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大时政专题新闻栏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孙 婧

  近年来我陆续参加了2016-2019年全国两会、十九大、改革开放四十年等多次时政专题新闻栏目的策划和制作,对于新闻主播在这一领域所必备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有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时政新闻专题的先行策划
  1.储备资料,广义备稿
  每一个时政新闻专题的策划都针对每一阶段的重大时政主题。比如,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新闻专题策划的广义备稿,首先必须深刻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性。对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国务院一号文件》等都进行深入的学习。对这些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学习深入程度,往往决定了这一次新闻专题的选题及内容是否能够切中新闻媒体的宣传要点。
  新闻主播应当在时政专题栏目策划之初便介入策划流程,深刻领会栏目的立意和目标。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的栏目策划中,我所在的浙江电台交通之声参与制作“四十年四十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国百城百台全媒体新闻行动”系列专题栏目。作为新闻主播,我在新闻行动策划之初就参与或旁听一次次策划会和研讨会。从立意、选题、明确采访路径到专题栏目的制作执行,全程跟进新闻团队的工作思路。这让我在之后的新闻播报和主持访谈过程中,非常明确话语的目的和边界,有的放矢地写好每一次的栏目脚本。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重大时政专题系列节目中,我主持了其中一期——《温州模式启示录》。作为这一期节目的主持人,我首先在广义备稿中阅读了史晋川的《温州模式研究》和胡宏伟《中国模范生——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等专题书籍。并在知网检索了大量关于温州模式的论文。通过这些书籍和论文的学习,对这一选题本身有了认知,从而能够理清节目主线,架构精准的节目逻辑,从较高立意针对访谈中的新闻当事人、事件亲历者、历史研究者进行设问和追问。
  2.预设流程,布局内容
  重大时政专题栏目应当信息量紧凑密集、节奏轻快不拖沓,以保证其可看性,从而保证收视、收听效果和社会反响。
  在栏目策划之初,篇幅预设的同时须考虑信息点的布局。如:《温州模式启示录》这一期长达60分钟的时政访谈节目,邀请到场的当事人、嘉宾、VCR配片的数量及长度,都在栏目预设之初便有过考量。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专题栏目,“温州模式”作为其切口和角度,要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和思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模式所经历的转型和突破,这就要求时长60分钟的栏目,其重要信息点不能少于20个。最终,栏目将访谈对象梳理之后定位17人,VCR配片3个,视频连线访谈对象2人。
  如此庞大的访谈阵容需要厘清一条主线,新闻主播尤其要非常清晰这条节目的逻辑主线。如果挨个儿轮流访谈和发言,那整挡节目必然拖沓死板,并且充斥着无效信息。一个优秀的新闻主播应当对自己有“无字为废话”的要求。这需要将栏目预设的信息量做有机的结构整合。
  在《温州模式启示录》这一期大型时政专题访谈节目中,依据选题内容,将节目时间线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按照——亲历者、观察者、研究者等不同身份进行嘉宾身份搭配。最终,这一期时长60分钟,访谈嘉宾17人,访谈脚本多达23页的节目,以准直播状态录播完成。从开机到关机,正好60分钟时间,完成了时间轴线长、命题宏大、叙事清晰、逻辑严密的一期节目。
  二.时政新闻专题的精准选题
  1.立意明确,选题精细
  大型时政专题新闻栏目的选题往往立意明确,视野宏大。在做足前期资料储备和策划先行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题进行推敲,最终确定最适合这一立意的选题和素材。
  在2018年浙江省两会、2018年全国两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9年全国两会的专题栏目中,都遇到了“乡村振兴”这一选题。针对这一选题背后的基本常识,我深入学习了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阅读专业书籍《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并随记者下乡采访,与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党委书记鲍新民、农民企业家崔世豪等基层采访对象深入交流。向农业专家丽水农科院金爱武、中国农业农村部张红宇等专家求教学习。在2018年全国两会的《两会高端对话》栏目中,针对乡村振兴这一宏大的命题,切入“如何消除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回归顾虑”“如何破解农村金融的阶段性掣肘”等精准切口,打通基层民众的关注点、代表委员的议案和提案、农业专家深入剖析解读——三者之间的壁垒,做到了在访谈栏目中一气呵成,信息量密集、节目节奏轻快、节目内容深入浅出。受到了媒体业内专家的肯定,并收到良好社会反响。该期栏目已经获得浙江广电集团2018年度新媒体访谈二等奖,笔者发稿时该栏目正在报送浙江新闻奖评审过程中。
