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题报道联合采访+融合报道的实践探索

徐 英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如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宣传好、报道好这五年来各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大会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各级媒体和新闻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嘉兴广电集团紧扣时代脉搏,放宽视野,站位高远,精心策划推出“喜迎十九大”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潮起杭州湾》。
  自6月到11月的近半年时间里,嘉广集团联合杭州、宁波、绍兴、舟山广播电视台共同行动共同采访,并在五台的广播、电视、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等不同属性的媒介,累计刊播各种类型稿件110多篇。其中,制作推送的新媒体作品在新闻客户端上的单篇点击量分别达到4000点以上仍至10000点以上,深受广大受众欢迎。在推出报道、播发稿件的同时,大型新闻行动还辅之以启动仪式、报道点评会、湾区经济现象研讨会,与报道相相辅相成、形成声势,可以说在迎接十九大的各类宣传报道中,《潮起杭州湾》是一次重大主题报道的较好演绎和典型实践。
  此次新闻行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我们认为,主要是在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和创新,也在融媒体时代对于如何做大做强重大主题报道这一“传统强项”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选题新颖,立意高远,让“高度”与“角度”完美结合。
  1.在省级各大媒体中,首次全景式聚焦“杭州湾大湾区”。
  做好主题报道,关键是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可能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征就是要反映时代精神,蕴含成功经验,具有榜样意义。只有选题精准、立意高远的主题报道,其传播力才更广泛、影响力更深远。
  《潮起杭州湾》的策划,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引用讲述的一句经典的话:“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是“潮”、“勇立潮头”,这是具有浙江特色的,这也是“浙江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折射。同时,钱江潮的起点就在嘉兴境内,以“潮”作为主旨内容,让我们拥有了站得住的理论依据和策划的出发点。《潮起杭州湾》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杭州湾”,我们之所以将目光锁定于此,主要是由于2017年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浙江要建设“大湾区”。因此“大湾区”是未来浙江的发展战略之一,《潮起杭州湾》既能展示过往的成绩、又能展望未来的方向,杭州湾大湾区所辖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更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等生”,其过去与未来、探索与实践都可圈可点,其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都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探索。
  聚焦“杭州湾大湾区”,开展全景式的报道,可以说是嘉兴广电在全省各级媒体中走在了前列;“杭州湾大湾区”这一概念,也首次因为此次大型新闻行动进入了普通百姓的视野。而这一重大主题的选定,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方位上,记录时代的伟大变迁,思考区域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并且能激发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决心和信心。
  2.有了立意的“高度”,更讲求报道的“角度”。
