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那么大,我心何处安放?

王水明

  总是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是,当G20的大舞台真的来了,我们又怎样亮相呢?
回顾G20杭州峰会的整个报道过程,千载难逢的机遇和难以想象的困难并存,跃跃欲试的心态和毫无经验的现实同在。我们仿佛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能够获取的资讯寥寥无几,报名和办证遥遥无期,IBC工作间不知何时确定,现场直播和节目编排一天多变,碰到的都是难以想象的,想象到的都不如变化来得快。同时,如何整体上把握报道的基调和节奏,做好长达一年的策划,又要推进阶段性的重点特别节目、日常报道,平衡导向大局与微观细节,都是对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峰会已然过去了,但留下了很多值得咀嚼和思考的东西。
  一、跳出去,达到致远”和“至近”的新境界。
  G20杭州峰会的地位高大上,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为全球所瞩目。根据国际化大会的惯例,占据核心舞台的媒体总是外媒和央媒,国家级机构持有特别通行证,而地方媒体本无出场的份儿,有的也是站在路边给人鼓掌的陪衬。对我们来说,国际性报道就是一个门外汉,没有懂国际政治经济的专业记者,干着急,也无处下手。但是,作为杭州峰会主办地的媒体,应该有积极主动的姿态和创新去抢占大舞台,施展大作为,坐以待毙,无所作为,不是浙江卫视的风格。
  G20舞台再大,也是给有准备的人用的。既然进不了舞台中央,成不了主角,那就跳出“包围圈”,打到外围去,用另一种视角看G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许在渐行渐远中,回头望月,原本难以企及的东西变小了,更容易理解和掌控了。今年,集团新闻工作会议后,卫视提出与国际频道联手组织跨境新闻行动《G20畅想》,以寻访全球举办过峰会的城市为路径,围绕杭州峰会的主题,聚焦“G20与中国”、“全球经济治理与浙江机遇”、“城市的国际化与杭州”三大主线,传递“中国主张”、展示“浙江实践”和“浙江动力”。设想的初衷是只有置身于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找到自己的路径,这一方案立即得到了集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通过走出去以“致远”的方式达到“至近”的目标。远与近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其实,远和近,自在人心,是远还是近,全是你自己对目标的追求。为了做好《G20畅想》,两频道多次召开策划会、论证会,进一步明确了主题、结构和线路图,编导们走访了省有关部门,与外交部、中国社科院、省商务厅、省外办、省侨办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联系海外浙商侨团、国外智库,寻求中国驻外大使馆的支持等。策划文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突出寻访:寻找举办峰会的影响力,寻找中国经济转型的机遇,寻找全球对中国的新观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挖掘峰会举办城市的市政建设和人文、旅游提升对杭州的借鉴意义,畅想杭州峰会呈现给世界的别样精彩。六月份,4个摄制组从中国出发观世界,马不停蹄,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走访了10个全球举办过峰会的城市。八月,大型新闻行动《G20畅想》陆续推出“寻找跨国模范生”、“解码G20”、“G20双城记”等多组系列报道和两集专题片,效率之高为卫视历年来之最。这一篇篇报道带着异国他乡的气息,把全球的目光接引到中国杭州,聚焦于峰会的主题,不仅呈现出生动鲜活的报道形态,而且采访和评论中始终不离中国元素、浙江动力、杭州峰会,较好地实现了“致远”与“至近”的链路对接。比如,在G20伦敦峰会的会址,出镜记者魏霄以大气开放的行进式开场报道,流畅表达,移形换景,调度合理,快节奏剪辑桥段风格鲜明,轻松化解内容的庞大带来的视听疲惫感;在墨西哥的洛斯卡沃斯峰会举办地,记者邵一平以女性的视觉,观察细腻,描述生动,娓娓道来,运用墨西哥人的海边舞蹈、旅游风情的片段展示举办峰会带来的喜人变化;在德国爱因斯坦的老家乌尔姆,记者杨川源以典型的体验式采访,穿行在德国工业4.0的精彩展台,现场元素被信手拈来,边采访边评说,寻访浙江制造“牵手”德国高技术的机遇;在美国硅谷,“微胖界”男记者周文身手敏捷,镜头追踪着杭州与硅谷之间的联络人身影,思考着浙江企业“对标”硅谷,连续拿出4篇有分析、有见地的“硅谷观察”,力图通过报道架起硅谷和杭州的桥梁。整体来看,新闻行动《G20畅想》前期策划周全细致,案头计划详尽;四路摄制组马不停蹄、多跑快采,往往顾不上吃饭休息;后方的翻译、剪接紧张而有效,一鱼多吃,最终圆满实现了策划的目标:全国媒体中独家视角解读G20峰会。
  二、聚得拢,创建“开放”与“共享”的新平台。
