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抒怀时代 深入基层 创新表达——评浙江广电集团2017年度优秀作品

陈 旭

  近期,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举行2017年度优秀作品定评会,在200多件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作品中评出一等奖作品94件,授予宣传“品质奖”称号。这些奖项的评定,是一种专业认可,更是集团广大采编播人员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的创新探索,充分展现了集团深化“走转改”、改进采编作风、倡导清新文风取得的新成果。
  去年一年,集团下设的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个宣传平台涌现出不少关注时代之需、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的优秀作品。新闻作品格局大、立意高,既有对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大会议的恢弘呈现、精准把握,又有对社会热点、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的科学研判、深层思考,还有舆论监督报道“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性引领。文艺作品情感深、制作精,较好把握了受众“求知、求乐、求美、求和”的诉求,广播文艺用声音魅力展现传统戏曲、诗词之美,电视文艺大场面、大制作,打造精彩华丽的视觉盛宴。社教、服务作品回应社会关切和百姓诉求,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广收博取,发挥了知识库、大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网络作品创意新、手段新,既考虑到生动展示,又突出巧妙互动,集团媒体融合建设成果显著。外宣、报刊作品积极探索对外宣传、平面展示的规律,立足自身特色,可看性、可读性都有较大提升。
  一、重大主题、抒怀时代,亮出作品的厚重感
  
