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岗位管理激发业务学习动能初探

胡 滨

  无论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还是其他节目,都需要采编人员不断地学习创新,绝非“熟练工”即可。然而,随着媒体生态的变化,不少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一线采编人员,以“新闻民工”自居,心态浮躁,学习动能缺失,业务水准下滑明显。同时,台内各部门人员流动频繁,节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针对这一现象,2015年以来,义乌市广播电视台抓住“岗位管理”关键,多策并施,激发各“岗位”员工的学习动能,并进而推动全台管理体制的彻底变革,踏上了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的二次创业之路。  
  实施岗位管理之前,与许多县级广播电视台存在的问题类似,义乌广播电视台采编业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人员,、管理、资源调配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为:
  一、人员流动频繁,培训无法到位。
  由于各级地方广播电视台属于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事业编制“身份管理”体制,很多采编人员身份无法落实,待遇无法到位。而外部媒体生态的变化,使得很多一线采编人员感到迷茫。另外,电视节目采编工作强度大,上班时间不确定,采编人员离职成为常态。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损害巨大。一档固定开设的节目,往往因为业务成熟的人员跳槽而难以为继,而一些业务能力相对偏弱的人员反而“沉淀”了下来。人员的频繁流动,也使得新闻业务培训疲于应付。因为岗位的急用,应聘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就匆忙上岗,业务能力能否提升,全凭自己领悟。
  二、工作忙于应付,学习充电不够。
  为了保证节目顺利播出,各档广播电视节目都制订了严格的考核制度,采编人员忙于应付,很少能静下心来学习。地方广播电视台出于成本的考虑,也基本上忽略了采编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进修的需求,造成了单位整体上学习氛围不浓。据台内近期的一次一线采编人员调查,全台能坚持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不到四分之一。年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学习不够,而资格渐涨的采编人员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又抱拒绝态度。在媒体融合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不少一线采编人员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去探索与新媒体的结合,融合传播推进缓慢。
  三、人才断层严重,发展后劲不足。
  新闻人才是业务提升的关键。前几年,台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到如今,人才断层问题凸显。缺乏人才,节目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节目几年没有出新;缺乏人才,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严重缺失,重大题材无人承担;缺乏人才,作品的创优力不从心,评奖成绩连年退步。
面对上述问题,2015年以来,义乌广播电视台以体制转换为契机,开展了扎实的调研活动,针对发展中的短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岗位管理激发采编人员的学习动能。
  一、搭建学习平台,增强学习氛围。
  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提高业务水平,还可以增加采编人员之间的了解,增强采编人员对单位的认同感。为此,义乌市广播电视台搭建了三个学习平台:
  一是广电讲坛。广电讲坛主要由业务骨干和广大采编人员分享经验,内容涵盖采访策划、提问技巧等等。一些刚入职不久的采编人员则和大家分享采访中的收获。广电讲坛倒逼业务骨干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架构,也使其他采编人员获得了实用的知识。2015年下半年以来,已有16位采编人员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是业务交流会。业务交流会采用同题材作品各栏目间横向对比,同类题材和上级台作品纵向对比的方式进行。同题材作品栏目间的对比,优劣一目了然,有力地激发了采编人员的竞赛心理。而同类题材和上级台的对比,有利于取长补短,如义乌台开办的《特别关注》栏目,通过和浙江卫视《今日聚焦》的对比学习,节目在关键事实求证、同期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三是业务沙龙。业务沙龙一般以栏目为单位,邀请其他栏目的业务骨干,固定时间举行,围绕近期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三个平台的搭建,义乌广播电视台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
  二、开展月度攻坚,提升节目质量。
  各栏目依次推出主题月活动。主题月期间,通过认真查找、讨论,理出近期和远期整改的目标,列出详细的清单,近期能完成整改的逐条对照整改,近期不能整改的,提出整改思路,确定整改时间表。通过主题月活动,使各栏目认清了自己的短板,理清了栏目发展的思路。
  三、行政业务分离,建设人才梯队。
  一个单位的管理岗位职数有限,上升通道不足,也会使采编人员感到没有发展前途,同时,一些业务骨干事实上也并不适合担任行政职务。因此从2015年开始,义乌市广播电视台施行行政、业务“两条腿”走路,推出了制片人制度、工作室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只要采编人员有想法,策划的新栏目获得大家认可,就可以当制片人。你有大家公认的一技之长,就可以成立工作室。在提高待遇的同时,台里承诺对获推项目给予资金保障。
  相关制度的实施,较好地激发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目前,义乌市广播电视台已经在8个栏目实施制片人制度,成立了2个工作室。2015年,在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全台每日自制节目量增加了270分钟。频道整体收视份额(尼尔森数据)表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从2014年年底的8.7%上升到2015年度的10.5%以上,目前稳定在11%以上。制片人和工作室制度的实施,鼓舞了士气,也为人才梯队建设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
  四、推出新闻月评,加大考核力度。
  在原有社会监评员的基础上,义乌市广播电视台还专门成立节目质量考核小组,负责新闻节目的监评。节目质量考核小组由5位副高以上职称的资深采编人员组成,对日播新闻逐条按A、B、C、D、E五档定级,稿件计分A为原稿件分数的200%,B稿为原稿件分数的150%,而D稿为原稿件分数的70%,E稿不得分,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大。每个月底,质量考核小组按监评情况对优秀的作品和有问题的新闻进行点评,编辑成《新闻月评》印发,各栏目组织采编人员认真学习,针对问题抓整改。义乌市领导对市广播电视台主动以新闻月评的方式抓节目质量,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五、工作量化考核,鼓励一专多能。
  苦乐不均是影响采编人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2015年,义乌市广播电视台制定并实施了《采编播人员管理办法》,改变以往平均分配的做法,对各岗位工作进行量化,同时采编人员鼓励一专多能,多干多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作量不均衡的状况。以往很多需要强制安排的工作任务成了大家抢着干的“香饽饽”,也激发了采编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对航拍感兴趣的采编人员,自发成立了航拍兴趣小组,喜欢摇臂摄像的,则在工作之余经常聚集在演播室练习。媒体融合传播方面,出现了大家积极钻研、探索的好势头,电视采编人员主动学习广播和网络的传播特性,积极向广播和新媒体投稿,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部门主动衔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岗位管理”施行一年多来,全台业务学习氛围已然大变,开启了二次创业的良好开端。2016年7月,经义乌市委、市政府批复同意,组建成立义乌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制和全员绩效考核,从而真正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广播电视产业说到底是创意产业,节目采编需要不断出新的创意策划,才能以优质的内容吸引受众,达成传播的效果。因此,不断探索新的机制,搭建好的学习平台和业务交流平台,才能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媒体融合的传播实践中,创新创优,出新出彩。

(作者为义乌广播电视台台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