的知识技能,专心去开展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了。
  我们必须停止扮演介质实体保管员的角色,而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节目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我要根据自身实践和业务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部门节目档案价值鉴定管理制度,力争让这项工作走上健康规范发展的道路,真正发挥节目档案在媒体行业竞争中的战略核心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影视资源研究开发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