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贸区背景下地方电视媒体的担当与实现路径

史军 严宏伟

  2017年4月1日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这个实施范围全部在舟山的自贸区,国家赋予其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的重任。作为地处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重要探索高地的地方电视媒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自贸区宣传报道中更有作为,亟待我们潜心思量、笃志履职。
  一、尽力承担更多的媒体责任
  电视视听兼备、时空重构、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信息量大,电视媒体讲述自贸区故事,形式更充分、内容更丰富、手段更多样,可以承担更多的媒体责任。
  1.中央政策的宣讲者。设立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探索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实验载体。地方电视媒体尽管地处基层,但要放眼全国,让自贸区整体定位、战略构想、目标意义这些党和政府的好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2.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19日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浙江自贸区挂牌一年来,网络上对自贸区建设仍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我们要通过大量事实报道、议程设置,正确的引导和疏解社会舆情,通过舆论引导发挥凝心聚力作用,把总书记“方方面面同心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殷切期望切实落实到位。
  3.耐心细致的解读者。浙江自贸区定位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前景会怎样、通过什么路径实施、同广大群众有何关系……通过解疑释惑,要让观众了解自贸区、理解自贸区、关心自贸区、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地方媒体有责任告诉当地群众,自贸区建设关乎大家的切身利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而提振他们的信心,夯实自贸区建设的群众基础。
  4.营商环境的传播者。一个开放、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就是吸引力、竞争力,通过对投资环境、贸易环境、生产经营环境、人才环境、法治环境的宣传,让更多投资商、贸易商了解浙江自贸区这个先行先试的开放平台上,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配套、优化的营商环境,新闻媒体也就成了自贸区建设的推动者。
  5.创新经验的推广者。国家要求浙江自贸区以油品全产业链为核心的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我们在做好自贸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以及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报道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提炼、不断总结,把自贸区的创新理念、创新手法及创新成果以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向外推广,让全省乃至全国其它地区都能借鉴舟山经验,推广浙江自贸区的创新成果。
  6.建设过程的记录者。自贸区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使命光荣,意义重大,用影像资料把建设进程纪录下来为未来存档,电视人责无旁贷。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舟山航空产业园、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以及甬舟铁路、500千伏联网输变电工程、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等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都需要用影像跟进记录,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也需要客观、如实的反映。
  7.信息服务的供给者。 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相继开工,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蜂拥而至,地方媒体应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介手段,发挥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功能和优势,在建设者的劳动、学习、生活、娱乐特别是在安全知识介绍、人力资源招聘、天气及地质灾害预报等方面提供精准、便捷、周到的信息服务。
  8.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在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治安、人事、利益纠纷,带来社会安全隐患,新闻媒体要发挥特有的环境监测功能,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准确地反映各类潜在问题,当好社会环境的“预警雷达”。
  二、尽心讲述更动人的自贸区故事
  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全媒体时代,自贸区故事要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引领观众,只有创新报道的方式,采取多样化传播、系列化推出、小角度切入、故事化表达等方法,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不断丰富观众的收视体验。