  如今,一个资源稀缺的时代,节目创新乏力的年代,报道选题的显性化、传播泛民化,传统媒体的优势早已荡然无存,是徒唤奈何还是积极有为?困难中有机遇,机遇中也有风险,考量我们的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全面把握新闻资源。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新闻资源有选题资源、人脉资源、数据库资源、技术和传播渠道资源等,大数据时代,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媒体竞争的利器。新闻资源有大有小,每一个记者在日积月累的采访中,对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选题、某一个采访对象的思考梳理,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报道资源。浙江卫视比较幸运,几乎独家享有省委省政府的时政新闻电视报道权,也就是几乎变成了垄断资源,但是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自媒体直播时政报道、领导人活动也是家常便饭。所以,我们要适应资源开放和“去中心化”时代,更要认识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创新性地开发利用资源,转化为新闻策划和新闻报道。在激烈的新闻竞技场,增强新闻资源观,寻找自己的选题蓝海,挖掘独家的资源宝库,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秉持“开放”的理念,在“开放”中开阔胸襟,提高自身的视野、做事的格局,是整合社会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这种理念一直是伴随“中国蓝”8年快速发展,浙江卫视对内“百舸争流”、对外“风云聚会”,始终以开门办台的格局方略和灵活机制,成就了《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现象级”全国标杆,浙江卫视也成为目前全国合作平台最热最好、新创节目最多最强的省级卫视之一。《三国演义》中曹操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吞天地之志者也”。新闻宣传更是如此,地方媒体天生存在地域性的局限,但不能画地为牢,坐井观天,要有大胸怀,准确预判时局,统筹各种资源,坚守自身定力,坚持以树立大格局开创大场面。
  G20杭州峰会前,集团专门成立了G20峰会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指挥协调,多次召开策划会和动员会,集中调配集团的人力和设备资源给浙江卫视,全力做好G20杭州峰会的报道。
  面对G20大舞台,浙江卫视缺什么?缺的是高端资源。除了大型新闻行动《G20畅想》,两档新闻栏目《浙江新闻联播》和《今日评说》也推出“迎接G20  难题怎么破”?系列专栏,围绕城市交通建设、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做文明有礼浙江人等几个方面展开报道,但是到了峰会周,选题和报道形态需要有新的策划来填补。如果说G20杭州峰会是圆心,峰会周就是同心圆中的核心。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G20畅想》只是“围魏救赵”的一计,会前倒计时百天直播和倒计时30天直播以及新闻行动只是外围造势,动静闹得再大,重中之重还是峰会周。所以,浙江卫视必须主动出击,提前布局,约访高端资源。于是,卫视与杨澜团队合作制作了高端访谈《风云际会——G20杨澜访谈录》,看中的是她多次采访过国际政要和商界领袖的独特优势。节目中,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南非驻华大使多拉娜-姆西曼、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国际嘉宾,以及董明珠、刘永好、毛大庆、周晓光、田宁等国内企业家代表纷纷登台亮相,共话G20峰会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卫视与新华社合作,看中的是他们遍布世界的驻外记者,能够给我们及时带来G20国家对杭州峰会的反响。卫视力邀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执行院长王文等专家智库作为特约评论员,在本台演播室围绕G20热点和焦点话题展开对话。同时,派出两路记者到北京、上海,采访了10多位专家、学者,多次通过卫星连线、演播室访谈、远程采访等,亮出高端观点,注解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解码世界期待的“中国方案”,评析峰会刻下的“中国印记”。

  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包容合作、统筹各种资源,使卫视屏幕呈现别样的丰富多彩。有观众评论说,浙江卫视G20杭州峰会的报道显示“国际范”和大台气度。的确,G20杭州峰会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大舞台,对每一个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过的人来说,都是人生宝贵的机会,留下难以忘怀的烙印。后峰会时代,杭州峰会留下的中国印记和精神财富,依然是一座新闻宝库,仍然是我们的报道资源,肯定会不断出现在新闻报道之中。
  10年来,浙江卫视一直注重报道资源的培育和利用。我们把“浙江人”、“台风”和“钱塘江大潮”等作为卫视的报道资源,根据不同年代的主题需要,策划出不同年份的新闻行动、直播报道。“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全球浙商的故事也是丰富的选题库,海外浙商遭遇的贸易壁垒、突发事件、人身财产安全,就是我们的牵挂。浙江是台风多发省份,年复一年的台风直播成为常态节目,催生出集团抗台报道的并机直播联动格局,诞生了铿锵玫瑰“抗台七姐妹”的品牌,锻炼一大批现场出镜记者、摄像高手和技术能手。所以,做大做活新闻宣传,就是要善于主动研究、发现和有效利用资源,善于包罗万象,只要符合集团新闻工作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可以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三,化得开,推进“新闻+创意”的融媒体之路。
