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表达、观点与传播
——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电视专题、评论、新闻现场直播综述

朱 菁

  参加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电视新闻评选工作,在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了媒体人的责任意识。无论是对舆论监督的坚守还是对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深入探究,参选作品用新闻的视角来检验和体现年度重大主题、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也是我们一线记者新闻敏感、新闻发现及捕捉的能力的体现和考察。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到今年的参评作品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电视评论和新闻现场直播两大类别不仅参评数量少,质量也有所下降。
  下面,依据2016年度选送的专题、评论以及直播等节目对参评情况做一简单梳理。
  一、专题:表达的电视化
  所谓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所作的详细、生动的深度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简要报导的延伸和补充。应该说,优秀的新闻专题都是以某一新闻事实为由头,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采访和深刻揭示,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做到真实性、深刻性、生动性的统一。
  社教专题和新闻专题首先就是在时效性上的区别,此外,还有功能性和形态性的区别。社教专题题材更为广泛,偏重于知识性、文化性传播,“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人文地理、时代写真、历史传奇、文化传播都是社教专题呈现的题中之意。选材的广泛,时效的宽容,社教专题在画面呈现、电视表达上应更为讲究,追求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味。
  关于专题,真实性没有问题,而深刻性和生动性就成了优秀专题脱颖而出的法宝了。电视作品独一无二的魅力在于鲜活。它的鲜活来自哪里?对现场的记录和呈现,对现场情绪的把握和传达。
  仔细分析获奖作品、很容易印证上述的论点。例如,杭州综合频道的《谁给“大熊猫”披上慈善外衣》,把关注点投射在杭城多个社区分布的“大熊猫”旧衣回收箱,对于市民捐赠其中的衣服最终去向一直是个疑问。显然,这里需要“深入”的力量。为此,综合频道《民情观察室》栏目记者进行了独家调查。记者将定位追踪器放在一条裤子的口袋中,再用针线把袋口缝死。然后将这条裤子投入旧衣回收箱中,并进行定位追踪。记者跟随这条裤子一直从杭州追到苏州太仓,结果惊讶地发现,这批旧衣服并没有如项目操作者申奇公司先前宣称的那样绝大多数捐赠给困难地区有需要的群体,而是被以每吨四五千元的价格销售给废品收购企业,从中牟利。这组独家调查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中央、省、市以及外省众多媒体纷纷全文刊播、转载这组报道。
  社教专题获奖作品《不一样的青春》《爱的承诺》和《山沟里的村嫂电商》等等,同为人物报道,叙述视角有其独特性。结合具体事件对人物作进程式报道,避免孤立地罗列人物事迹,保证了作品细节的捕捉、情感的定位,让人物的光辉有了事实落点,有了可感可触的依据,让观众完成了对作品中人物情绪和情感的“代入感”,实现了电视媒体的“共享”特质,作品的生动性也得以自然显现。
  二、电视评论:观点的思辨性和深刻性
  当下,新媒体尤其社交媒体蓬勃兴起,势不可挡。媒体多元,信息爆炸,媒体竞争已由过往的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的阶段。代表编辑部观点和旗帜的新闻评论,现如今成了媒体竞争的杀手锏,但新闻评论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参评节目主要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的热度不足。选题是评论的生命,是基础,是根本。电视评论应直面热点、聚焦难点,抢占话题第一高度。
  2、观点的锐度不强。此次参评节目中,有些选送的作品属于新闻调查,这种类目辨识的模糊,其实就在于没有明晰报道和评论的本质性区别。与一般电视新闻所承担的“信息记录者”的角色不同,电视评论承担的是一种“信息影响者”的角色。如何发挥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深浅,与节目的说服力密切相关,换言之,在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高于事实性信息。
  3、形式的鲜度不够。有人说,电视的现场记录特性,使得电视长于叙事,短于说理。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也应该明白“深刻源于事实”的道理,电视长于叙事的特点恰恰为评论的说理和观点的彰显提供了事实依据。尤其是电视画面,其画面冲击力可以强烈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地步,足以使观众心服口服。
  电视评论,还要具备超越能力。所谓从一般的个案和口水中跳出来的能力,具有观点引领,建构受众意见参考框架的能力,考验的是我们媒体人社会议题设置的能力。
  三、新闻现场直播:传播的张力和影响力
  作为“媒体”意义上的电视,其传播特性在于声画合一、传播迅速,特别适合报道动态的、现在的、行进中的事件。正如著名学者鲍列夫在论述电视美学时曾经指出:“电视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新闻现场直播的魅力就在于对突发或者重大新闻事件真实、实时地还原,为历史留下最直观的纪录,为观众提供了第一时间的视觉与心灵的感受与冲击。对于信息传达而言,这种客观事实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主观意志所不能覆盖的,也因此在当下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有人直言:直播是电视台弯道超车的最佳历史机遇。
  本年度参评的新闻现场直播作品都存在遗憾之处。2016年9月28日傍晚,丽水遂昌苏村突发山体滑坡,据介绍,浙江卫视专辟特别时段,开通“直播板块”,通过卫星实时连线、记者调查采访,报道灾情和现场救援进程。《苏村山体滑坡救援》采用了直播特别节目的形式,主持人在演播室把来自灾情现场、救援指挥现场的最新消息发布出来,并实时连线前方记者报道救援的最新进展。但遗憾的是,来自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现在进行时”报道占据整个直播板块不足三分之二。同样的遗憾还有《为爱坚守》直播特别报道,2月16日,金华浦江的三个孩子失联,全省各界72小时水陆空全方位找寻营救。到2月19日中午,三名孩子终于被找到。据介绍,“金华台教育科技频道根据预案打破常规,在午间开辟时段,在前方多路记者和后方编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经过较短时间的筹备最终完成了15分钟直播节目。”节目的主体构成是对事件进程的回顾式报道,恰恰违背了现场直播报道的重点在于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因此,本年度新闻现场直播一等奖项空缺也说明了这点。
  最后,关于落选节目,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报道缺乏独特视角,我们的一些记者习惯于常规思维,“年年岁岁花相似”,同质同构的新闻不少。二是报道缺乏故事性,缺少感人情节和生动细节。故事永远是生动的制胜法宝,细节就是生动的点缀物。一些选题挺好的作品就是因为缺乏感染力而落选,十分可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