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记者在广播新闻连线报道中对现场传达的把控

李飞荷

  广播相比于电视、新媒体等媒介的最大优势就是快捷。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受众获取快、新、全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与便捷。作为县区级媒体,如何做大做强广播新闻,让受众在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发生和进展,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形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它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听众感受第一现场,与新闻事件发生第一现场同步,满足听众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在交通不便捷的海岛和山区,在台风等自然灾害时期,电视记者、新媒体记者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难以及时传达,这时由通讯员甚至普通市民参与的广播现场连线报道就起到了“顺风耳”的作用。正因为广播连线报道在新闻播报中有如此强大的优势,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形式在各级广播电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在时间紧、信息量有限、现场无法把控的情况下记者通过电话,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最大可能把听众带到现场,让听众身临其境。这无疑对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条成功的现场连线报道,能让听众走进现场,感受现场。为此,记者在广播连线报道中要抓住四个关键点展开报道。
  一、筛选材料,找准信息点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出租车产业的发展,广播的受众群体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有扩大的趋势,但由于在车时间的局限,听众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几近苛刻,以前那种一条新闻从采访到播出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模式已经为有车族摒弃。而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正好满足了听众求快的需求。
  连续几年来我台和教育部门联手,高考分数线一旦公布,在教育部门蹲点的记者就用手机直接和直播间取得联系,把分数线和我区各所高中进入分数段情况公布于众。每年这一天,我台的两部热线电话火爆。几年下来,笔者深深体会到了快速准确的现场连线报道真正体现了新闻真实、快速的要求。
  新闻事件中,广播现场连线报道一定要体现出它的“现场感”,“现场感”指的是此时我“说”的事实就是此时我看到的事实,就是此时现场正在发生的事实。是记者觉得“此时此刻”他一定要让听众和他一起感受现场,而并非是为了连线而连线。
  2016年6月6日,普陀莲花洋举行全国放鱼日暨浙江省增殖放流活动,当天的活动分两个场地举行。启动仪式和岸边放流在广场上举行,虽然启动仪式上有嘉宾致词,有舟山锣鼓等文艺节目助兴,但是我们的记者还是选择了第二个现场——莲花洋进行现场连线报道。那天我台是为浙江之声做现场连线报道,浙江之声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分钟,在对活动内容和有可能出现的声音筛选中,记者首先考虑的是放流哪一个环节最能体现活动的现场感。终于等到了一声“放”的命令,记者在简单介绍这次活动后,迅速把话筒伸向一名志愿者,把一名志愿者第一次参加放流活动兴奋、感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由于记者选对了现场连线的时间,这条短短的现场连线报道声音特别丰富。渔政船机器隆隆声,育苗桶碰撞声,甚至在连线中还可以听到海风声。声音是广播的生命,在这条报道中,由于记者用心筛选了报道的内容和声音,让听众第一时间了解了增殖放流活动,也由于记者同步传达了现场的气氛,让听众也有了身在现场的感受。
  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中,有一些记者总觉得现场连线时间不够,想把所有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一股脑儿说一通,这种求全的心态恰恰掩盖了新闻的重点,抹杀了新闻眼,结果导致西瓜芝麻一起抓,整篇报道没有高低起伏,不但是听众没有得到有效信息,也影响了广播播出的效果。其实大多数新闻事件中的信息点不难找,记者完全可以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听众,在采访过程中你问问自己,在这个新闻事实中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是事件发生的时间?还是事件发生的当事人、事件的结果?然后在短时间内有效整合信息,或抓住新的信息点再挖掘。如上述全国放鱼日暨浙江省增殖放流活动报道中,记者在接到报道任务时就应该考虑,要把这种海岛特有的活动报道给全省听众,如果你生活在大城市或者山区,通过电波,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是“什么是增殖放流?”、“为什么要增殖放流?”、“放下去的是什么品种鱼苗?”、“这些鱼苗什么时候可以起捕”等等。经过筛选的内容配以典型的现场声音,一篇生动而丰满的现场连线报道就大功告成了。
  二、用心观察,挖掘细节
  一篇好的报道,无论是文字报道还是现场连线报道,细节的交代可以为报道增色,有时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候听了一篇报道,通篇讲的内容不一定记住,但有些细节却会印在脑海中,成了记忆的一部分。
  电视注重的是画面,很多细节是让观众在画面中发现,而广播的细节的处理是记者通过眼睛、用描述的方法来告知听众,描述让连线的内容鲜活起来,让听众有收获感和满足感。我们一直强调新闻的5W,很多记者都把5W比作新闻的树木和躯干,细节则是枝叶和花朵,一棵大树如果没有枝叶或花朵就不会有生机。新闻报道的细节就是枝叶或花朵,连线报道过程中,如果记者关注到了有说服力的细节,那么,整个报道可能有了枝叶或者花朵,反之就会特别单调,而有些细节只能通过记者的描述才能让听众感受到,这样的细节如果展现出来,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丁红武勇救落水渔民》是一篇以细节取胜的广播连线佳作,这篇报道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广播先进典型)二等奖。丁红武是普陀人,他的救人事迹也发生在普陀。事件一发生,笔者就意识到这是一组可以深入挖掘的好题材,立马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赶赴丁红武生前居住地---朱家尖泗苏村。此时被海水卷走的丁红武遗体还没有找到,于是记者决定蹲点采访,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一边报道搜救遗体的进展情况,一边寻找曾经得到过丁红武帮助的人,让他们说说此时此刻对这位好人离去的感慨。在五天共计十条的连线报道中,每一则报道都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在朱家尖街道泗苏村,村民丁福利老人领着记者来到他家的厨房,老人指着灶边的一袋米说‘每次红武出海之前都会来我家问问家里还需要买点什么?这袋米就是前几天红武背来的,现在好人走了,我们舍不得吃呀,好人呀!!’老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还解开米袋子让我们凑近米袋子看。”
