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方言栏目应最大限度地采用方言

龚昌明

  近十年来,方言类栏目在电视荧屏上风生水起,大放异彩。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电视台无一例外地有了自己的方言节目。像义乌台的《同年哥讲新闻》栏目,给义乌人的不单单是新闻本身,还有义乌人对本地文化与方言的呼应。《同年哥讲新闻》栏目,民生是选题内容,方言是表现形态。最大限度地采用方言是办好《同年哥讲新闻》栏目的关键。
  综观义乌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栏目播出的新闻,其报道的选题是好的,但新闻在语态即方言的运用上存在诸多问题。采编人员自觉和不自觉地选择普通话采访,以2015年12月份《同年哥讲新闻》栏目随机抽验的8篇新闻稿件为例,在这8篇新闻稿件中,共计出现36处同期声,其中采用非方言同期声18处,占比50%,有的则通篇采用普通话。如《央视第一时间 直播义乌市场》的新闻,从记者现场播报到现场采访共采用了4处同期声,全部为普通话。再如《杭长高铁试乘体验“贴地飞行”》的新闻,开始记者用一口纯正的义乌方言现场播报,方言真心地道。令人遗憾的是,突然间冒出一乘客用普通话接受采访,而且多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在栏目日常播出中,这类现象带有普遍性。我们再来看8月12日播出的一篇报道。《在外义商通过“爱义乌”关注家乡》新闻,这是一个好题材,记者千里迢迢从义乌赶赴内蒙二连浩特去采访。在这里做生意的都是来自义乌不同的镇街,说不同的义乌腔调。记者选择的两名采访对象也非常好,口齿伶俐,且容貌佼好。如在非方言栏目中播出,这无疑是一篇好稿。本地观众不难发现陈秀林就是徐村一带的义乌老乡,在摄像机前说得全部是带徐村口音的普通话。最后出现的是一名男声,他很自然地用一口义乌上溪方言接受记者采访,但非常遗憾,记者不断在打叉,不时用义乌普通话诱导让他说义乌普通话。这一问话,显然成为本条方言新闻的败笔。我们始终没有弄明白,这样的好方言题材,记者采访时为何非要用义乌普通话不可呢?
  我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编人员对方言以及方言对栏目的作用与反作用缺少应有的认知。我们不妨就此问题作一探析,以供参考。
  一、受众需求是方言栏目生存的基础。当受众被纯普通话形式的“高雅”节目所淹没,当受众对普通话节目逐渐反应迟钝,甚至感到“不知所云”(南方没文化的老年人大多听不懂普通话)的时候,当方言的所谓“土气”给他们带来了返璞归真的,从未有过的新鲜感的时候,方言栏目的出现自然受到热捧。诚然,观众需要的是你的方言节目,而你却半遮琵琶半遮面地给了观众一个“普方”(普通话与方言交织在一起)混合体,显然既不合受众需求,也有悖栏目定位。
  二、方言的独特魅力是方言类栏目受欢迎的必然。方言是在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和百姓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换言之,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生动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和表达方式,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形状描述等方面会更加具体、形象。因此,方言栏目也就更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接近性和亲和力上有着其它栏目无法比拟的优势。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2016年8月金华电视台民生栏目《小马开讲》收视率为5.2%,同频道的时政栏目《金华新闻联播》收视率仅为2.2%;首开方言新闻的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于2004年初推出《阿六头说新闻》栏目,收视率达到了11.3%,同频道的时政栏目《杭州新闻联播》收视率只有3.9%;义乌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栏目的收视率为8%上下, 而时政栏目《义乌新闻》收视率仅为1.6%;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方言民生栏目《拉呱》收视率高达28.5%。这固然与方言栏目的视角平民化,内容生活化有密切关系,但一定离不开栏目的方言性。不言而喻,只要方言栏目不断完善,正视方言,采好方言,编好方言,方言栏目收视率一定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方言更能体现“三贴近”。人们对于方言新闻栏目的追捧,其实质是对家乡和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土化的自豪感。因此,从事方言的采编同仁理应以自己是一名方言记者为荣,与乡亲们同呼吸,在新闻实践中自觉主动并大胆地用方言采制新闻,用方言传递新闻,努力把方言栏目办得更好。

(作者单位:义乌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