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习近平新闻舆论人才观的心理学解读——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例

严宏伟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当下错综复杂、竞争激烈的传媒环境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方向、追求目标及成才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言简义丰,旨意高远,本文拟以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解读。
  一、智力因素
  智力是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以遗传为基础,在教育、实践的主导及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这不仅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者职业发展的目标,也指出了实现目标的途径。
  一名优秀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拥有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新闻与传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文与社科等方面的学科知识、采编与制作等方面的方法类知识。不同的岗位有不尽相同的职业能力要求,比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但不限于:①用视听语言捕捉、筛选、加工、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②对新闻现场快速、准确的感知能力,直觉敏锐,善于观察,对转瞬即逝的新闻事件能及时记录;③较强的视觉、听觉记忆力,对图像、声音、色彩敏感度高;④判断准确、分析客观、思维开阔且有批判性。⑤除了较强的写作能力,还应具备准确、清晰、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可称为专业素养,心理学将它归为智力因素。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闻舆论工作者一定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一种生活状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基层锻炼、在群众中锻炼、在生活中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非智力因素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能力因素之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道德品质。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却发挥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新闻舆论工作者绝大多数属智力正常的普通人,为什么有的事业有成有的却碌碌无为,究其原因是前者成功地将智慧潜力转化成智慧能力,其间,非智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动机
   动机是一个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和中止指向目标的行为。动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强弱之别,激发动机的因素也有多种类型,如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等。能激发兴趣,是行为者所追求的目的,无需外力推动的动机称为内部动机。远景性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具有稳定性与持久性,新闻舆论工作者如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会激发起不可遏制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内部动机与远景性动机的确立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重担在肩,责任重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志存高远,牢记自己的使命,以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时代的引领者、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为目标定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无论是为了实现个人眼前目标的近景性动机,还是出于为新闻事业而奋斗的远景性动机,都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澄清谬误,抵制诱惑,明辨是非,不忘初心,自觉筑牢防火墙,防止不良动机的侵蚀。诚然,必将能持久地保持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及充沛的工作热情,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群众的支持、社会的尊重、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意志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工作目的明确,独立性强;纪律严明,有自制力;对事业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挫折面前不气馁,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处乱不惊,积极应对——具备了这样心理素质,大抵可说他(她)的意志力是过硬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总书记将作风优良与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相提并论,不仅其来有自,而且切中肯綮。如果说政治坚定是根本方向,业务精湛是立身之本,那么,作风优良就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成事之基。明确宗旨,心无旁骛,严以律己,知难而进,挫而逾勇,折而弥坚,双脚踩在大地上,身心融入群众中,在生活的沃土里精耕细作,就像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唯其如此,才能创作出导向正确、富有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活跃在新闻一线的采编人员,大多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很少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一些人沾染了贪图安逸、怨天尤人的陋习;有的工作拈轻怕重,热衷于泡会议、跑机关,用文件材料改头换面、添油加醋地泡制新闻;有的对新闻真相不进行深入的探究,好高骛远,采访如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急功近利,唯名利马首是瞻,工作讲条件、比排场;有的自卑自贱,自信心缺乏;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自省与自律意识缺失、作风不端、意志薄弱的表现。
  新闻舆论工作者成才的捷径是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在所难免的是,他们会面临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困挠,在没有硝烟的新闻战场上,时时考验着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意志。新闻工作是探索未知、揭示真相的过程,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可能采集到新闻的源头活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遇到困难和阻碍时,动员意志的力量顽强地坚持,迎难而上不逃避,攻坚克难敢担当,辉煌的事业就是在一如既往的坚守中成就的。
  (三)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智力活动只有被情感所激发,才会迸发出绚丽的智慧之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除了强调实事求是的新闻价值观,总书记也道出了新闻打动人心的力量——动真情,真可谓是一语中的。新闻的本质是服务人民、宣传人民、鼓舞人民,只有动真情,才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打动人心,温暖人心,给人以精神的鼓舞。
  全媒体时代受众不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他们还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单向灌输的传播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受众的心理需要,那些居高临下、敷衍了事、不接地气的新闻同样走不进广大群众的心坎。新闻舆论工作者如果对社会袖手旁观、对群众漠然置之、对生活熟视无睹,新闻没有情感雨露的滋润,失去了生命活力,群众必然会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屐。
  在新闻报导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情感,改进报道内容,改善报道形式,丰富报道语言,将有力地触动受众的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根深深扎进基层群众的沃土里,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感知群众的酸甜苦辣,体味世间的冷暖凉热,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走进乡村社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矿车间,做群众的代言人,满足他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把他们带入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世界,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有人真心实意地在为自己鼓与呼。如果能采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表现内容,善于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来反映主题,文风亲切自然,语态鲜活生动,像是聊天拉家常,这种有情、有义、有趣、有故事的新闻当然会受到群众的喜欢。
  一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态度和道德品质,常常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所提及的情感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性情感——道德感——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一项最基本的素质,道德感主要来源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党和政府历来倡导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以主流价值观为准绳树立自己的道德观,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当职业道德与现实利益相冲突时,绝不为了一己之私利做出违背职业道德良知的事情。
  三、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书记将新闻舆论当务之急的创新任务分成九个部分,涉及新闻舆论方方面面的工作,上至媒体的管理者、组织者,下至普通的编辑、记者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参与其中,有所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要求极大地鼓励了广大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新闻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环境瞬息万变,新闻舆论的创新工作知易行难,创新人才实属稀缺性资源,要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的共识和合力,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体制、机制上要为创新人才提供合适的平台,让创新型人才围绕针对性与实效性两大主题,勇于打破陈旧观念束缚和习惯思维定势,自觉把理念从封闭僵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认真研究新闻舆论需求侧的新变化、新特点,在尊重受众的接受心理的基础上,顺应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调整传播策略,改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有的放矢地采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四、激励
  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以此激励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高涨的工作热情、更加充足的干劲,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不断开创党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新局面。
  马斯洛的需要激励理论将人的基本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过去,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多从精神层面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进行鼓励,总书记提出了“待遇上及时保障”的鼓励措施,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不仅合乎心理规律,更有一种特别温暖人心的力量。其二,“生活上真诚关心”更多的属于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可以不以物质利益为诱导,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接受过情感激励的同行都有同感,有时候台长、总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番安慰的话语乃至家长里短的一阵闲聊,不仅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也能使心情舒畅,甚至会因此而忘掉疲劳、忘记委曲。其三,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也盼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果,获得声望和权威。如果领导能放手让自己开展工作,为自己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就意味着自己得到了领导的承认和赏识,受此激励,肯定会把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竭尽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工作,试图用自己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其四,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获取荣誉的心理需要,“政治上充分信任”不仅是信心激励,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也是最高等级的一种荣誉激励,将极大地激发他们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信心与勇气。
  新闻舆论工作者担负着崇高的职责和使命,也充满了艰辛与风险,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关心与支持,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成就事业的平台,拓展职业成长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营造一个用才、惜才、激才、育才的良好环境指明了方向,必将使广大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产生强烈的行为动机,不负重托,履职尽责,圆满地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