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作品是从哪里来的?——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电视消息、连续报道、新闻访谈点评

王水明

  一、对评审作品的总体评价
  新闻作品是时代的记录,镌刻历史的年轮。201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和浙江,这一年,家门口办国家大事,全省总动员办好G20杭州峰会和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年,“十三五之歌”开始唱响,作为开局起步之年,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出炉,省委中心工作密集落地,处在历史关键征程上的浙江,亟待转型升级的持续发力;这一年,聚焦家国情怀,社会风向已经转变,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倡导好家风,弘扬正能量;这一年,关注幸福指数,共享发展红利,浙江百姓对发展的自豪感增强,追求生活幸福指数的荣誉感增强,青山绿水,全民参与治水,《大禹之歌》唱响浙江大地。
  由此,浙江媒体责无旁贷,新闻人激情迸发。他们深入发现、开掘重大主题报道这一富矿,实践“内容为王”的重大命题,送评的作品对浙江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报道浓墨重彩;对省委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有力;对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反应时效快,多媒体传播效果好。具体印象是:动态消息比往年有明显进步;连续和系列报道佳作不多;新闻访谈依然是一个短板;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人间大爱,暖暖的正能量;新闻编排有所提升。地区来看,杭州、宁波、嘉兴台保持水准,个别县级台如永康、遂昌有显著进步。从获奖的作品来看,体现了如下特点。
  1、紧盯当下,瞭望前沿,创新策划,中国主题的浙江表达。
  好新闻的基点在哪里?我认为,做新闻,要学会看大势,瞄准态势,预判发展趋势。对媒体和记者而言,要胸怀大局,做大格局,放宽视野,又要积极面对新闻事件,对重大事件实现预判,做出创新的策划,使新闻事件能够全方面展现,多媒体呈现,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浙江卫视对“G20杭州峰会”进行整年度整体策划和阶段性运作宣传。系列报道、新闻专题、特别节目、新闻直播轮番上阵,声势大,效果非常好。系列报道《G20畅想》以东道主杭州“呈现给世界一份别样的精彩”为主题,以全球化的视野,反映G20峰会为举办城市带来的历史机遇。四路摄制组沿着美洲线、欧洲线,走进G20成员国,在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等世界金融中心,探寻当下世界经济走势;在美国华盛顿、加拿大多伦多等历次峰会主办城市,感受峰会印记,探讨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作品气势磅礴、采访细致、制作精美,记者在行进式采访中发现细节,在典型场景、典型人物的记录中展现浙江企业整合全球资源的精彩手笔,用浙江故事阐述中国方案,让世界领略杭州峰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G20杭州峰会是2016年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宣传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在会前、会中和会后掀起了峰会报道的热潮,浓墨重彩地讲好中国故事、浙江精彩、杭州韵味,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作品,为峰会的胜利举办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为此评选出G20杭州峰会优秀新闻作品,中央驻浙媒体和省市媒体65件佳作获奖。遗憾的是浙江新闻奖评比中没有一条消息一等奖,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卫视的消息“潘基文: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贡献巨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举行发布会,在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潘基文就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等问题与记者进行了交流,并现场回答了4位境内外记者的提问,其中浙江卫视记者抢得了一个提问:请问秘书长对中国和浙江的脱贫实践如何评价,有何看法?这一条消息虽然被评为三等奖,但是有风向标的意义。每年,浙江举办的重大会议和重要活动、论坛、展会非常之多,国内外嘉宾云集,本土记者不能仅仅是只报道活动议程、会议程序,更要从“大人物”中获得新闻,从主动提问中抓到独家新闻,敢于提问、学会提问,是全球化的浙江媒体记者要提升的基本功。
   在大背景下寻找新闻的切入点,以小见大,折射新闻主题的有意义,二等奖作品《两个温州人推动全国性宪法宣誓制度》、《全国第一的杭州智慧 老外也深有体会》给人们的启发是:众里寻他(选题)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主题)却在,灯火阑珊处。
  2、面对时代问题,寻找现实的答案,提炼鲜活的主题。
  对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的研究是记者瞭望社会的出发点,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如何慧眼识珠,提炼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送评的作品中体现出良好的意识。
