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红色党课 凝聚精神力量——奉化台“两学一做”电视知识竞赛《谁与争锋》

孙 颖

  为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奉化市广播电视中心联合奉化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机关党工委、市委党校共同创办了首档红色益智类闯关节目《谁与争锋》。节目从2016年7月1日开播至8月15日结束,共播出了6场复赛1场决赛。这种以赛促学、以学促做的方式,既展示了参赛党员的个人风采,也凝聚了广大党员的精神力量,值得叫好。
  一、“大众化”的题目内容
  《谁与争锋》7场比赛一共准备了800道题,其中复赛600道题,决赛200道题,每场比赛均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种类型,难度递增。内容主要围绕党章党规、习近平系列讲话、党史知识、奉化市情展开,出题不求深奥、不求冷僻,基本是在广大党员都够达到的知识能力范畴之内,有些题目甚至普通群众也能知晓。这些取自现实、取自生活的题目缩短了政治和群众的距离,缩短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在无形中扩大了收视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竞赛中有很多涉及奉化市情的题目,很接地气。如,奉化解放是1949年几月几日、宁波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哪个镇建立、奉化第一任中共临时县委书记是谁……这些题目对于本地观众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情大有益处。
  二、“娱乐化”的比赛形式
  《谁与争锋》节目积极尝试改变以往党建教育节目严肃有余和知识竞赛节目枯燥乏味的弊端,采取出题多样化、人物故事化、环节趣味化、赛程悬念化等各种手段吸引观众目光,把观众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把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
  如,在比赛题型上,除了常见的文字题,还利用图片、歌曲、视频等形式来表现题目内容;在人物展示上,节目组为每一个参加复赛的选手制作了VCR,让他们逐一亮相,亲自介绍自己的姓名、单位、党龄、成长经历及人生信仰等;在赛程设置上,每场复赛由3人参加,每场冠军参加最后一场决赛,决赛中,六强选手按照抽签结果两两PK,快问快答之中让台下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都进入了一种紧张状态。可以说,《谁与争锋》节目在主题教育性、内容益智性、形式娱乐性三个方面找到了有效平衡。
  三、“实质化”的活动成果
  复赛中的《先锋大脑》环节,结合党员“微心愿”行动是点睛之笔。18位选手通过答题获得公益金,而每笔公益金全都用于圆梦他们各自的“微心愿”——助人为乐或扶贫帮困。这一举动有力地贯彻落实了“两学一做”的精神,即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为民服务相结合,从而使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在广大党员的真学、真做中真正受益。
  如,产科医生全胜的微心愿是为孕妇学校购置教学设备,最终他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5000元公益金,实现了梦想;社区工作者徐黎峰,她希望有一整套修剪树木的工具来帮助小区居民搞好绿化,最终她通过努力获得了2000元公益金,实现了微心愿;太平洋购物广场员工王静,一直想为松岙小学的学生购置一批新校服,最终她获得2800元公益金,实现了愿望。18位选手身体力行、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争当“两学一做”标兵,既展示了个人风采水平,也为广大党员树立了榜样。
  四、“草根化”的参赛选手
  《谁与争锋》节目报名对象面向奉化市广大党员,不限行业、不限年龄、不限学历,因此吸引了近300名党员报名参加。经过笔试、综合评定及审核等各个环节,18名选手最终脱颖而出,参加本次“两学一做”电视知识竞赛。
  复赛中,我们看到有来自政府机关,有来自企事业单位,有来自田间地头的各位党员。如,莼湖镇塘头村农民老党员王国勋、东门社区普通党员何永定、宁波优秀党员黄汉汉、滕头村基层党员傅强、90后国税窗口新党员李孟歆,等等。这些“草根化”的参赛选手,年龄、职业、经历、个性千差万别,他们同台竞技,自然富有看点。除了比拼知识,有些选手还展示了个人才艺,为紧张的比赛注入了一份轻松和活力。如徐恩琴选手为观众献上了《白毛女》选段,王秀娥选手与孙女一起为观众朗诵了诗歌《七月的天空》,以此献礼建党95周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参加这次知识竞赛的每位参赛者都成立了自己的“帮帮团”,他们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家属,还有的是朋友,但无一例外,他们全是党员。如选手王国勋的“帮帮团”成员,一位是自己女儿,另一位是好朋友;选手范雪萍的“帮帮团”成员,一位是高中班主任,另一位是初中老同学。“帮帮团”成员的帮助支持,一方面体现了亲情、友情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作者单位:宁波奉化区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