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反转下的反思

马朝虎

  生活永远比戏剧更精彩。2016年,一出出新闻反转剧翻云覆雨,令人眼花缭乱。有媒体经过盘点,梳理出去年十起网络热点事件舆情反转案例,通过反思这些反转案例,探讨网络“舆论反转”现象频频发生的原因,以减少“神反转”出现的几率。这十起新闻反转事件,包括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冷漠置之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抹香香”事件、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肾没了”事件、被拐儿童遭铁笼囚禁、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得犬瘟死亡、“纱布门”事件、“诈捐门”事件……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莫过于“抹香香”事件和“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
  2016年2月23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观察》栏目以《26年后才知被“辞退” 谁造就了“黑户”教师?》为题,对丁学玉被“辞退”一事进行报道。节目中,面对记者,鲁山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一边抹着护肤膏一边说:“我是当领导的,不可能每件事都知道具体,你要找各个部门。这件事毕竟这么多年了,我不是很清楚。”“推诿”的领导、“抹香香”的标签以及“顶替”的情节,加上后续报道将事件的舆论热度一次次推高,引发来自网民与媒体的热议。然而,2月29日,人民网河南分网发布深度调查《河南“抹香香”事件追踪:乡村教师“顶替说”不成立》,舆论瞬间反转。
  2016年3月21日8时许,在重庆巫山县中心市场,一名大妈坐在一辆红色玩具车前念念有词,怪责年约3至4岁的小女孩“司机”撞倒她,大妈一直不愿起来,最终要救护车送医院。新闻一出,一些网友立即开骂:中国大妈的碰瓷手段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大妈碰瓷玩具车新闻有了后续,孩子父母带大妈到医院检查发现,确诊桡骨骨折。玩具车撞上大妈,大妈没有敲诈勒索,还婉拒了小女孩家人更多赔偿的提议,称可以自己照顾就好,舆论也瞬间反转。
  细心梳理一下近年来屡屡发生“反转新闻”的原因,主要在于已经深深扎入人们脑子里的“标签化”与“脸谱化”惯性思维。反观多起新闻反转事例,首先,是新闻记者、新闻单位主观色彩浓重,断章取义造成的。在“抹香香”事件中,镜头专门突出“抹香香”动作,故意剪掉当场拨打电话、协调调阅档案的画面,存在采访轻浅、调查不深、事实不清、评论先入为主等问题。在“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中,一段17秒的视频,一位坐地不起的老人,一个“10后的幼儿”,一辆电动玩具车,一场争执……当这些新闻要素被集中在一起,民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广被垢病的“碰瓷”,还有“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等片面之词。在媒体竞争激烈,民众关注力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要想引起轰动,自然会催生出了许多有选择性、倾向性,甚至是失实的报道,由此可见,当下的新闻界是多么的浮躁。
  其次,近年来一少部分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化,严重损毁了这个群体在人民群众心目当中的形象,打开网络,我们不难发现,基层干部群体经常被误读、被污名化。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基层,一些干部自身的问题确实不少,由此,在一些事件当中,在“标签化”的作用下,民意的围攻时有发生。在“抹香香”事件中,丁学玉曾经是一位从教多年的民办教师,而“民办教师”又往往被视为“弱者”, 鲁山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是国家公职人员,又往往被视为“强者”,一旦被贴上标签后,舆论自然作出了片面的“选边站”。
  很多新闻刚发生时,真相并不会“一览无余”地全部呈现,这就需要媒体及时跟进,以专业精神抽丝剥茧,厘清线索链条,揭示真相,在采用信息源时,也不能听信一面之词,要有两个以上独立消息源交叉印证。
  在媒体竞争激烈、自媒体兴盛的今天,新闻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抹香香”、“大妈碰瓷玩具车”等“反转新闻”,究竟是媒体失信在先,还是网友戾气起头,已经很难分清。作为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不能被朴素的情感所左右,在第一时间全面、客观地呈现新闻事实,才是安身立命所在。作为普通民众,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底线,以积极参与的姿态,作出最理性的批评,而不是张口骂人。否则,这样反转的剧情,还会持续不断地上映,击打人们本以十分脆弱的神经。

(作者单位:常山县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