  三年前,一封摁着温岭两百多位渔老大的鲜红手指印的联名信,发出了“东海已无鱼,为了下一代,延长禁渔期!”的强烈呼吁,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三年后,禁鱼效果如何呢?台州台采制了《三年间两封信 前报忧后报喜 浙江渔场鱼多起来了》,角度巧,小视角折射大主题,前因后果有交待,采访深入,针对社会热点,传递了“东海渔场能够修复好”的积极信号,不足的是画面逻辑关系不够清晰,从会场到现场的过渡不见章法。服装龙头企业雅戈尔离开主业14年后再度回归,投资百亿再造千家实体店,这样的举动,对“电商”与“店商”的竞争意味着什么?对实体经济意味着什么?宁波台采制的《雅戈尔奔回主业 投资百亿再造千家实体店》,思考中有对比、求证中有数据,令人信服。永康电动平衡车又陷入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拖把、防盗门、保温杯等浪潮经济的怪圈,产品的无序竞争,最终酿成美国封杀事件。永康台采制的系列报道《“失衡”的平衡车能否站起来》,历时半年的跟踪报道,见证了完整的事件过程,报道主题鲜明、深度挖掘、持续跟进,有始有终,不足之处在于事实与评论有点“失衡”,评论过多,有点喧宾夺主,语言较空泛。
  3、聚焦中心工作与民间期待中寻找解决路径。
  当下,主题报道要以问题为导向,要与社会话题相结合,要挖掘主题情怀去“触动领导心中的柔软,拨动群众心灵的情感”。新闻宣传要追求正确而好看,生动而有意味,就需要把握好两个关系,党委政府在寻找决策方针是否灌输到基层和群众当中去,政策的到达率和执行率如何?老百姓也在寻找政府决策对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因此,善于抓住这两个关键因素,好选题或能源源不断。
  获得一等奖的《国内首条民间资本控股铁路——杭绍台高铁今天开工》,从当地老百姓对铁路的期盼开始切入,展开报道。《乔司街道拆违记》说的是余杭打响了拆违大会战的事情,在余杭区乔司街道,90%以上的家庭都有违章建筑。记者深入蹲点乔司,报道干部如何破解拆迁难,从为何拆、怎么拆、拆完后怎么办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呈现基层“三改一拆”的全过程,显得真实可信而更富有感染力。
  二等奖《温州惊现首批“撞限房”  土地交易遭遇尴尬》、《杭州武林银泰遭疯狂“围攻” 打折也要理性购买》、三等奖《嘉兴土地拍卖:落槌不定音 现场起纠纷》、《21栋D级危房何时拆?》等等,记者的视角放低,从问题切入,观察分析比较深入,对问题的剖析入木三分。
  4、突出情感元素,体现温暖情怀,闪耀人性光芒。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学会发现故事、采访故事、拍好故事、编好故事是记者、编导的基本功。获奖作品《塌陷前1分45秒放下的警示锥 避免了更大意外的发生》用短短的时间交待新闻事实,画面逻辑清楚,事件还原历历在目。《三岁女童获救!父母用生命撑起一片天》现场记录了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农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救援现场,一名三岁小女孩被成功救出的感人场景。救援人员掀开一块压在父亲的背上厚约20公分的水泥板,父亲用他的背撑起水泥板,然后用手十指交叉护住了小女孩的身体,现场许多人为之动容,对这揪心和痛心的一幕,记者采用素描的方式予以规避,体现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我们提倡,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具有浙江特点的表达方式,就是要寻找浙江典型,挖掘浙江特色。送评作品中有不少好的报道,呼唤和期待人间真情,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获得二等奖的《一个“肺癌妈妈”的特别愿望》非常感人,记者历时7个月,对一个遭受两次变故的家庭进行记录式拍摄,从“肺癌妈妈”的心愿,到筹款募集、女儿手术成功,再到“肺癌妈妈”离世捐献眼角膜,走后“女儿终于开口”,感情细腻,爱满人间。“暖新闻”体现了社会的温度和人性的亮色。比如获三等奖的《车祸现场,警察为伤者当“靠垫”》、《冬夜的温暖:警灯照亮回家路》、《八旬老太坐火车忘带身份证,特警“公主抱”与时间赛跑》、《小学生办起慈善音乐会》,记者以饱满的情感,以“等、堵、抓、抢”的敬业精神,注重挖掘主题情怀,避免猎奇、博眼球过多展示某些社会新闻的血腥、暴力、刺激,力戒“低俗化”的现象。
  二、评奖作品中一些问题梳理。
  好新闻,无非上下结合好,表达形式好,既吃透中央和省里的精神,了解国情、省情,把握内容主题;又关注基层,发现典型,把亮点做足;对热点问题、突发事件报道要发挥广电优势,做好舆论引导,体现专业水准。新闻评奖,更注重作品的专业水平,以此来衡量,此次送评的作品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奔着主题寻消息,消息的主题报道化普遍存在。
  我曾经提出要大力提倡鲜活新闻,并在全省电视新闻协作体展开“鲜活新闻大赛”,效果很好。鲜活新闻传递着有用的信息、鲜活的视角,独特的解读,文字是带有泥土的芳香、青草的气息,画面是仿佛扑面而来的春风,跳跃的音符。二等奖作品《54位村民的特别承诺》就是一例。当天,省里专家前来向村民作器官和遗体捐献的宣传,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宣传还没开始,现场很多村民纷纷主动填写志愿捐献意向书。记者敏锐地判断这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抓拍到了感人的现场和同期声,通过人物的情感、故事和细节,将一条普通的宣传培训报道拍得有声有色,彰显了当代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新闻报道要遵循按新闻规律,首先要解决新闻事实与主题提炼存在的一些问题,从送评的作品中看,在新鲜而生动的动态或场景中发现主题、凝练主题的作品太少,一些作品特别是主题报道,普遍存在着主题先行,或者是头脑中摆好了“棋谱”,然后去找几个事实或案例佐证主题的重要性,显摆新闻价值,所以许多作品显得沉闷、沉重、冗长练就一双慧眼,在现场及时抓住主题和新闻当事人,在表象中识别真相,需要过硬的直觉和思维能力。
  这些问题的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等通稿、抄文件、等请柬、等派活,不是主动寻找而是等待喂料,这是眼下许多记者的通病。另一方面,线索跟着网络走,报道成了“传声筒”,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的独家报道当然就少了,由于独家新闻不多,传统媒体适合新媒体的“二次传播”的消息比较稀少。面对新媒体对社会热点、难点的互动开放式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时效性明显滞后、实效性不足,解疑释惑,以正视听,引导舆论有些苍白无力。
  2、评奖作品“撞车”现象比较多,同类题材“PK”看什么?
