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浙江之声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报道中的创新

袁奇翔

  作为浙江广播的主频道,浙江之声主场作战,每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都精心策划,投入精兵强将,既发挥了传统广播的特色和优势,又不断拓展,抢占新媒体阵地。应该说在整体报道中,不乏创新和亮点。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报道为例,可以归纳为“录”、“听”、“评”、“聊”、“寻”五个方面。
  一、完成规定动作,确保“录”制万无一失
  作为世界级的行业大会,开闭幕式和会议期间的重要活动、论坛都有国家和省里领导出席。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致辞。记者就相关内容及时播发了开幕消息。参加开幕式的记者提早2小时到达现场调试设备,两台录音设备同时全程内录,达到“双保险”的效果。在报道中,不仅有习近平主席视频讲话的原音,也有刘云山常委现场致辞的同期录音。对于广播而言,录音音质的好坏决定着报道质量,所以领导人的发言、重要会议的议程,都应该提早到达会场调试,尽可能用内录的方式完成,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也可以尝试拓展创新。开幕式报道用的是“通稿+录音”的方式,那么在开幕式报道之后,紧跟的“第二条”就可以发挥自主性。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消息之后,浙江之声的报道紧跟了一篇《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视频讲话,引发了国内外大咖嘉宾们的热议》。在报道中,不少互联网界的“大咖”纷纷发表见解,而这些采访同期声,来自于会场,录制于开幕式结束刚散场的时间。对于媒体来说,这短短几分钟,是采访的“黄金时间”,如何精准地“逮到”与会嘉宾,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下“录”到清晰的采访同期声,也有一定的技巧。录音设备提早打开是必须要做到的,散场的时间,有些嘉宾可能边走边说,和记者交流的时间有限,总共也说不上几句,这跟当面约的采访完全不同,加上参会记者众多,谁都想要提问,一旦录音设备没有提早打开,很可能就错过了“录”采访同期的最佳时机。由于采访记者众多,记者还必须想办法把录音设备尽可能递到嘉宾面前,才能“录”下较为清晰的同期声。一旦自己被其他同行挤在了外围,就得想办法把录音设备往里传递,请其他同行帮忙手持。在散场的嘈杂环境下,录音设备离采访对象越近,录音效果越好。
  二、分工协作抓重点,“听”会是关键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总共安排了16场论坛,20个议题,10场新闻发布会,事先知道的,就是论坛和发布会的主题。考虑到人手问题,没有办法顾全所有的分会场,因而会考虑与会到场的嘉宾、议题和百姓生活的关系、以及探讨的话题是否具有行业发展的前瞻性等方面,选择性地安排记者“听”会。
  论坛方面,浙江之声重点关注并报道了“互联网+智慧医疗”、“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出行”、“互联网+普惠金融”、“一带一路”信息化论坛、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等。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上,著名主持人吴小莉对话张瑞敏、郭台铭、丁磊、雷军等多位业界大佬,颇有看点。这也成为了关注的“重中之重”,记者“听”会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听”的过程中,找到报道的切入口,记录下嘉宾的精彩发言。在这场论坛上,记者就围绕“智动力,慧生活”的主题,采写了专稿,报道中大咖们畅谈了对智慧生活的理解,一些观点和看法颇为超前,应该说在探讨中,逐渐明确了未来生活的智慧化发展方向。
  而在发布会上,多场集体采访发布活动也是亮点不断。发布会跟论坛不同,嘉宾之间很少有互动交流,这就需要记者“听”的过程中,找到嘉宾发言中的共同点。期间的一场企业家代表集体采访,因为有小米科技总裁雷军,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联想集团CEO杨元庆,今日头条CEO张一鸣,阿里巴巴大文娱乐负责人古用锵的到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记者。在常规报道之余,记者还采写了现场特写,巧妙地把企业家们的发言,用同一个主题串联起来。这得益于记者在现场“听”的功力,懂得从听到的内容中选取重点和亮点。
  三、客观报道的同时,点“评”有助于见内涵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举行了“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浙江之声在《浙广早新闻》、《浙江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中,重点关注和报道了发布的15项世界领先科技成果。但广播毕竟只有声音传播,很多需要用影像展现的内容无法直观表达,那么在用语言和声音描述的同时,怎么让相关内容的宣传丰满起来,就很重要。
  浙江之声以录音报道加点评的方式,在评论中见观点、见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配发的评论核心观点,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时代来临了”。毫无疑问,这些科技成果公司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他们坚持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互联网大咖们在台上侃侃而谈,谈笑风生,背后是日以继夜、专注创新发展的艰辛。评论很好地引领大家展望未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也是积极正能量的传递。
  四、主动约访嘉宾大咖,“聊”出独家内容
  广播靠的是声音传播,而声音的来源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你传播的影响力,谁的声音,听众关不关心?说的什么,大家有没有兴趣知道?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浙江之声的记者就主动出击,四处约访到会的嘉宾大咖。除了见缝插针的采访外,记者还成功专访了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谈了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网约车新规;专访了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谈了对互联网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的看法;采访了搜狐CEO张朝阳,谈到了搜狐将凭借核心产品卷土重来。
  在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聊天”过程中,记者发现他对于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初衷和观点,与普通人想到的不一样。大多数人认为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是为了解放双手,享受更好的乘坐体验。但李书福却认为,这是为了行车更安全。
  有新的与众不同的观点、谈的又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这样的报道就必定吸引人。而有这篇报道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记者能跟嘉宾“聊”得来。如果是死板的一问一答,没有扩展延伸,恐怕就很难有“料”。
  五、多平台呈现,探“寻”会议时间以外的大咖活动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拥抱新媒体,对于传统广播而言,也不例外。浙江之声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就充分利用了微信、微博、喜马拉雅FM、蜻蜓FM、蓝天云听等各类新媒体传播渠道,通过网络视频直播、音频加图文推送等形式,全景展现互联网大会的盛况。
  除了传统广播平台的内容报道作网络化传播处理外,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应该更为轻松、范围可以更广,除了大咖们参加会议的言论外,其实受众也很有兴趣知道在会议时间之外,他们在乌镇的动向。
  事实上,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还发起了“摇橹夜话”等活动,供大咖们煮酒论道,把酒言欢,共商大计。
  很多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大咖表情包、大咖穿衣指南等,属于周边花絮类的关注内容。浙江之声的微信公众号,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饭局”、“聚会”本身,而是在这些活动碰面过程中,彼此交流的内容,互相碰撞的火花。比如延续多年的丁磊饭局,今年因为有五家手机厂商的掌门人——华为余承东、小米雷军、联想杨元庆、360周鸿祎、荣耀赵明,都是中国手机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所以饭局变成了手机专题。而前方记者关注的重点,自然是国产手机未来发展前景。杨元庆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手机厂商彼此之间都有过节,但最后达成一致,相互监督,把目光瞄向全球市场。未来联想和小米、华为要携手做到全球智能手机前三名,先一起跨越苹果、三星,再来争高低。
  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传播,并非只有八卦和花絮,而是要从中探寻到亮点,找到会场上没有的、但受众又十分关注的话题。比如我们关注和报道的,不是看谁在哪里吃饭,吃了什么,而是看他跟谁一起吃饭,聊了什么。非正式场合下的交流互动,利用新媒体传播,效果更佳。
  作为一年一度的互联网行业盛会,媒体对于报道好互联网大会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媒体要发挥自身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媒体领域的“战场”,多渠道发声,在各平台的传播中“出新出彩”。

(作者单位:浙江之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