  2.深入基层,民生切口
  越是宏大历史背景的时政选题,切入越要考虑与受众的相关性,“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才能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有效传达。时政新闻民生化也是时政栏目的常用手法之一。而将重大时政专题的解读角度指向准确的民生关联,必须将政策吃透,并且大量走访基层,从而找到时政和民生之间的准确关联。
  2019全国两会期间,我所在的交通之声频道在时政专题栏目《互联两会高端对话》策划之初便将记者和主播兵分三路。一路记者负责针对具体的选题进行基层采访,一路记者对接跟进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代表委员,新闻主播负责对接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三路记者和主播同步跟进互相参与彼此的采访过程,对采访内容和新闻事实提出更多切口的探讨。最后三者将报道和访谈共同指向某一更加精准具体的切口。
  如:《互联两会高端对话》——“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改革”这一期节目,栏目的基层采访对象为长兴县虹星桥镇荣丰农场负责人许达,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创业的九零后,在投资农场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关于“土地性质”问题。徐达承包了一千五百亩土地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旅游的开发。但是他发现,目前农业旅游已经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做了更多融合,甚至很难分清种植养殖和旅游的边界是哪里,但是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必须确认每一寸土地的使用性质,他的困惑也在于是否能够将这一限制放宽。
  另一路记者跟进的另一位采访嘉宾是长期关注乡村振兴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 、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和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青坑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孙国文代表所在的德清五四村在九十年代末期已经实现了土地流转,对土地流转中遇到的土地性质问题颇有经验和见解。作为农业旅游发展较为充分的五四村,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旅游发展遇到的诸多实践难题也有许多观察。俞学文代表在2019年全国两会中带来的议案就是《加快土地确权,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保障》,其作为人大代表在基层调研中也发现这一具体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将之呈现为人大代表的议案,行使代表职权。
  本期节目对接的第三位嘉宾——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原农业农村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恰是农村土地问题专家。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多有意见参与其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由来和其中的原则,张红宇做了解读和阐述。对于基层采访嘉宾提到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张红宇也做了其中的意义分析。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链接了三个层面,将基层民众、人大代表、权威专家,三者的关注点共同聚焦到一个问题。在专题节目进行过程中,合理使用节目表现手法,做到有的放矢,有过程、有方法、有事、有人、有观点。
  三.时政新闻专题的主持播报技巧
  重大时政专题新闻主播就是要从过去的背稿人,提升到备稿人,再从备稿人到有意识的选稿人、撰稿人,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把握全局,分寸得当,最终成为把控全程而无痕无迹的脱稿人!
  1.见事、见人、见故事,话语方式播讲结合
  随着近年来融媒体的不断发展,“照本宣科”的新闻主播话语方式因为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改进。但在笔者十余年来的新闻一线工作来看,新闻主播的播音创作基本功仍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基础。如何将新闻事实以最准确、高效的方式传递给受众,更好地完成传播使命,新闻播音仍是不可替代的话语方式之一。
