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素养的提升

胡意轩

  编辑工作一直是新闻传播的核心与灵魂,是广电宣传的重点环节。编辑是舆论宣传的组织者,是编辑方针的制定人,是媒体水准的体现者,是新闻传播的把关人,是新闻报道的再创作者,同时也是传媒机构的发言人。在融媒时代,随着新闻报道全媒体大作战、新闻产品全方位深加工、新闻传播全渠道广分发,编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编辑的水平和素养,直接关系到主流舆论宣传的成败,关系到选题策划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记者指导工作的得失,关系到媒体形象风格的好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对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提出“48字”职责使命和“四向四做”总体要求。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等多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全国新闻战线不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进入新时代,从深化“走转改”引发的新闻转型和能力转换,对新闻编辑的要求就是要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充分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促进新闻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制度化、常态化,提升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回应关切、服务百姓的能力。
  一、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群众意识
  坚持基层声音和图景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中成就报道和典型人物宣传的改进。在成就报道中,新时代“走转改”新闻展现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场景,从社会普通民众的体会和心声中体验成绩,而非枯燥的宏观数据;在人物报道中,传统典型人物宣传中“高大全”形象得到了改造,开始向“普通人”过渡,展示报道对象有情感有质感的喜怒哀乐,这样真实可信的人物报道不仅体现了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而且体现了普通人的道德元素和精神意蕴。另外,新时代“走转改”新闻也是对舆论监督报道、重大事件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新闻品种之外的进一步丰富,其实质是一种把新闻服务社会理念常态化的新的新闻类型。
  当下的中国,不仅是新闻转型期、媒体融合提速期,更是社会转型期、“两个一百年”攻坚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正在日益凸显,社会民生问题愈发突出并得到重视。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医疗、教育、食品、住房、就业、投资等各方面,群众需求不断提高,群众利益更无小事,事关千家万户幸福安康,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新闻编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二、以学习为先导,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随着技术不断革新,文化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每时每刻充斥着五花八门、天南海北、层出不穷的信息,以往的一套编辑知识结构完全不够用,本领恐慌成为编辑的共识与忧虑。若不具备快速应对新知的能力,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就办不好新闻,最终被行业和社会淘汰。因此,丰富和完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是当务之急。
  第一,新闻编辑应是“百科全书全才”。编辑每天面临各种领域铺天盖地的新闻线索信息,以及采编人员提交案头的各条分线的新闻稿件,如果没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就难以在海量的日新月异的信息当中进行筛选评价,也难以对新闻稿件进行有效编辑和审核,无法及时补缺勘误。编辑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进取、完善知识结构,尤其要加强对科技、人文、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的补齐完善,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较强的知识适应能力。
  第二,新闻编辑还应是“专业领域专才”。在广学的同时,具备某一方面,如国际关系、政法、财经、信息技术甚至房产装修、汽车维修等专业知识背景和研究造诣,对策划选题、组织采访、编辑审核等都有极大帮助,并能为做好编辑工作提供强大竞争力和支撑力,这种“真本领”也能提高新时代“走转改”新闻策划的针对性和贴近性。
  第三,新闻编辑要求体现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的结合。从受众需要角度去编辑组稿,将视角放在受众的情感角度,用真情实感去感染他们,用人文关怀去打动他们,在稿件组合上体现丰富韵味,实现主题深化升华。
  三、与时代同呼吸,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当今传播市场风云际会,媒体新力量不断涌现,媒体新版图不断重构,媒体新风口不断变迁。原有的媒介形态、传媒业务模式和运行方式面临着转型,整个新闻传媒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正在经历着改写。广播电视正经历着一场影响未来命运的融合创新现实危机、生死之战,不进则退、不成则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方兴未艾,媒体传播正从“众媒时代”急速进入“智媒时代”,5G技术、AR/VR、用户画像、算法推荐等在媒体领域大行其道。浙江广电集团正立足核心资源、核心阵地、核心优势,融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通道、互联网模式,通过抓中央厨房、抓流程再造、抓移动优先、抓多元合作、抓全媒人才“五措并举”,着力构筑“两核三圈、一平三通”的融媒传播体系,打响融合创新发展转型战、攻坚战、阵地战。
路线既定,人就是决定的因素。每一位新闻编辑都需要在自身的岗位上提高创新能力,融入并引领融合创新的时代大潮。
  一要提高选题策划创新能力。选题成功意味着新闻报道成功了一半。当下,受众了解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信息传输迅速化,带给所有媒体的编辑以前所未有的挑战,编辑选题尤其要注意角度新颖、主题独到,深度挖掘、设置议题,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往往只能是平平庸庸。
  二是要提高传播手段创新能力。新闻编辑网络化、智能化带来新闻资源的信息化、扩大化,编辑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新闻信息和传播渠道的拓展,用简洁、快捷、多元的方式传播传递新闻信息。
  三要提高内容把关创新能力。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接触媒介除了了解信息,文化娱乐和休养身心也是重要目的。编辑在把关时要了解受众的注意力在哪里,吃透丹・拉瑟的“后院篱笆原则”和“瞬间原则”。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拉瑟的这两个原则有其弱点和缺陷,若一味地追求受众的感官效应,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在融合形势下,媒介的透明度日益提高,新闻编辑更要对自己从严要求,在捕捉片段的同时追求全面,在创新内容的同时切记把好导向才是媒体的生命线。
  四、与社会共命运,努力提升社会干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广播电视肩负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众生活健康发展的重任,新闻编辑承担着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编辑不仅要做到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更要具备社会意识,加强调查研究,突出新闻“有意思更有意义”的社会价值。
  新闻编辑的社会干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是指编辑勇于干预现实生活、伸张正义的意识,支持记者对“假恶丑”等消极现象的揭露,聚焦社会热点痛点,热情开展舆论监督,抑制不良蔓延,推动社会进步。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它虽然没有司法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等的强制性,却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广泛性、及时性、公开性。因此,新闻编辑的社会干预,既可以征伐丑陋于后,更可以防微杜渐于前。新闻是绝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新时代“走转改”新闻,就是“接地气”的新闻,也可以把它学术化地称之为“来自基层、带有导向性和人文性的新闻”,这正是体现了编辑的社会干预和社会责任。
  在新时代“走转改”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深入新闻现场捕捉新闻热点,体验式新闻开始成为主要的报道形式,“身入”更“心入”,“了解”更“感受”,“体验”更“揭示”,媒体正在从寻找社会真实中提升公信力。当然,新闻编辑干预现实的意识更多是建设性的,是本着促进解决问题的愿望进行策划、选稿、编排,让现象引起社会各方重视,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此外还应有同情性地干预,即对弱者,或对遭遇不幸者寄予同情关注,吁请援助,共献爱心,以营造博爱的社会氛围,为社会解困,为国家分忧。
  迈进新时代,大地正春风。在开启新征程的大江南北,在红船起航地的之江两岸,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关注,有太多的感情值得我们铭记,有太多的美善值得我们赞颂。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社会变迁的记录人,当不负时代、不负初心、不负使命,用脚步丈量时代,用真情书写基层,把新闻写在大地,把温情留在人间。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