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演员的诞生》看演技竞演节目成功的几大因素

张 艳

  2017年10月,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演员的诞生》。它的出现如同惊雷,电视上还没看几期节目,网络上的影响力已经如同雨后春笋,到处都在评论这档节目。很多观众觉得《演员的诞生》是国内电视综艺第一档演技比拼节目。其实,演技比拼节目早在2014年就已有之,如中央电视台的《来吧!灰姑娘》、北京卫视的《造梦者》、山东卫视《花漾梦工厂》等。这几档节目虽同样有大咖导师加盟,却没有让大咖的流量产生效应,也没有转化为收视率和话题度,可以说是反响平平。而《演员的诞生》所掀起的关注度和话题度则可以用“炸裂”来形容,每个播出后的周末早上,当期的关键词就会席卷微博热搜榜,它的表现远远超过同期播出的其他综艺节目,达到了流量聚合的高潮,成为爆款。是什么原因让它能超越同质的其他节目呢?笔者总结出了如下几点,希望能从中探讨出演技竞演类节目成功的几大因素。
  一、节目定位符合市场需求
  近几年来,观众对于演员演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有颜值而缺少演技的演员参演的电影评分一路下滑,演员本身也饱受质疑。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演技的讨论,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于演员自身职业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传统的唱作类节目在一次次消费后,创新缺乏活力,让人眼前一亮的唱作歌手也越来越少,而演技竞演类市场仍然是一片蓝海。一档专业的演技竞演类节目也可以使得一批有极高专业素养,热爱表演的新生代演员为观众所熟悉,进而促进演艺圈的良性发展。不少制片方也有发掘演艺界新人才,从而提高电影、电视剧艺术水平,实现商业艺术双丰收的需求。观众、演员、制片方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演员的诞生》都满足了,演员同台比拼竞技,使得节目精彩纷呈,实力派演员互相飙戏让观众大呼过瘾。与此同时,演员得到了展现自我的宝贵机会,各大制片商,特别是坐在节目录制现场的评审,更是得到了一个近距离观察演员专业水平的机会。如节目播出前,周一围曾经一天被八个剧组拒绝,节目播出后,作为冠军的他,其演技不仅折服了电视机前的大批观众,更是让不少制片方大为赏识,片约也接踵而来,作为实力派代表的他,终于获得了本应得到的赏识。可见,正是这种符合市场需求的节目定位,为节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新颖赛制引发话题性
  