  但是,融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专题栏目,其播出的平台决定了受众对其要求和单一媒体传播时代是不同的。新闻主播的话语方式应当适应这种改变。我的观点是——见事、见人、见故事的话语是新闻主播较为精准的话语方式。新闻主播因为能够将节目内容做准确而鲜活的呈现才能称之为“主播”。
  这种话语方式要求新闻主播在节目中的话语要“播讲结合”,有非常明确的对象感,话筒前有积极兴奋的传播状态,形象亲切知性而非高高在上。
  “言之有物”是这种话语方式的核心要义。拒绝套话、空话,因此情此景此地此人而关联节目主题。
  见事——就是要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始终将话语导向围绕在这一期节目的主题周围,不能随着节目推进“失控游离”,出现无效信息的话语方式将是浪费节目时间的废话。
  见人——节目进行录制或者直播之前,详细了解每一个访谈对象、报道对象的身份背景、生平事迹、过去的主张,甚至包括一些以往媒体对其采访中已经表达过的言论观点。对人有所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话”,而非自说自话。
  见故事——大型时政专题栏目的主持过程为保证其话语的准确性通常会采用有稿播音,但即使一切已经写入手卡或者提词器,新闻主播也要问问自己,能否做到用最精准简洁的语言将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如果不能,那么背下来稿子也不能做到“言之有物”。
  2.参与前期采访和资料整合,主动撰稿。
  重大时政专题栏目的策划及执行需要一个规模不小的团队,比如刚刚过去的2019全国两会,我所在的媒体浙江交通之声仅派往北京两会演播室的人员就有16人。新闻主播的自身业务要求是采、编、播为一体。但在重大时政专题的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大包大揽单打独斗,必须与记者、编辑、编导紧密合作,跟进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了解节目全流程的进展,最终撰写节目文本。新闻主播的节目语言最好是自己的语言,自己撰稿,并经过栏目组各个岗位成员、审稿领导的一层层斧正,内容和语言状态的贴合将达到较为好的状态。这也能杜绝“过嘴不过心”的语言表演现象出现。
  深入跟进记者的基层调研采访,要求新闻主播在厘清节目策划主线的前提下,与多路记者保持密切沟通。比如,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节目中——《绿水青山启示录》这一期,多路记者采访共计十三位当事人。对每个当事人的背景资料、采访内容、勾连历史背景,在记者采访的同时,新闻主播就可以展开大量的调查和走访。
  利用好编辑提供的历史资料整合。重大时政专题栏目制作过程中,会有一定比例的历史回顾资料的使用。如何找到关键节点的素材,使用好历史背景素材,需要新闻主播和资深编辑的相互配合。在《温州模式启示录》中,我台编辑从浙江档案馆找到了珍贵的历史影像材料,温州八大王事件的录影带。这一历史素材的使用,将节目的内容架构可引入厚重的过去时讲述。
  新闻主播对重大时政主题的内容资料掌握越多,越能够在节目的直播或录播进行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在报道与访谈的前后,准确对内容承上启下。与节目嘉宾思维同步,把握住访谈对象的语流和内容,从而掌控栏目进行节奏,而非节目内容说到哪儿算哪儿,完全依靠后期剪辑修正节目节奏。在栏目录制过程中,一旦新闻主播讲信息点过于疏离地安排在时间线中,后期无论如何也难以将其处理成信息量密集、节奏明快的好节目。
  3.大胆追问,落好访谈点睛之笔
  新闻主播在大型时政专题栏目中通常要用到“访谈”这一基本的主持技巧。因时政专题栏目的大量信息来源于当事人、观察者及解读者,访谈的表现手段在时政专题栏目中使用频次非常高。
  在访谈中,如何挖掘被采访者尽可能多的事实和观点,新闻主播在大量的广义备稿基础上,要尽可能做到有勇气“追问”。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为——首先,认真聆听对方的回答,不能提问回答两张皮。第二,从对方的回答中抓取关键信息,进行即兴口语表达的逻辑关联,组织语言进一步挖掘信息。第三,提问小开口,指向精准,不能无目地提问。第四,明确主题,紧紧围绕主题和这一人物与主题的关联挖掘到核心信息。
  如:2019全国两会时政主题栏目中,针对“减税降费”这一话题,新闻主播提及的素材是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国家将对小微企业进行大幅度减税措施。嘉宾国务院参事院研究员姚景源就这一数字,换算成全国减税总额和幅度阶梯比对。此时演播室的另一位嘉宾来是自于制造业企业嘉兴加西贝拉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慧。新闻主播迅速追问,那么对一个企业来说,具体的减税数字可以换算成多少,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一回合的数字对比,访谈中得到的信息完全能够解读和印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减税目标。这将使受众准确地得到这些抽象数字的具象感知。
   总结近年来我在历次重大时政专题栏目中的一些主持实践,新闻主播在节目中要发挥更好的作用,为节目增色添彩,必然要经过——广义备稿、精选角度、主动撰稿,最终能达到脱口而出,无字废话,切中要害。

(作者单位:浙江电台交通之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