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努力探究主题报道创新的规律

王水明

  主题报道是传统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多年来,浙江卫视在主题报道创新的路上,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论规模,如《八八战略在基层》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集团军作战;论创新,有《新丝路上浙江人》大型新闻行动的直播化;论影响力,有《寻找可游泳的河》中心工作与民间期待紧密结合;论格局,有《G20畅想》以大开大合,创新出奇,在国家主场、用全球视野、做精彩故事、造浓厚氛围;论阵地,除了《浙江新闻联播》,新办了《今日评说》评论性栏目,许多做法都赢得了上下满意的传播效果。但是,主体报道的现状是显而易见的,新闻性不强而宣传腔调重,长年累月地报道导致信息重复而视觉疲劳,记者存在思维的模式化、选题的工作化、手法的老套化、精神疲态化,创新动力不足。当下,传统媒体不做主题报道行不行?不行,少做也不行,一年四季都要做,还要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地做,更要创新形式和传播方式去做。为此,结合G20杭州峰会报道的实践和2017年的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深度融合,厚植创新的根基。
  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浙江的本土化早已融入全国化、全球化,本土化主题需要全球化思维谋划,拓宽报道的格局和视野,本土化选题需要全媒体的方法运营。没有本土化,卫视新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国际化,卫视新闻就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明确指出,宣传浙江,首先要了解浙江。那么浙江的今天是什么样的?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委十三届十次会议上指出,要从三个维度来看当前浙江的历史方位,一是正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潮头上;二是正奔跑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跑道上;三是正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深刻领会浙江的历史方位,对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至关重要,把握住了浙江发展大势,才能找准坐标,增强宣传浙江的定力,导向把关更正确,新闻策划更明确,选题取向更精确,新闻评论更准确,才能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不错位、不缺位,当好引导正确舆论的定音锤、定盘星。
  浙江卫视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打法”:那就是走出去,跳出浙江,从全国、全球的视角俯瞰浙江;沉下去,深入基层,从浙江的实践样本中昭示全国的意义。聚焦浙江的中心工作,就要以更大格局和更宽视野深入研究,把浙江的经验摆在全国的舞台上解读,把浙江选题与国家大局、国际视野做嫁接,让浙江故事翱翔在世界的空间,更为通透爽朗。为此,浙江卫视正围绕2017年“开好党代会,迎接十九大”两大主题,谋划两大新闻行动,一是在省党代会前推出系列报道《足迹》(暂名),聚焦今天的浙江走在全国前列的标杆作为,展示5年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二是在十九大前,推出跨境新闻行动《不忘初心——从红船出发》(暂名),以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的路径,寻访中国共产党的不忘初心的历史由来和演变历程。
  二、开放主题与整合资源相结合,拓展报道的空间。
  在“去中心化”时代,主题报道仅仅依靠解读、阐释、故事去吸引人、感染人,难上加难,以量取胜、单通道灌输式的宣传方式怎么能入脑入心?要抢夺舆论场的话语权,我们需要借人借力借资源。大数据时代,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媒体竞争的利器。我们既要聚焦中心,拓展主题内涵,又要延伸主题外延,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资源,转化为新闻策划和新闻报道。
  G20杭州峰会的报道,浙江卫视对标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关于G20新闻宣传方案这个大方向,又设计自己的小目标:一个大型新闻行动《G20畅想》、两场倒计时直播、浓墨重彩的“峰会周”。我们看到,在《G20畅想》以及《直通G20杭州峰会》的直播节目中,国内外智库、大咖和嘉宾来了;全球举办过峰会城市的风貌扑面而来;还有与杨澜团队合作制作的《风云际会——G20杨澜访谈录》高端访谈;与新华社合作,遍布世界的新华社驻外记者及时带来G20国家对杭州峰会的反响等等,卫视整合报道资源、媒体资源、嘉宾资源,获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包容合作、统筹国际国内各种资源,拓宽了主题报道的空间,使卫视屏幕呈现别样的丰富多彩,有观众评论说,浙江卫视G20杭州峰会的报道显示“国际范”和大台气度。
  三,围绕中心与贴近民心相结合,挖掘主题情怀。
  从传播效果来定义主题报道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达到“贴地飞行”,接地气,不是高射炮;是源于基层,又高于生活;是高举高打,又贴近心灵。我们要在思想上破除一切束缚,“敢想、稳做”,主题报道要以问题为导向,要与社会话题相结合,要挖掘主题情怀去“触动领导心中的柔软,拨动群众心灵的情感”。我们要秉承“真实面对现实、真诚面对观众”的理念,认真思考“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深入“走转改”,发现矛盾展开报道。
  挖掘主题情怀,关键是记者要有正确的新闻志向,提升战术能力。我们需要像《今日聚焦》的记者一样,为了拍摄一个排污口,几天几夜蹲守在野外,全身心投入的敬业态度;需要像《G20畅想》摄制组一样,4个采访组在20多天的时间内马不停蹄、连续作战,高强度地奉献出23篇系列报道、2集新闻专题;需要像G20杭州峰会周期间一样,记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发挥“等、堵、抓、抢”的敬业精神和过硬作风,为观众奉献出许多独家和鲜活的新闻。
  四,做新闻产品与传播多样态相结合,增强发酵传播。
  主题报道大多是一次性播出,缺乏二次传播和新媒体发酵传播,主要原因是内容新闻性不够,吸引力不够,又不符合网络特别是移动端转发的形态。在当今的传播语境下,我们要转变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融媒体的形态,习惯于做内容,也要做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力求多次传播。我认为,从报道到产品,信息传播转为观点营销;从报道到产品,信息发布流程从点到面转为全面策划运作和精准投放;从报道到产品,新闻的“碎片化”和“故事化”各展所长,相向并行。主题报道更是如此,“碎片化”是传播形态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但不是内容和选题的“零碎化”,更不是记者采访和报道的“浅层化”,我们要对主题深耕细作,深入采访挖掘主题,又要根据观众阅读收看心理,以“剧透”和连续报道的方式呈现,引发受众持续性关注主题,进一步放大主题传播效果。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央媒体运用直播、动漫、H5页面、全景VR视频、移动端视频直播参与峰会报道,新媒体产品已经呈现出形态多样的特点,很多重大时政报道轻松活泼,如《习近平主席的G20微信群》等很多有创意的新闻产品颇受网友点赞。可见,重大时政新闻依然是观众的“刚需”,哪一天我们突破了时政报道,创新了时政新闻,卫视的新闻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融媒体时代,创新主题报道的传播形态,要运用“内容+创意+技术”的方式,打造全媒体的跨平台新闻产品,(1)突出时效,打破常规,滚动式直播,包括移动端短视频。(2)让重要时政新闻实时互动起来,比如《澎湃》,李克强总理访问加拿大,参加人员在微博上开设“来问我吧”的互动直播。(3)把主题长报道拆分化,从单一、固化的传播转向“碎片化”、可视化的新闻报道。(4)从单通道传播向多媒体、多渠道、新技术运用的全方位传播形态转化。今年,省委出台了“补短板”的若干意见,会前,新闻中心时政部与新蓝网紧密对接,第一时间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推送了省委十三届9次全会精神关于“补短板”的解读,效果不错。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主题报道越来越难,内心备受焦虑和煎熬,但是,传统媒体的职责所在,创新永远在路上。浙江卫视要按照集团提出的要求,在集团部署的2017年“打好三大战役”中努力做“准确而鲜活”的主题报道,要保持一份新闻情怀,扛起重任,勇于担当,做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业务精湛的新闻铁军。

(作者为浙江卫视总编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