  自6月初确定好该选题后,杭宁嘉绍舟五地城市台,通过多次召开面对面碰头会,组建微信工作群,电话联络等方式,具体细化新闻行动中所要报道的每一个小选题。在共同的“头脑风暴”中,在点点滴滴的集思广益中,有关杭州湾湾区的报道题材,开始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港口经济、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浙江自贸区、科技创新、全域旅游、新能源开发、大飞机建造、互联网产业、立体交通网、大院名校、……这些小选题,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共同构建起整个杭州湾湾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面貌。
  我们之所以将“杭州湾”这个大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选题,这可以让我们更加得心应手地通过“小切口”来开展报道,也可以让我们的报道更加“接地气”。随着近20个小选题的相继确定,五个台分别根据当地所拥有的新闻资源,领受相应的任务进行拍摄。比如这次行动中,杭州台领受的任务是G60科创大走廊、互联网产业、跨境电商等,宁波台领受到的任务为汽车产业、金融贸易、港口经济等,嘉兴台主要是新能源产业、大院名校、一带一路等,绍兴台主要为纺织业转型升级、全域旅游、立体交通网等……
  正是有了这些不同“角度”的报道选题,让各个台在此次大型新闻行动中既能协同作战,又能分工明确,同时避免了同题采访、重复劳动。而由于每个台领受的选题“切口小”,可以让采编人员更加灵活方便地去挖掘鲜活的人物、典型的故事。比如嘉兴台在拍摄“大院名校”主题时,就从输电铁塔的防腐涂料、讲到石墨烯、讲到科技创新、再讲到湾区引进大院名校这些“超级大脑”所转化而成的创新动能。通过层层递进、依次讲述小故事的方式,报道让观众对大湾区内引进的大院名校、科研院所有了基本了解,并让其感受到湾区内涌动的创新力量,从而对湾区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
  二、联合报道,创新方式,让“深度”与“温度”完美结合。
  联合报道,可以积聚力量,扩大宣传声势,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则会沦为“走过场”的采风报道,如何避免这个弊端,对此我们要求五个台的报道团队,必须要统一报道理念,深耕细作报道作品,以最精良的作品呈现给广大观众。由此,组建虚拟“湾区电视台”开始萌发。
  1.组建虚拟“湾区电视台”,整合新闻资源,极大限度挖掘报道“深度”。
  经过多次商讨,去年6月中旬,五城市台开始组建起虚拟“湾区电视台”,五地报道团队自觉以“湾区电视台”概念,对标自身,统领报道过程,统一服装、统一台标、统一车辆等装备,实现外在表现形式的相一致;而报道内容,则讲究五地融合,围绕一个主题,多地“点”“面”穿插结合。
何谓多地“点”“面”穿插结合?就是在具体的采访中,我们要求五地采编人员要放眼整个湾区,寻找采写素材,一篇报道内至少要涵盖两个城市甚至两个以上城市的点。为此,每位记者在采写中,都不仅仅只跑自己所属城市的点,还要跑与此相关联的两个甚至三个以上的城市的点,来论述自己的选题,以此创作出符合整个湾区站位的深度报道。
  虚拟“湾区电视台”以及编辑部的“设立”,使得报道团队成员自觉地以湾区电视台比对作品表达,摆脱了地市台的报道层次和视野局限。最终,随着《活力浙江,拥抱大湾区时代》、《新能源变革的力量》、《一条路一座园,G60打造三城融合新样板》等一系列具体作品的出炉,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较好的开拓与挖掘。像其中的《新能源变革的力量》,虽然结果呈现的是短短8分钟的上下两集报道,但在背后,责任记者跑了五个城市,拍摄了一个星期,联系电话打了一百多个,而作品最终所呈现的是由表及里,论证细致入微的湾区新能源发展现状,报道不仅让普通观众看得懂,也给相关部门掌握面上情况作出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影像资料。
  因此,《潮起杭州湾》的每一篇报道,均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地的新闻资源,做出了最好的作品,最终也实现了从“湾区电视台”看湾区发展,并将作品深深地融入进了浙江乃至中国发展的进程。
  2.创新采写方式,寻找最佳表现手法,让每一件报道极具“温度”。
  首先,在采写方式上,我们力求更加“接地气”。
  《潮起杭州湾》的选题,大部分属于“高大上”的选题,有很多是属于“硬新闻”,如何将这些“硬新闻”软化,也成了五个报道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
  “要有新鲜的素材”,“要有平实朴素的语言”,“要有动人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将重大主题报道落地生根,可观可感。遵循着这一思路,五地城市台此次共派出50余名骨干采编人员,结合各自选题,进行蹲点式、行进式、调查式报道,期望通过深入基层“抓活鱼”,以小切口、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展现大视野。