“厚重”,主要体现在对有价值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抓取和呈现上,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2017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可抒可赞的主题、事件很多。参评作品紧扣中央和省里的中心工作,选题几乎涵盖了一年中全国和浙江影响广泛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热点事件,大力宣传了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等重大主题,突出反映了经济转型升级、“最多跑一次”改革、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等大主题,集中展示了“五水共治”、“最美浙江人”、县域科学发展、“浙商回归”、社会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丰富内容。其中,浙江卫视迎来“新闻大片”时代,重大主题典范之作《大地的回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大气厚重、立意深远,深刻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并不断升华的时代脉络,生动展示总书记为浙江描绘的宏伟蓝图和他心系浙江百姓的民生情怀,16篇报道将珍贵影像资料与走村访户的实地采访相结合,既有高度、深度,又有厚度、温度,播出后全网转发量达到3168万,引起全国广泛反响;新闻直播《还看今朝“浙江篇”》、新闻专题《勇立潮头》、新闻评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一季)》等作品强化主题宣传的创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在跨台策划合作、提升专题片思想性艺术性、创新理论宣讲等方面可圈可点,赋予了“浙江形象”“浙江精神”“浙江故事”丰富的内涵。新蓝网、浙江卫视联合制作的6分钟微视频《红船缘》采用习近平总书记原音,加入珍贵视频资料,辅以3D动画等新技术手段,展现总书记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光辉彼岸的宏伟图景,视频全网点击量破800万,被央视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客户端头版头条转载。还有浙江之声的系列报道《“最多跑一次”的浙江探索》《潮起钱江》,经济生活频道的短消息《“最多跑一次再升级 杭州高新区推“1+X”多证合一》,教育科技频道的“我最喜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诵读晚会,交通旅游导报的通讯《当党建遇到互联网》等都以各种方式表现主题、凸显主题、传播主题,有力引导了社会主流舆论。
  二、深入基层、一线体验,亮出作品的鲜活感
  “鲜活”,主要体现为作品本身的贴近性和人民性。基层是新闻的富矿,一走进就鲜活,一深入就生动。获奖的优秀作品大多来自基层故事,发掘于群众的火热生活。集团广大采编人员和节目人员在贴近人民群众的观察、记录、采访、创作过程中思考问题、激浊扬清,并坚持用群众语言、群众喜爱的方式,传播社会正气、人民正义,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基层体验、回应关切。许多新闻报道都来源于真实的基层气象。编辑记者不仅仅停留在“走”的层面,更注重“体验”。特别是关注到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却不为人所知的群体和岗位。如,浙江卫视的系列报道《战高温・体验记》以记者亲身体验的全新视角,关注高温下坚守工作岗位的“城市清洁师(垃圾场工作人员)”“民航机务”“地铁检修工”等特殊岗位的劳动者,感受他们工作的苦辣酸甜;交通之声的《谁来守护集装箱货车司机的生命旅途》历经三个月时间,采取体验+调查+剖析的方式层层推进、深刻披露了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深层次原因,引发有关部门关注和整改;教育科技频道的《微信交易里的“温柔陷阱”》、民生休闲频道的《笑气无法“一笑而过”》、交通之声的《记者暗访:兰溪交警无端扣证 索要钱财》、少儿频道的《乡村教育现代蓝图:“秋源完小”样本》、浙江之声的《人工智能知多少》、音乐调频的《病毒病毒》等报道也都选题新颖、调查深刻、采访到位,发挥了主流媒体监督社会、服务受众的作用。
   基层宣传、展示美好。获奖的文艺作品也大多源自基层、走进基层、宣传基层。由教育科技频道承制的《我们的村晚》是宣传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就的品牌活动,晚会办在村里,节目内容、题材、类型均来自农民生活,以农民编、农民演的形式,展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浙江之声策划的《“援疆情,中国梦”星空朗读走进阿克苏》,组织主持人飞越千里,以朗诵、歌舞的形式、在阿克苏上演了一场“声音”盛宴,歌颂“援疆精神”,展现浙江文化,是广播助力“文化浙江”建设的全新实践。经济生活频道的《浙江工匠》、教育科技频道的《你从未离开》、浙江之声的《我在杭图修古籍》、交通之声的《生命的选择》、城市之声的《最美杭州人——中国微笑行动发起人韩凯》等社教作品聚焦民间工匠、社区干部、古籍修复师、器官捐赠者、医疗救助慈善人士等生活在我们身边、平凡又出色的普通人,传播他们的正能量事迹,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三、丰富策划、独特表达,亮出作品的精致感
  “精致”,主要体现为作品的艺术呈现效果。广播电视精品打造离不开采编、制作人员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对受众心理的反复研究,对选题的严选斟酌、对采访的深度挖掘、对拍摄的精益求精和对制作的精雕细琢,最终作品才能引发受众审美和情感的强烈共鸣。如浙江卫视历时三年,宏大创制的三集纪录片《爱上中国》,以法国摄影师阎雷30多年拍摄中国社会变迁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西方人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一个外国人眼里中国的社会巨变、经济腾飞、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真实故事。该片打破了传统叙事方式,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让主人公阎雷的“同期声”和“我”的自述相互交融,用亲近的语言、他者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使片子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教育科技频道出品的短纪录片《廊桥筑梦》,细腻展示了泰顺三座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垮后,被重新修复、守护的过程,经历波折、重新修复为题义,展现了“桥”和“人”唇齿相依,守桥人不畏险阻、互助友爱的护桥精神。该片历经1年时间拍摄,节目主创人员用镜头和话筒记录了烈日下匠人们专注的眼神、挥舞石锤时发出的声音、以及挥汗如雨的真实场景,画面生动、情感真挚、感染力强,在见证百年廊桥重生过程中,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档案。另一部社教专题《追寻科技特派员的足迹》则以三位科技特派员的自述的形式,讲述他们用科技的力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镜头下,记者跟寻特派员一起爬高山、进大棚、上海岛、走鱼排,把火热的农耕、采摘、捕捞场面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报道情感真切、拍摄精准、剪辑轻快、色调明亮,背景乐和同期声相得益彰,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这三部作品均符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要求,在主题升华、情感交融、声画结合方面颇显功力,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爱上中国》还入选中宣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廊桥筑梦》被列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计划。另外,还有两个新闻人物专题,也是凝聚情感力量的典型之作。浙江卫视采制的《最美校长陈立群》用大量生动的细节、鲜活的画面、质朴的同期声,反映了陈校长在贵州台江中学执教的事迹,其中校长去贫困孩子家里探访、挽留骨干教师等很多场景都让人眼眶湿润;教育科技频道采制的访谈《六微米,光明与黑暗的距离——小强对话眼科医生姚玉峰》,主持人小强走出了演播室,走进医院,通过全程陪伴、实时记录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最为真实的眼科医生形象,姚医生的忙碌、专注、敬业和仁心仁术在镜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对姚医生肃然起敬。
  在融合传播大趋势下,广播电视内容创新、节目创新依然任重道远,目前首要任务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坚守广播电视作品为党、为国、为人民立言,解决主题宣传、主旋律题材通俗化表达的问题;二是如何坚守广播电视作品的格调、品位,解决报道、节目传播宣扬正能量、摒弃低趣味、低俗的问题;三是如何坚守广播电视作品质量和传播效果,解决内容、形式、手法创新,有效提升传播力、竞争力的问题。总之,优秀作品要靠日常宣传实践的逐步养成,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怀揣坚定的职业理想、不断提升执着的新闻敏感度,以专业、专一的“匠人”精神,回归本源、回归初心,努力打造更多带着露水、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总编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