  1.多样化报道形态。自贸区报道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新闻体裁要丰富多样,动态新闻、新闻专题、新闻评论、政论性纪录片并行不悖,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伺机推出。对自贸区建设这个重大题材,新闻报道内容要有持续性,通过一茬接一茬的采访活动、一组接一组的新闻报道、一个接一个的专栏不间断地强势推出,做到有声势、成系列、多样化。大型新闻活动具有规模性、现场性、互动性等突出优势,自贸区建设又是一项超大规模的持续工程,特别适合采用新闻行动的形式,在一段时间里,多点、多面、多视角、多形式集中报道以形成规模与气势。新闻行动要实施品牌化策略,持之以恒,形成品牌效应,借此完全可能成为扩大地方媒体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2.小角度切入手法。浙江自贸区最大特色在于推动油品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方面的试点探索,宗旨、目标、手段、路径都显得非常抽象、凝练,为了将概念化的内容变得新颖、生动、活泼,使自贸区的故事叫好又叫座,除了关注顶层设计,还需下接地气,做好贴近性文章,在党委政府希望、群众满意两个方面用力。要善于从“青萍之末”去找寻新闻线索,寓宏大主题于日常性叙事中,将自贸区建设历程通过排他性的人物、故事、细节等个性化的表达来实现,让观众乐看易懂、便于接受,以此反映自贸区建设成果以及由此带来的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
  3.故事化表达主题。在自贸区报道中,不仅要把镜头对准百姓,让百姓成为新闻的主角,还要采用百姓的立场和视角,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要将新闻主体落在具体的人物身上,透过一个个决策者、实施者、参与者以及当地群众的人生故事、亲身经历、情感与愿景,折射出自贸区建设过程以及之于广大群众的意义。这种故事化的个体叙事方式,将给读者更为真实、直观的认知,描绘出更加具象、更有真实感的自贸区建设图景。
  4.全媒体融合报道。讲好自贸区故事还要借力媒体融合,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合力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一是要打破传统采编流程和思维定势,强化各媒体平台间的互动,按照“中央厨房”模式,引入视频、音频、PC网等内容,打通大屏小屏、线上线下,统一生产流程,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发布。二是策划推出各种“微话题”,通过互动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通过延伸报道链来拓展报道的广度与宽度。三是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的多屏直播。用户通过摇一摇、扫一扫等方式进入各直播通道参与直播互动,实现电视观众与网络用户双向转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精准化传播,立体化覆盖,必将有效扩大自贸区故事的渗透性及覆盖面。
  三、尽早建立更适合的保障机制
  讲好浙江自贸区故事,生动展现自贸区建设以及制度创新成果,这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媒体内部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新闻队伍建设,通过平台整合、机制创新,为自贸区宣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发挥团队力量。浙江自贸区获批,转型中的传统媒体一步跨入了新台阶,当我们直面全国性的重大主题,可以便捷地无限接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信息源,必须具备展现、解读、阐释这些重大主题的能力,然而,自贸区建设涉及诸多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新举措,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泛,报道要求高。我们认为,要做深、做透自贸区的报道、讲述更加动人的自贸区故事,极有必要组成专职的采编团队,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每个人既有专攻又无盲区,既各司其职又互相补位。要与自贸办、职能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对接机制,形成双向、畅通的沟通联络渠道,虚心邀请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为团队出谋划策,通过借智助力,使他们成为自贸区报道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打造外宣平台。国内十一家自贸区所在的电视台均已加入上海文广集团(SMG)组建的自贸区电视媒体联盟,一方面要借用这个平台,在东方财经《自贸区朋友圈》栏目增加发稿,扩大浙江自贸区的影响,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其他自贸区所在的电视媒体的联络,为开展新闻宣传的横向交流奠定人脉基础。其二,通过动态报道日常交换机制,将其它自贸区的创新成果、先进经验在自己的新闻节目及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展播。其三,积极参加相关主题活动,如专题性新闻行动、联合报道活动以及参与制作特别节目、互动性活动等。此外,要加强与浙江卫视、央视的对接,及时上传浙江自贸区的各类亮点报道,做好上级电视媒体在舟山采访期间的服务保障工作,争取让更多的自贸区报道通过卫视、央视等高端平台上传播。
  3.加强队伍建设。讲好浙江自贸区故事,对我们编辑、记者的知识与能力是一个挑战,随着自贸区的不断推进,新情况、新问题还会层出不穷。首先是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牢记宗旨,明确责任,校准定位,深入自贸区建设第一线,用强烈的使命感去践行,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用勤快的双脚去落实。其二要进一步加强对编辑、记者进行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培训,提高新闻采编技巧,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其三要学习自贸区建设所涉及的经济、金融、外贸、法律、商务及石化等相关知识,了解自贸区设立背景、定位、总体要求、区位布局、主要任务和措施,掌握自贸区各项工作背景及进展情况。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新闻队伍,才能用镜头讲述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自贸区故事,把自贸区报道做成热点、亮点、关注点。
  知易行难,自贸区报道千头万绪,讲好自贸区故事责任重大,唯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才能跟上自贸区这趟奔驰的列车,为时代放歌,用鲜活的镜头语言全方位呈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贸区的故事。

(作者单位:舟山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