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制宣传类专题片的结构搭建——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浙江》为例

李易谦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第一次将“依法治国”提到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各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电视媒体作为党的喉舌,紧跟党的步伐,近些年来,也将“法制宣传”作为核心重点之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法制宣传类专题片以其全面的视角、详实的采访基础、专业精准的导向作用,成为了各大媒体着重探索的方向之一。
  2017年5月,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联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制作并播出了专题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浙江》(以下简称该片),打破原本节目编排构架,以35分钟的时长,全面展现并剖析了浙江省内,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面的新进展、新思路。这是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第一次与电视媒体深度合作,播出后不仅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了浙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该片之所以能在可看性、专业性上做到相对均衡统一,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其精良的结构搭建不无关系。本文就以该片为例,探讨法制宣传类专题片在结构搭建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总体思路和细节处理。
  一、案例主导,结合创新举措
 
 法制宣传类专题片,因为其专业性较强,在成稿成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不少专业性问题和术语。在采访过程中,司法界相关人士也难免会陷入专业探讨的范畴。这些因素综合之下,导致不少法制宣传类专题片,会陷入“虽然专业,却不好看”的尴尬局面。如果结构搭建出现问题,甚至可能违背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该片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入手,从老百姓身边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切入,以小见大,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关注。
  开篇,该片选取了网络热议的一款饮料产品——营养快线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采访,以及案例情况的还原,阐述了某企业为“傍名牌”,生产“营养怏线”产品而产生的侵权案件的过程。从包装到产品名称字体,该款“山寨产品”都在模仿营养快线。对比图片让人啼笑皆非,提起观众兴趣的同时,也将“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就在你我身边”的第一部分主题,展现了出来。
  在后续篇幅中,该片选取了大量案例作为串联主导,配以当事人的描述、司法专业人士的解读,由浅入深地带领观众走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该片着重选取有趣味性、关注度、可看性的精品案例,并采访到相关企业负责人或代理人。如奥普公司浴霸产品被侵权案、正泰集团与跨国巨头施耐德集团的“中国专利第一案”、涉及喜羊羊等知名动画形象的玩具侵权案等。这些案例不仅能吸引受众持续观看,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读,将一些原本深奥晦涩的法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受众。
  在以案例主导串联全片的基础上,该片还用直接但不突兀的方式,将浙江省内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而在工作中做出的创新举措,一并融合了进来。
  例如,在涉及到营养快线案的叙述过程中,引出浙江省对驰名商标跨领域保护工作的成果;在奥普浴霸案件叙述中,将在阿里巴巴集团假货展示柜上发现的假冒奥普浴霸产品,作为转场连接点,快速而自然地把视线从传统制造业,转移到了新生代互联网产业领域,并以此为引子,引出了杭州市正在推行的“网上法庭”创新举措,衔接流畅;在涉及外贸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的叙述中,点出义乌市涉外纠纷调解委员会这一全国首创的平台,其中“洋调解员”用中文和外语参与调解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通篇构架布局的方式,使得该片摆脱了往常同类型专题片过于专业、不同内容区块之间分割明显、导致受众没有耐心收看到底的传播缺陷。全片一气呵成,35分钟的内容观看下来,不仅流畅合理,而且富有故事性,结构紧凑缜密,用“讲故事”的方式带动宣传目的内核,让受众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到知识产权工作保护链条的每一个环节。
  二、深入基层,现场生动鲜活
  不少专业性较强的专题片,在采访构成中,会倾向于选择专家学者。作为新闻专题片,带有基础的导向引导要求,采访篇幅也会较多涉及到各级领导。从导向把控、以及专业知识普及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由于学者们的采访大多过于理论化,领导的表述又基于宏观角度考虑为主,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成片之后,内容过于“高大上”,却显得有些空泛,缺乏鲜活的现场感,难以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些特定现场的气氛。缺少现场气氛和故事性,成片的可看性就会大幅下降,受众很难产生共鸣,甚至一定程度上引发受众的逆反心理。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该片在前期采访时,就相当重视具有鲜活现场感的同期声之采集。能够在第一现场采访的,就不再另寻场景,能掌握一手资料的,就尽全力促成第一当事人采访,不再另寻对象转述。利用摄像机“千里眼”的传播属性,记录下了一个个珍贵的现场画面,一段段鲜活的同期声。配合全片构架基础,在故事描述、理论阐述的“骨架”上,增添了大量丰富生动、特点鲜明的“血肉”,让成片更为丰满充实,
  例如,在阐述创新型网上法庭的时候,直击第一庭审现场,记录原被告双方、法官,通过互联网手段,在法庭大屏幕上辩论、询问、宣判等过程。甚至在采访原被告对于网上庭审的参与感受时,也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采访,整个现场新鲜感、科技感十足,具有极佳的传播效果。
       正是这些鲜活的现场,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的真实场景,使得全片富有张力,具有强烈的临场感。原本冷冰冰的电视屏幕,成为了连接受众与第一现场之间的桥梁,让该片带有“温度”和“色彩”,配合专家的专业解读、领导的核心提炼,让人过目难忘。
  三、采访“名人”,着眼文化民生
  专题片制作过程中,如果只有基层和“素人”,很难造成眼球效应。故事再精彩,也需要足够有分量的人物作为支点,才能充分挖掘“沉睡的潜在受众”,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
  该片前期策划及采访过程中,摄制组通过多方努力,促成了多次针对“名人”、“话题人物”的采访,为全片增色颇多。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奥普集团董事会主席、“打假斗士”方杰,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打假界的“灭绝师太”郑俊芳,正泰集团副总裁徐志武等浙江业界“名人”,在该片中纷纷出镜,丰富了阐述视角的同时,也让不少受众因为想要“看一看名人所言所行”,而收看了该片,极大丰富并扩大了受众的类型。
  此外,浙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重地,各个时期的中国文化,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其中一部分保留至今,是现代浙江人文环境的重要源头。可以说,浙江如今的民生百态,和历史赋予浙江土地的深厚底蕴是一脉相承的。该片不仅着眼于现代科技、新时代的独特特性,还探访溯源,挖掘了一些正在逐渐消退、或面临重大变革的浙江传统行业。
  例如,湖州善琏镇的湖笔,曾几何时被誉为“笔中之冠”,其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力覆盖整个东亚文化圈。又例如,丽水云和的木制玩具,在国内国外都有着超高的市场占有率,是云和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下,这些传统行业要如何转型升级,又该如何面对花样繁多的知识产权侵害,在该片中都有所展现。
  无论是“名人”还是传统文化,该片并没有“硬凑”采访,而是结合知产保护工作的具体环节,将这些内容作为点缀,进行合理分布。在全片已经骨肉俱全的前提下,这些内容为该片增加了“厚度”,体现了民生百态和人文关怀,为全片增色颇多。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精细策划、构架安排,该片在法制宣传类专题片的结构搭建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案例主导的“骨架”和“主线”,生动鲜活的“血肉”和“温度”、“色彩”,文化民生的“厚度”,使得该片一改往日法制宣传类专题片不易懂、不好看、过于生硬的传播弱点,在专业性和可看性之间,找到了难得的平衡点。如何在坚持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强传播效应、扩大受众范围,让受众乐于二次传播、分享,该片做出的尝试,值得借鉴和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