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县级台对农节目生产的改革和转型

王姝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我国国情,也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社会加快转型的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面临着许多新动向、新问题,县级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应主动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常态,贴近当地受众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稳定和提升对农节目的收视率。
  在当前媒体多样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县级台对农节目由于受传播区域、制作经费等限制,受众正在加速流失。综观内因,县级台对农节目内容单一,传播形式单调,节目更新速度缓慢,服务意识淡薄,整体呈现保守与滞后,与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发展节奏脱节,与受众不断增强的收视需求脱钩。从而导致了县级台对农节目的收视低潮,也影响了广播电视在当地的主流媒体地位。因此,推进对农节目生产的改革和转型已成为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传统对农节目内容形式改革滞后,难以满足“三农”工作需求
  随着传统农产品与农业技术不断更新,市场讯息日新月异,农民的需求正发生改变。如新型农民对行业及市场预测信息的需求逐渐升级;一些旅游特色镇(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媒体报道方式,县域内潜在的受众期待媒体提供更为丰富的节目。但县级广播电视台在版块设置、传播方式、报道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缺失现象。如黄岩区广播电视台2003年推出的对农节目《绿色风》,虽几经扩版,形成了农业、旅游资讯活动版块、农业技术及市场分析板块等,并每周定时播出两期节目,在“三农”  报道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三农”工作的外延和内涵不断发展,如黄岩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迅速,农家乐、民宿旅游迫切需要借助媒体平台对接买方市场等,然而《绿色风》节目内容和形态改革的滞后性,越来越暴露出节目内容的失衡现象,具体体现在:
  (一)版块内容单一,取材基本限于“农业”
  一是涉及面不够广。“两茄一茭” (番茄、红茄、茭白)是黄岩主打的三种传统农产品。《绿色风》节目将这三种农产品作为报道重点,围绕三种农产品的耕作、保鲜及市场讯息,向广大种植户提供服务,或报道一些跨地区、跨季节的新兴农产品。节目内容侧重农产品的耕作技术要点和难点,分析市场行情与价格动态,仅限于服务农产品的耕作和推广,对农业转型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模式报道不足。二是板块内容不够丰富。农业资讯内容主要围绕天气状况,如春季病虫害高发期制作播出的防治短片;台风、强暴雨、寒潮等极端天气的防御短片和开展农业自救措施的拉滚信息等,市场信息资讯内容缺少,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指导不够。
  (二)传播形式单调,滑入单向传播窠臼
  节目单向传播,视受众为“靶子”,缺少交互、体验及对等的双向及多向互动传播。一是采编意识传统。在前期编导和现场采访过程中,主持人或记者与受访对象形成简单的问答模式,体验虽有,却浅尝辄止。这种采编形式逐渐固化,导致主持人和受访者均陷入被动状态,节目形态单调呆板。二是节目缺乏互动。在传播过程中,节目与受众互动缺失,不符合时下观众的接受心理,导致收视群体外流。三是传播效果不佳。对农节目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较多,加之内容不够饱满,形式较为单一,节目  “硬”化,疏离受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贴近“三农”,开展对农节目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要以创新、变革、转型为根本动力,要从采编、制作、人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黄岩台立足“三农”,实施本土战略,挖掘当地特色,掌握受众需求,深入开展对农节目的结构性改革,并于2015年10月,推出日播方言对农节目《望黄岩》,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栏目包装、品牌宣传、经费运作等环节,进行全面改版转型。
  (一)精准定位,“服务”为本
