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

楼红梅

  如今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人们已经习惯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传递和获取信息,各种以微博、微信、QQ群、聊天室等形式存在的网络公共空间为具有相同价值观或兴趣和爱好相似的人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已经成为网络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突破地域交流上的种种制约因素,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一、网络社群蓬勃发展
  以社交网站为代表的各类网络社群为网民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和交友的平台,更是一个自由交流和沟通的网络空间,其成员可以通过发布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就社会热点问题或共同关注的问题阐发自己的认识。每当出现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时,网络社群、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也随着活跃起来,一起参与到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当中。不但为公共信息传播搭建新平台提供新通道,而且也为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2016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给出的2016年度互联网舆论压力状况的基本描述显示,综合2016年几大类别的热点事件(公共安全、社会矛盾、公共管理、企业舆情)等等,对比往年的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各类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热度较2015年有所下降,网民对时政话题的关注度也持续下降,舆情压力排名依然保持不变。在面对涉及公共权力监督、公民利益保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时,中国的网民开始利用网络这样一种迅速、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来。网民热于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在不断提高,这既有利于公民意识的成长,更有利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据截至2016年6月的有关数据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半数以上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其中2016上半年新增2132万人,增长率为3.1%,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我国现有规模已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们出于人际交往和各类生活的需要,那些拥有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的各类“上网者”开始自愿聚集在一起交流沟通,甚至发起或组织某些活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社群。
  二、微信、微博影响逐渐扩大
  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媒体对整个社会信息的传播格局和“主要信息来源”的地位也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微信、微博越来越成为普通网民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主要工具。微信、微博作为信息平等交流的公共平台,为社会公众参与民主创新了新的形式,还提供了公共表达的可能性,而这种公众意见所带来的围观的力量,已经在多起公共事件中得到验证,并引起了传统媒体和整个社会的关注。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6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已达6.56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就达到24.5%,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大环境正是很大程度影响微博在2016年的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2016年,微信、微博月活用户增长明显,覆盖面在各大行业领域中不断扩大,在新闻舆论、综艺娱乐等方面继续保持重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在旅游、电视剧、体育、财经等等领域也得到更好的延伸,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平台性作用得到广泛彰显。
  在微博的网络结构中,公众通过信息的快速传播进行广泛的社会组织和动员。它形成了跨越地域和阶层的全国性公共领域,并在网上和网下促成了某些公共行动的展开,这些都预示着微博将对我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还宣称中国对南海海域没有“历史性所有权”,这场披着法律外衣的闹剧,引发了全民声讨,微博话题关注度达到20亿。当微博热点变成了爆点,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时,我们称之为网络公民的社会实践,这一实践可以追溯到“微博打拐”事件。
  三、网络公民社会的实践—— 以“微博打拐”为例
  “微博打拐”可以看作是我国网络公民社会兴起和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从一条微博开始,在2011年新春,以空前的速度催生了一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解救被拐卖儿童的大规模的公民行动。
  2011年的春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位母亲的寻子求助信息。这条微博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关注,网友们纷纷通过微博提供信息,并将乞讨儿童的照片发布出去。2011年1月19日,公安部打拐办公室主任陈士渠转发了寻找杨伟鑫的微博信息,并对最初的“微博打拐”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随后,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建立了“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专题,此微博一经开通,立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和支持,首日粉丝数量就超过了7000。而且众多的娱乐明星的加入,也使得“微博打拐”公益行动引爆了整个网络。连赵薇、王菲、韩红等知名艺人纷纷转发微博,将信息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宝贝回家”、“壹基金”等近30个社会团体和公民组织在网上网下都给予了“微博打拐”有力的支持,广州日报、新京报等全国40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报道。更可贵的是,“微博打拐”行动还得到了各地政府(主要是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公安部公开回应支持“微博打拐”。随后,重庆、上海、河北、广东等地的公安机关相继开通了举报热线,并利用其官方微博对公众提供的线索给予积极的回应。短短3个月内,“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粉丝数量竟然达到232698人,总计发布微博4218条,上传7180张乞讨儿童照片,将6名被拐儿童成功解救出来,并再次将“打拐”纳入公众和政策议程,推动了各地公安部门对“打拐”行动的关注。
  从网络公民社会的角度来看,“微博打拐”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由微博打拐催生的“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以公益为目的非营利性公民组织,它在微博上有两种形态:“宝贝回家”微博和“宝贝回家”微群。“宝贝回家”的微博旨在为家长和志愿者提供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在“微博打拐”中,它主要扮演着信息发布者和形象代言人的角色。它凭借超过13万人的庞大粉丝群,将信息快速及时地发送出去,并利用其粉丝群的辐射范围实现信息在网上的大规模传播,进而有利于进行更加广泛的社会动员。而“宝贝回家”微群则有固定的群主和管理员,更多的充当着组织和管理者的角色。自从“宝贝回家”微群参加“微博打拐”行动以来,吸引了众多志愿者的加入,其成员数量也迅速增长到近千人。这些成员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在群内发起话题与讨论,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微博和微群这两种形式的相互配合,使得现实中的公民组织在网络行动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借助于微博这样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这场公民行动当中,并且迅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公安机关的积极回应和支持使得“微博打拐”进一步从网络走向现实,进而推动了打拐公益行动在各地的展开。
  在当今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否存在还有待商榷,但是,网络科技的进步的确是为公民的自由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形成了一条自下而上的表达民意的有效渠道,从而促进了中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在互联网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新兴的“微博”和传统的网络交流平台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伴随着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公民意识的增长,网络公民社会也将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