  比如由杭州台采制的《一条路一座园,G60打造三城融合新样板》,记者就是在蹲点守候中,守到了嘉兴恰逢召开沪嘉杭科创走廊建设论坛,并由此成功采访到了G60科创大走廊概念的提出者。这些新闻素材的获取,让该篇报道瞬间具备了较强的新闻性和权威性。同样,由嘉兴台采制的《创新的永动力(下):“超级大脑”转化创新能力》,也是通过深入基层对大量素材的掌握与挑选,最终采访到了刚刚归国并参加2017嘉兴人才大会的“引才红娘”,有力地论证了报道的观点与主题。这些真正的深入基层的交流,采写出的大量的一线素材,最终使我们的主题报道摆脱了“公文化”,走向了“新闻化”,让报道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活泼,也由此让报道变得更加具有“温度”,可亲可观可感。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我们力求更加“耳目一新”。
  在此次报道中,我们首次大量使用了5D3、灵眸、阿尔法机等高清拍摄新设备;引入新型包装手法,通过移动追踪字幕、数据可视化的动漫包装制作,让新闻中的关键词、大数据得以巧妙体现。
  而在记者出镜报道上,我们通过航拍,借助相似物转场拍摄来转换场景等手法,让报道中的点与点的结合、从点到面的转接,变得更加顺畅。
此外,在后期包装制作中,我们各篇报道还都引入了动漫地图、背景音乐等。特别是大量背景音乐的引用,让报道的节奏感、时尚感扑面而来,提升了可看性,也让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三、融合传播,多渠道发力,让“鲜度”与“维度”完美结合。
  1.融媒体报道、跨地界传播,让新闻“鲜度”第一时间到达受众。
  在此次的新闻报道中,我们除了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还有产品的创新,平台的创新,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五个台累计采制近30篇电视报道的同时,我们还同步推出了大量新媒体产品,比如《迎接大湾区时代  杭甬嘉绍舟要这么干!》、《杭甬嘉绍舟五地电视台记者,今天为何都在为她代言》、《厉害了!浙江90%以上“漂洋过海”的投资项目,来自这个大湾区!》、《惊呆了!出动海陆空  杭州湾区架起立体交通大通道》……而这些新媒体作品,我们都是赶在广播、电视播发前的第一时间首发。这些新鲜出炉且集文字、视频、图片于一体的新媒体作品,自在手机客户端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这些充满大量信息的作品,让大家对“杭州湾大湾区”的认识,从陌生到熟悉,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而这种“鲜度”满满的新媒体作品,由此也收获人气满满的点击量,平均单条达上万次,有些甚至达到3万多次,而由嘉兴台创作推出的手机客户端《潮起杭州湾》专栏,各条新闻和新媒体产品的累积点击量达到100多万次。
  与此同时,《潮起杭州湾》系列报道,还在广播、电视、网站、广电报等平台,相继跟进刊播,形成全媒体矩阵报道格局,不同媒介渠道的播发起到了相互补位的融合传播效应。
  此外,五地广电台也在同时期内,密集推出不同报道产品,实现了跨地界传播。嘉兴台还联合新华网作为特别支持单位,在国家层面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
  2.多活动配套举办,多渠道共同发力,拓展报道传播的“维度”。
  举办一次大型新闻行动,除了新闻报道本身,我们还可以留下些什么?让活动来营造氛围,让活动来启迪未来,在这一块上,嘉兴台自开展《寻找新地标》、《我是河长》等大型新闻行动以来,是向来坚守的工作原则。
  对此,在《潮起杭州湾》的新闻行动中,我们专门举办了启动仪式和总结点评会,同时辅之以相应的新媒体图文直播活动,增强宣传声势。其中,启动仪式选点在钱江潮水起潮地海宁盐官观潮塔下,营造出了大型新闻行动的声势、决心和信心。总结点评会选点在嘉兴南湖畔,时值十九大后总书记发表南湖重要讲话之际,各位传媒专家点评更具时代意义。
  不仅如此,在活动收关之际,我们还举行了杭州湾大湾区经济现象研讨会,省市各级经济专家在观摩部分作品后,研讨更加针对性。总结点评和研讨,提升了新闻行动的意义,并为报道提供了可以为未来发展探讨的空间。的确,重大主题报道不应该是一阵风,报道过后更应留下新闻工作推进社会进步的价值。
  《潮起杭州湾》系列报道播出后,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有些网友在观看后,表示这个系列报道做得既有深度又不枯燥;有些网友认为,这组报道让自己看懂了“杭州湾大湾区”发展中振奋人心的激情和活力。虽然是主题报道,但是经过主创人员的精心策划和制作,单条近万次的点击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时政新闻报道。
  在《潮起杭州湾》报道总结点评会上,省记协主席李丹给予以下评价:“这是新闻立台理念下重大主题报道的一次成功实践,这是一次多媒体融合报道和跨地区新闻机构联动的融合创新之举,这是一次新闻工作者践行‘走转改’的具体行动,杭州湾两岸五城市台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共同奉献了一片美丽的浪花。”

(作者单位:嘉兴市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