  《望黄岩》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三农”,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建设现状,锁定农业发展方向,紧扣农民创收难点。为了准确把握受众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栏目组在节目播出前策划了观众见面会,邀请热心观众现场参与,收集观众对节目各环节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有效建议进一步完善节目。节目准确定位,从农村、农业、农民三个层面,开展报道,服务“三农”发展。一是大力报道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报道正在建设中的农业特色小镇、旅游特色镇(村),集聚人气,扩大知晓度;二是聚焦新农品、新技术。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耕植观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升级;三是关注新农民、新创收。把准农民创收症结之脉,问准提质增效之诊,准确传递市场信息,利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通桥梁。
  (二)推陈出新,“创新”驱动
  一是内容创新。《望黄岩》推出《路廊头讲白话》、《绿色风公益大卖场》、《到村长家吃饭》、《彬彬有礼》、《大可讲老话》、《我家有个厨倌爷》等六大板块,内容涉及特色村居推介、绿色农副产品推销、食品安全知识竞猜、家常菜制作、方言老话典故及社会热点。如《到村长家吃饭》每期推介一个特色村(居),镜头跟随主持人的体验,从村容历史,硬件设施,旅游亮点,土产风味,到百姓人家的餐桌美食,展示一村一品不同特色,推介给广大受众,为乡村旅游搭建桥梁,也打响当地农家乐旅游品牌。《绿色风公益大卖场》免费为农户推广产品,并定期向受众供应限量特价农产品,成为当地、当季特色农产品的公益推销平台。二是形式创新。传播形式双向交互,邀请受众参与,加入更多体验和互动元素,提升节目影响。如《我家有个厨倌爷》在节目制作前,事先选定一位体验者,然后根据体验者的需求,联系一名厨师上门做特色菜,通过体验者与厨师的合作,完成菜品制作,节目互动性强。《彬彬有礼》每期节目选定一个村居,邀请当地村民参与节目摄制,并设置互动环节,让参与者在设有问题的题板上自主选择礼品,回答相应问题,寓教于乐,深受群众喜爱。此外,节目还不定期发起素材征集活动,如“赞我黄岩”小视频征集、“我家的老物件”征集等,不断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三是形象包装创新。节目取名《望黄岩》,既是来自当地方言,又体现了节目较广的包容性、涵盖面。节目结束语“黄岩人、望黄岩”,朗朗上口,便于观众记识和传播。同时,节目片头、片尾采用动画形式,配以传统曲艺“三句半”,全面展现了黄岩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景点,特色产业。节目采用两位年龄悬殊的主持人搭档,新老组合一唱一和,主持风格体现“农味”,并引进民间艺人参与主持,节目氛围轻松,节奏明快。四是传播渠道创新。年初,《望黄岩》节目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用“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拓展节目传播渠道,扩大节目影响力。同时,与电视节目同频共振,加强线上线下的推广。如策划推出农副产品预售信息、栏目线索征集、年度大型社区活动暨“望黄岩・赞桔乡”乡村大使“走台州”系列宣传等活动,有效增强了节目与受众的粘合度,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
  (三)拓宽渠道,“众筹”协作
  传统对农节目一般采用与农口部门合办的单一模式,节目制作受制于经费。《望黄岩》节目在与农口部门合作的基础上,拓展筹资渠道,面向当地商业组织,挖掘企业及经营者需求,与餐饮、户外运动、酒业、摄影、保健及4s店等建立合作关系,为节目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如《我家有个厨倌爷》与当地一家中式餐饮企业长期合作,餐饮企业除了向栏目提供合作经费外,每期选派一名厨师参与节目录制。通过这种众筹合作的模式,节目既向受众传递企业信息,又全面展示了餐饮业的服务品质和厨艺水准;既丰富了节目形态,又传播了悠久的烹饪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在媒体传播多元化的今天,县级台对农节目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仍有存在的现实意义。为此,要精准栏目定位,夯实服务理念,深掘受众需求,沉淀节目内涵,提升节目品质,做一档有颜值的“走心”节目。《望黄岩》节目开播半年来,已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收视群体。如《绿色风公益大卖场》赢得了社区中老年群体的高度关注,与户外组织合作的迷你“真人秀”节目则吸引了众多八零、九零后受众的广泛参与。下一步,《望黄岩》将继续紧跟受众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节目生产环节,完善节目生态链,在对农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作者单位:黄岩区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