  这种细节描述充分体现了广播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的魅力,也很见一名记者的功底。记者没有大篇幅地评论丁红武乐于助人的精神,而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情,村民一句句实实在在的话,使连线更具可听性,无形中整篇报道想表达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这种效果有时是电视画面难以表达的。
  在广播连线报道中,现场记者一定要用眼睛充分挖掘细节,面对看不见的听众,用最简洁、明快而又真实的细节描述,使新闻报道栩栩如生、生动感人,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通过记者的连线报道,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广播的不足,达到了让听众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选择典型的背景声音
  声音是广播的生命。现场声音是现场内容的最有效体现,因为记者的现场连线是通过现场的有效声音传达给听众的,现场的背景声对听众的联想空间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先声夺人使听众好像自己也在现场,拉近了听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可听性。每年的台风报道我们一般都采用现场连线的报道方式,让记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台风破坏最严重的第一现场,目的除了让听众了解到台风的近况外,还可以传达海边、码头、低洼地等一些背景声音,让听众感受到台风排山倒海态势或者低洼地群众嘈杂的生活环境,增强了报道的可听性和真实性。现场连线报道的背景声音是弥补听众看不到画面这一缺憾的最有效办法。
  有时候在一条连线报道中,可供选择的背景声音有好几种,这时候作为一名记者就需要具备甄别能力,明确自己现场连线报道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最能和报道内容相融合的背景声音。记者在典型的背景声音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描述的方法传达给听众,既能有效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又能加深新闻的可听性。所以现场连线中选择好典型的背景声音,是对报道内容的补充,也给新闻的真实性提供了更多的佐证。
  2016年5月4日上午10时,2016年舟山国际水产城缤纷海洋嘉年华舟山大黄鱼拍卖大会在舟山国际水产城游客中心开拍,拍卖会吸引了50多名从各地赶来的拍客,也吸引了众多看热闹的人。在现场连线中,为了把听众看不到的9条黄澄澄的野生大黄鱼和现场火爆气氛传达给听众,记者就运用了现场背景声。从展示厅看客的议论声中听众了解了9条大黄鱼的外形,从高低起伏的叫喊声中,听众了解到了当天观看的人很多,现场气氛很热烈,在火爆的竞价声中记者介绍了这次竞拍出台的过程,接着记者又采访了竞价者和看客。整篇报道由于背景声音的参与,使热烈的气氛一下子扑面而来,让大家从连线报道中仿佛和记者一起来到拍卖现场,感受现场竞拍激烈的气氛和人们对大黄鱼重现的兴奋之情。
  通过声音,听众可以还原出现场的情景,感受到现场气氛,达到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所以,不难看出,背景声的选择也是广播记者做好连线报道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避免“空白期”
  当记者到达现场,把新闻信息综合、筛选以后,迅速形成腹稿的时候,就只剩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经过综合、筛选的素材用最精炼、最生动的语言“说”出来。许多做过连线报道的记者常有这种感觉:腹稿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可要说的时候由于现场不在记者掌控之中,很容易出现冷场的情况,这样的“空白期”经常会出现在一些经验不足的新手记者身上,而且面对现场新手记者是越紧张越说不出来,越说不出来越紧张,最后出来的报道很可能如同切开的豆腐,一块一块的没有丝毫牵连,整篇报道干涩、生硬,缺少新闻连线报道一气呵成的气势。这样的连线不但影响记者的情绪、连线的质量,也降低了新闻的可听性。
  一般情况下,记者是边看边想,边想边说,除了现场新闻事实和人物的典型音响和背景声音以外,记者所说的内容其实就是一种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综合了记者概括、描述、叙事等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公式化的套用模式,它要求记者随时加强学习,提高学识、增加阅历,还得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产生“空白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记者思路不清,面对新闻现场,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拿着手机说了一通,忽然觉得跑题了,想回到主题继续报道,又找不到“拐点”,于是记者的现场连线就出现了“空白期”,无话可说。但新闻现场连线报道如同开了戏的舞台,戏没有演完就无法撤场,这时只有请主持人及时“救场”,和记者一起完成现场连线报道。所以记者在现场连线报道中,一定要思路清晰,语言精炼,避免长句和不良口头禅,一气呵成地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现场连线报道。
  还有一个新闻现场连线中避免“空白期”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多准备和采访内容相关的材料,这就是老记者所谓的“备课”。“备课”是指每次接到采访任务必须做好有关报道背景资料的查阅并进行记录,哪怕是采访突发事件,记者在去采访现场的路上,也必须“大脑总动员”,尽可能搜集资料,一旦在采访现场一时词穷或者现场出现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就可以拿出预先准备的材料临时填补一下,及时地将现场的富有画面感的内容与准备好的背景资料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记者现场连线“野生大黄鱼拍卖”的新闻,事前可以查阅一下东海野生大黄鱼从50年代60年代的旺发到近30年来大黄鱼逐渐成为珍稀品的历史,也可以查阅一下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的区别等资料,这样的做法既有现场描述的鲜活性,又有背景介绍和理性的分析,鲜活的、生动的、有深度的、有高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抓住听众的耳朵,进入听众的心,可以使报道更加丰满,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随着广播这一媒体的再次崛起,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这一传播方式越来越被听众所接受。从新闻人的角度来说,要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是广播记者必过的一关。只要我们从听众的需求出发,仔细寻找有感染力的细节,恰当地运用音响,再加上流畅有效的表达,一定能更好地体现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魅力。

(作者单位:普陀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