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代做活广播节目的着力点

汪晓敏

  《如何满足新时期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何让新时代的广播对农节目为农村群众喜闻乐见,并能反映他们的心声,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这是新时代对农广播节目采编人员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江山电台坚持“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的主基调不变,就广播对农节目的策划、选题、创作等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做优做活广播对农节目。
  一、传递“真实的声音”,让广播对农节目有力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强大力量所在。但是,现在不少新闻节目中,好话空话套话连篇,不少农民朋友面对话筒,“报喜不报忧”,导致对农节目常有千面一人的感觉。如何破解这种困局?需要的是采编人员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耐下性子,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兄弟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喜乐疾苦,关心他们的苦辣酸甜,才能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
  江山市大桥镇的陈发忠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2015年,陈发忠种粮再创新高。栏目组前往采访,然而采访进行得并不顺利。陈发忠草草介绍了一些情况就自顾自将记者撂在了一边。怎么办?如果只是应付任务,一条简单的消息稿就能交差。但是,栏目组人员没有气馁,调整采访思路,主动凑上前和老陈拉家常,寻思他摞“冷脸”的原因。几番努力后,老陈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当上了江山种粮大户“老大”的老陈并没有我们臆想中的喜悦之情,反而,这段时间接连而来的糟心事让六十多岁的他神疲心累:土地流转费用连年上升,还隔三岔五就来块“插花田”;种粮的都是老头,年轻人没人愿意干农活;上年的种粮补贴迟迟不到位;化肥钱、工钱蹭蹭往上涨……诸多烦心事搅得老陈想撂挑子,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记者强调:“明年我不当’大户’了!”
  记者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新闻性,不断地挖掘原因,之后,又采访了农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其他种粮大户等,推出了报道《种粮大户为何不想当“大户”了》。由于报道反映的当下农村粮食种植、政策补贴、土地流转等问题真实清晰,道出了许多种粮大户面临的生产窘境,是他们真实迫切的心声,引起了听众共鸣,在当年全省对农节目评比中得到充分肯定。以这篇报道为主打的《走进新农村》节目获得当年浙江省政府奖广播对农栏目一等奖。
  采访现场,记者录制下了真实、生动的现场声。后期创作中,记者一遍遍地对素材、文稿进行提炼。真实质朴的声音,真实清晰的心声传递,让这篇对农报道产生了让人震动的力量。同样,前些年,柑橘滞销,田间地头不时可见腐烂的桔子,成片的桔园无人采收。记者深入采访后推出了连续报道《遭遇橘殇》。由于报道真实及时,有效传递出农民朋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茫然、无措、急需指引和援助的现状,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推动了江山柑橘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讲述“鲜活的故事”,让广播对农节目贴地气
  