  G20杭州峰会是一个媒体竞争的战场,传统媒体倾情投入,开幕式举世瞩目,《杭州欢迎你》晚会美轮美奂,电视直播居功至伟。不过,中央和省级传统媒体纷纷抢滩新媒体,运用文字视频直播、动漫、H5页面、全景VR视频、移动端视频直播参与峰会报道,新媒体产品已经呈现出形态多样的特点,不乏有创意的新闻产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央视新闻”推出“习式妙语之G20篇”、“拥抱G20”专题页面,分别采用flash页面和活动页面,在增加新闻信息趣味性的同时给受众以更好的交互体验。中青在线融媒体工作室推出的《关于G20,哪个词最热?戳这里听听他们的原声》和《G20杭州峰会送给我们啥礼物》。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习近平主席的G20微信群》H5页面,习近平主席作为“群主”,把G20峰会参与国领导人拉到了一个微信群中,开动群聊模式。
  多家媒体都使用了VR全景技术,比如凤凰资讯客户端推出的《VR看峰会》栏目,为用户提供主会场全景照片,用户可以点击镜头随意走动,并且可以任意切换场景,身临其境感受G20峰会现场。凤凰新闻客户端制作的《G20是干吗的?比作村委会就秒懂了!》,也是妙趣横生。在全景视频上,有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首部VR微纪录片《美丽西湖》,是首次使用VR技术对西湖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该片采用全景摄像机进行无边界成像,再通过VR设备终端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西湖山水画卷。新华社移动应用客户端则推出了《VR探访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为用户提供在新闻中心现场360度的实时直播。移动直播技术运用,打破了以往电视直播对于设备的制约,多家媒体就直接使用手机直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飞抵杭州,在直播过程中就根据观众的兴趣点诸如奥巴马的专机专车性能进行背景介绍。
  浙江卫视和新蓝网在新媒体“两微一端”上也是频频发力,仅在峰会召开的9月4号至5号内,就在微信公众号浙江卫视中国蓝平台,推送了38条公众号文章,而在峰会召开前的近1个月内,平均每次推送中就有3篇关于G20峰会的文章,涉及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虚拟演播室、公益短片《集美杭州》、沙画作品《假如马可波罗今天来杭州》做得生动形象,被微信朋友圈刷爆。同时其官方微博浙江卫视中国蓝在峰会召开的两天共发送了43条微博,其话题#浙江卫视直通G20杭州峰会#阅读量达到1481.5万次。
  G20杭州峰会融媒体报道给我们许多启示,重大时政新闻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姿态,更加有亲和力,领导人的新闻能够轻松活泼地表达,更加容易被受众接受,并在移动端发酵传播。其实早在之前,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习主席访美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24小时H5形态融媒体直播,中央厨房推出的短视频《Who is Xi Dada?》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春节,新华社推出《四个全面》说唱动漫MV,引发强烈反响。6月20日,又推出以微电影形态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献礼,产品发布后,累计超过2亿人次观看,迅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全媒体产品。8月31日《浙江新闻联播》报道了“省委书记夏宝龙看望慰问市民和峰会服务保障人员,感谢广大市民对G20峰会筹办的理解和支持”。在毗邻西湖的吴山广场上,夏宝龙与晨练的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现场交流,场面非常生动,市民和游客争相热情表达,你一言我一语,夏宝龙也是兴致勃勃,频频互动,对话简短而精彩,画面情绪饱满,传递出当好东道主、喜迎八方客的浓浓氛围。这条新闻在网上点击率很高,从中可以看到观众对时政新闻报道的期待。
  有专家断言,“新闻+创意”正成为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常态,从传统的报道形态向新媒体产品的发展,满足受众的多样需求,成为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百度显示,产品的定义是向市场提供的、引起注意、获取、使用或者消费,以满足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可见,从报道到产品,信息传播转变为观点营销;从报道到产品,信息发布流程从点到面转为全面策划运作和精准投放;从报道到产品,新闻的“碎片化”和“故事化”在矛盾中并行。
  习惯于做内容的传统媒体,如何做好做活新闻产品?“新闻+创意”倒逼着我们的节目生产流程、新技术的运用、渠道的重新布局,呼唤着打造一个具有全方位传播形态的跨媒体平台。

(作者为浙江卫视总编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