  本次送评中共有4对8件作品是同一个题材。4月21日下午,杭州一处在建地铁工地路面发生塌陷,一位当班协警在塌陷发生前发现了安全隐患,才避免了更大的意外。第二天,杭州台《塌陷前1分45秒放下的警示锥 避免了更大意外的发生》,浙江经视《杭州协警成全球“网红” 获赞“中国英雄”》4月27日播出。两者比较,以时效最快的杭州台胜出。
  其他,如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农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报道、浦江孩子走失大搜救、“世界最大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成功发电”等等都有省台、市级和县级台的同题材报道,评委在讨论中坚持以下原则:在导向正确的大前提下,谁首发、谁会讲故事、谁画面拍得好就谁胜出
  3、既要注重选题的策划,更要重视报道本身结构的小策划、巧安排、精细化梳理,尤其是系列(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谨记台风留下的警示》,是一组台风灾害中反思报道,文成台记者同防汛办工作人员走访灾区,发现山区农民向河要地,占河建房,违法侵占河道建房导致洪水无处下泄冲毁了房屋、田地,人与洪水争河道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风雨过后,应该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填补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漏洞,守护我们的安全家园。可以说,选题非常有现实针对性,但是呈现的作品却不理想:三个基本事实点:向洪水要河道、向山要地、拦水坝破坏河道影响泄洪,交待不够丰富;农民侵占河道建房的案例没有,细节展示不够;拍摄画面不充分,虽然现场触目惊心,但画面表现力不强,这说明,好食材也要有好厨师的道理。系列报道《“水”与“皮”的抗争——中国“皮都”哲思录》,报道从“中国皮都”平阳水头镇,一场“水”与“皮”之间十二年的激烈“抗争”的过程展开,选题有价值,值得深入采访,但报道的结构看,三篇题目是《转型辩证法——破与立》、《转型方法论——曲与直》、《转型世界观——是与非》政论色彩浓,像一个评论。
  一些系列报道存在新闻素材淹没在工作总结之中,没有从新闻的视角切入,不善于从问题中发现主题价值,思维老化,拍摄制作老套落后。
  4、新闻访谈呈现弱化趋势。
  此次新闻访谈类总共5件送评作品,水平整体不佳,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选择不吸引人,缺乏对热门事件中人物、公众热议人物的关注;访谈中设计话题的思路不够清楚;主持人与嘉宾的地位设定:是仰视还是平等姿态,访谈进程中如何把握在沟通、交流中带有问题的征询、追问等,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引人入胜。
  一等奖《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访徒步重走长征路第一人罗开富》,访谈的主题明确,话题相对集中,事件的主角——罗开富讲述了一个情意深重的故事。不过,访谈多停留在当年重走长征路上的经历和感受,要多加一些现在的变化就更好,凸显长征胜利80周年后的发展进步,突出“不忘初心”的主题。作品《罢免王石》邀请房产专家、资深媒体人设立正反两方观点,对“宝能系”提请罢免王石的新闻进行辩论,回应社会热点,引导舆论。由于嘉宾远离事件的中心,虽有个人观点,但两个与新闻事件无关的嘉宾对事件进行评论,局外人来谈,总觉得是隔靴搔痒,不见血肉真情。作品《总书记的三次叮咛》,虽有新闻事件,但访谈过多着眼于过去的回顾,而没有关注当下,说说“三次叮咛”以来的变化。
  因此,对于新闻访谈类存在的短板,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评奖规则”要求,重点“有请新闻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相关人”,加强新闻性,增强人物的社会关注度,重视访谈的流程设计,做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再追踪、信息再补充、故事再延伸,内容环环相扣,情节入情入理,一气呵成,好看好听。

(作者为浙江之声总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