自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走进基层,讲述鲜活的故事”成为各大媒体和记者的共识。同样,想要做好广播对农节目也需要甚至更需要讲好“鲜活的故事”,这是由农民朋友的收听习惯和广播媒体的属性决定的。那么如何讲好故事,让广播对农报道鲜活可听?
  首先,要“眼为心用”,主题集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见所闻可谓庞杂琐碎,很多时候,好故事、新闻线索就隐藏其中。这时,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往往能起到拨云见日、豁然贯通的作用。如一次,记者去采访江山市新塘边镇日月村新上任的村书记毛小健如何开展村庄整治、美化时,发现其对隔壁永兴坞村特别关注,事事都有与其一比高下的劲头。记者紧抓住这一点不放,围绕两村你追我赶较劲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细致的采访,最终采写了报道《两位村支书“较劲”新农村建设》,获得当年浙江新闻奖广播对农节目一等奖。
  其次,要“设置悬念”,选好角度。有时候故事的主人、大概的雏形有了,怎么讲?怎么让故事“鲜活”起来,这是对记者功力的考验。这时,我们不妨从评书中进行一些借鉴。精彩的评书因为情节生动曲折、语言俚俗有趣,悬念迭起而引人入胜。广播对农报道要鲜活,同样需要设置情节和悬念。如《两位村支书“较劲”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中,记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对照两个村的建设成果,而是从设问开始,通过一个个的小事例展现双方的互不服输。如一方把路建到了对方村口,另一方立即也启动了道路硬化,甚至绿化得更美;一方建起了白菇棚开始发展生态农业,另一方则建起了消防工业基地。双方各自闷劲憋招,就像两头“斗牛”,但是故事的最后部分却是两人相谈甚欢,互相激励。原来这“较劲”的两位村支书成了“不打不相识”的弟兄。悬念的设置、角度的精心选择让这个来自基层农村的故事鲜活生动,精彩动听。
  再次,要“善用细节”,以情感人。如果说人物、情节是新闻故事的骨架和肌肉,那么细节和情感则是赋予故事鲜活灵感和美感的血液和灵魂。能打动听众,让听众产生共鸣的节目其主人公必定是“有情之人”。而“情”的深浅、真假往往决定了故事的质量和高下。江山贝林集团的总裁郑积勤积极投身老家的新农村建设,把一个废墟遍地、污水横流的小乡村变成了风景秀丽的“小西湖”、浙西旅游的新名片。这期间,他遭受种种质疑、猜测,但他始终初心不改,只为让老家重现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心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不善言辞的他对家乡的热爱,这份爱通过一个个的细节得到体现。如,初见到他,他扶着一棵生虫的柳树仔细地察看,要求工人及时救治;为了给海棠湖清淤,他亲自穿上没膝雨靴、防水服,参与现场作业;春寒料峭的季节,他在现场督导,累了就在车里眯会儿。正是一个个生动、朴实的细节,让人物的形象丰富立体,真实可信,让人物的情感得到真实的展现,也让故事变得鲜活、有温度。
  三、巧用“乡土的表达”,让广播对农节目更动听
  
作为县级台,本土化是吸引听众的最大法宝。县级广播对农节目更是要把本土题材、本土人物、本土故事作为创作的重点。而让本土节目更具“土味”、“农味”,巧用当地的本土元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巧用村歌为节目添彩。江山是中国村歌之乡,江山村歌唱进了人民大会堂,唱上了杭州G20的文化舞台。现如今,全市已拥有村歌一百多首,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村歌。村歌元素也成为江山电台彰显本土化的重要法宝。在近些年江山电台的广播对农节目创作中,村歌占了不少戏份,成为新闻富矿。如围绕村歌,我们采写了《幸福乡村之声——江山人自己的歌》、《碗窑农家迎客来》、《群山怀玉蕴飞歌——寻访廿八都原生态山歌》等节目,在省市评比中多次获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谜一样的廿八都》等村歌在多档节目中不同形式地被开发、挖掘,已成为江山家喻户晓的名曲。围绕村歌,介绍村庄的文化建设、人文历史等,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就能拉近和听众的距离,非常受听众的欢迎。随着江山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优美、动听的村歌。对这些村歌合理适度的利用,能够很好地勾起听众的乡愁情结、乡土情怀,为节目添彩。
  巧用方言为节目添趣。人们常说“乡音难忘”,方言因其特定的语境,独特难以替代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在节目中合理适度地运用,有时往往能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如采访对象生动有趣的方言俚语、雅俗共赏的方言童谣、方言村歌、方言朗诵等,使用在节目中,往往成为节目的亮点,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发听众的会心一笑。当然,方言的使用要注意适度把握,注意节目的节奏,连篇累牍的方言录音会使人产生听觉疲劳,降低节目质量。
  巧用民俗为节目添色。民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和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人们对民俗的认可也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可与回归。广播对农节目在关注农业农村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大乡风民俗的报道比例,是满足日趋富足的农民朋友精神文化上的需要。江山各地民俗众多,各类特色民俗活动、时令民俗小吃、民俗表演丰富多彩,做好这类报道可以大大拓宽广播对农节目的报道题材和形式,为广播对农节目添色不少。如三月三南坞祭祖、十月十大陈麻糍节,这类报道为听众喜闻乐见。
  节目的创作犹如炼丹,一篇好的作品往往倾注了采编播人员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广播对农节目同样如此,“真实的声音”、“鲜活的故事”、“乡土的表达”犹如节目三味,只有通过平时不断锤炼、不断去芜存菁,才能真正炼出好的作品。而作为最贴近基层的广播媒体,只有真正扑下身心,放下架子,倾听农民心声,反映农民诉求,才能做好做活广播对农节目。

(作者单位:江山市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