一开始节目模式定位为素人演员选拔节目,从2017年8月份开始,导演组就拉着一大帮有演员梦想的年轻人在绍兴参加演员训练营。在不断录制、打磨的过程中,导演组慢慢发现,表演艺术极其看重专业度,那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素人很难呈现一个完整的作品,更不必说对前人的超越了。在摸索中认清演技比拼类节目不同于唱歌选秀节目,对于选手需要极高的专业度,于是节目组果断舍弃原来的节目形式,转而挖掘专业演员来参加节目。
  改变了节目方向后的《演员的诞生》,一下子就摸索到了新的路子,就像总导演吴彤说服章子怡的时候说的,做好一个节目可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把幽默做到极致,另一个就是把专业做到极致。观众希望看到真正的,有内涵的表演,洗涤如今弥漫影视圈的“唯颜值论”。因此在整季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大量演技被低估的优秀演员,如凌潇肃、翟天临、辛芷蕾等,还有老戏骨级别的刘敏涛、姜宏波等,他们在幕后兢兢业业地准备如何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实现自己演技上的新突破,在台上奉献一场场令人着迷的演出。这时,观众会明白并感慨:“这档节目真的是在用心追求真正的演技。”不少被广泛批评“有颜值,没有演技”的演员也在导演组的不断沟通下,或主动与节目联系,迈上了这个舞台,如郑爽、王俊凯、欧阳娜娜等人,除了他们本身会带来巨大的话题热度,推动节目热度的进一步发酵外,他们在整个录制期间表现出的对表演的热爱、尽管稚嫩但不断进步的演技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倡导,对明星的形象塑造,整个节目的整体氛围,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就像宋丹丹说的:敢来这里的演员都非常了不起。
  同时,每期节目有两轮不同环节,第一轮为选手之间的演技对飙,第二轮是获胜选手可选择任意导师进行挑战。选手与导师之间互相飙戏,看点十足,导师不再高高坐在导师椅上进行指导,而是进入摄影棚,与选手进行真枪实战的片段拍摄,大大提高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用专业的视角为观众解读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演技”。
  章子怡、刘烨、宋丹丹三位导师的演技早已得到大家的公认,凭借他们的威望,本无需下台接受年龄、经验远逊与自己的选手的比拼,但这种年轻演员挑战德高望重前辈的赛制模式,与节目的年轻受众群体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大家既希望看到章子怡等评委无懈可击的表演,又希望江山代有才人出,年轻一代能够击败导师,实现逆袭。因此,这种赛制本身就具有了极高的话题性与讨论意义。
  三、导师间观点之争的开放性增加了节目的专业性
  策划之初,总导演吴彤就确定了章子怡担任这档节目的导师,说“子怡就是演技的代表,况且她的视野更具国际化”,同时又请来了表演风格十分接地气且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的宋丹丹和电视、电影通吃的刘烨这两位导师。三位导师的专业水平不容置疑,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会人云亦云,做到了去除套路,真诚表达,经常会看到导师之间也会有碰撞和摩擦。以第三期为例,于月仙、陈小纭、王俊凯表演《唐山大地震》的片段,而后章子怡大赞于月仙、陈小纭等表演精湛、全身心投入到了角色之中。此时,宋丹丹却说:剧本从审美上来说过于悲痛,虐心,与戏剧的表现形式不符,演员在台上哭得稀里哗啦会显得虚假。而后章子怡又认为不管剧本如何,只要演员完整地表现出来了就可以。宋丹丹依旧表示了反对。从这个插曲中可见,导师对自己的评价环节非常认真,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糊弄过去而一昧赞扬。演技不是数学公式,没有精准的正确答案,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声音值得被听见。再如第一期中,对当红流量小花郑爽的评价,章子怡和刘烨也是有不同观点的。刘烨觉得作为一个加戏环节,郑爽的表演是有可看性的。而章子怡看那段表演时情绪的变化却很明显,从一开始乐呵呵的,到后面板着脸,甚至还扔鞋来示范到底怎么样是生气。这样的桥段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是观众看热闹不怕事大,另一个是导师切身示范,形成的对比反差,使节目的专业性又一次得到升华,让演员抛下明星的光环,真正回归表演,在这个舞台,只用演技说话。
  而面对出色的表演,导师们不会吝惜赞美之词,还会表示自己都不一定能演成这样,甚至会向青年演员抛出橄榄枝表示想跟他合作。这种求贤若渴的伯乐精神,会让好演员觉得来对了地方,也通过屏幕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感受到整个节目的专业性,进而提升了好感。
  四、影视化拍摄体现匠心制作
  《演员的诞生》有一大创举就是采用了影视化拍摄,节目组采用电影制作的拍摄手法拍摄一段导师与选手演绎经典的片段。一开始,大家是兴奋的,觉得这种拍摄方法和我们平时做电视拍小片差不多,而且拍出来的东西更高级专业,是一个特别加分的环节。然而真正实施起来才发现其实这是电视综艺节目和电影的跨界。节目执行制片人(在《演员的诞生》担任总编剧)范家驹介绍,5分钟的影视化内容,往往需要拍摄10个小时,按以往,10小时可以录1-2期节目了。特别是章子怡,她对影视化的拍摄要求极其严格,她的影视化意味着每个镜头都要采用电影级拍摄,很多镜头每个景别都要拍一遍,所以她的影视化拍摄时间也是最长的,基本每天都是熬大夜。有一次4天拍了3个影视化,基本都是下午2点开工,到第二天早上10点才能结束,从修改剧本到现场盯置景,基本上那4天都没法睡。同时,影视化拍摄极其耗资,每次拍摄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组也没有想过要放弃,咬着牙挺过来,为的就是保证节目高水准的专业度,尽最大可能地在屏幕上真正展现演技。
  除此之外,在第八期中,经过八小时的化妆,章子怡对自己扮演的机器人索菲亚形象依然不满意,为了只呈现给观众出完美的片段,导演组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次拍摄,匠心可见一斑。
  节目结束后,节目组统计了一组数据,《演员的诞生》每期录影含影视化平均20个小时,每期真人秀拍摄素材平均100盘。本季在舞台上贡献了65个剧本(其中有两个是总决赛3进1,多准备的2个本子),每个剧本最少改6稿,最多改10稿。累计每个本子修改字数10000字,总共65万字。每期准备剧本选题20个,整季选题累计200多个。写完第一稿后,因各种原因废掉的剧本约30个,共计6万字。
  所以,成功并非偶然。
  这是《演员的诞生》的第一季,有很多初次的尝试,在笔者看来,也存在一些不足与能够提升的空间。
  一个是评判标准诠释的不够清晰。或许是出于节目时长的限制,在选手表演完后,至少在播出的版本中,导师对选手的点评没办法面面俱到,看到好的表演,导师们甚至会激动得无法点评,“非常好”三个字,简单却难懂,不专业的观众更想知道到底好在哪里。如果能更多地展现细节的内涵,就会更完美。总决赛中,吴秀波的点评就非常到位,可以看出他在欣赏的同时也在思索,如果他来演,会怎么处理,有没有新的思路。而周一围、蓝盈盈、翟天临三位演员最后能取胜,靠的就是他们对细节的捕捉,演技这回事,往往都是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既想要看到精彩的表演,又想知道何为真正的演技,即,评判演技高低的标准是什么。以去年大火的另一档综艺《中国有嘻哈》为例,在嘻哈歌手表演时,节目组就在歌词旁显示“双押、三押”等专业词汇,进而使得对嘻哈并不了解的观众有了一个评判歌词好坏的最基本标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也使得最终的评判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当然,我们都清楚衡量演技高低很难给出具体标准,但若是在有限的时长内,让点评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理解性,则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再或者,我们是否可以让选手来阐述下哪些细节、表情、肢体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或者为什么会这么处理。每个人对剧情的不同理解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并没有绝对的答案,所以我们也可以听听表演者的声音和初衷。
  另一个是演技比拼环节,为了增加节目的可看性,会出现因为片面追求情节曲折而导致剧情转折比较生硬的情况。把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浓缩成十几分钟的片段,这肯定会导致有些剧情的发展显得突兀,让没看过原作品的观众一下子不能理解。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十几分钟的表演就死了两个人;《大楚后宫风云传》,也是不到十分钟死了两人;再比如《那年花开月正圆》,同样是十几分钟,死了三人。如此等等,把太多的结局都凝结在一个表演里,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舍弃了剧情的层层递进式发展。当然,因为电视节目的局限性,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那么怎么样可以又能展现演员演技又能把故事讲清楚,这或许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