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宁影视产业发展路径之再探索

张健琪

  海宁影视产业发展五年,可谓是褒贬不一。社会各界对影视产业的发展持肯定态度的居多,但不同意见者仍然有之。持肯定态度者们认为,海宁影视产业“无中生有”,且不消耗任何要素资源,能够在国内外做到如此业界影响力,是海宁一个产业培育与发展奇迹,更是海宁的一张文化“金名片”。在国家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浙江省提出“万亿工程”、嘉兴市提出“千亿工程”的时代背景下,海宁的文化产业发展冲刺“百亿工程”具有先发优势。持否定态度者们认为,海宁影视产业不过是“开票经济”,政府只能“搓搓手皮”,海宁财政没有多大好处。究竟海宁的影视产业功过如何定性?需不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如何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确实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与定性分析,更要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努力找寻到一条适合海宁影视产业发展特点的时代新路。
  一、海宁影视产业发展概述
  2012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设立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发展影视产业真正起步是在2012年底。2012年12月,海宁成立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影国际合作实验区),抽调人员组建招商与服务团队,并着手从中介公司手中接管影视产业发展之全部招商和服务职能,真正开始培育与引导海宁影视产业发展。截至2017年12月31日,海影国际合作实验区已经集聚影视企业386家,五年总营业收入突破95亿元,上交各种税费超过8.6亿元。分别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浙江省商务厅评定为“浙江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浙江省文化出口基地”。我个人认为,当初海宁市委、市政府将影视产业列为继皮革之后第二个“无中生有”产业项目,及时制订影视产业优惠政策,致力于培育与发展产业的决策不仅英明正确,而且非常有先见之明。事实证明,海宁这块交通区位优越、政商环境良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名人辈出的文化沃土,同样适合发展影视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现在看来,海宁影视产业对地方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财政贡献。海宁影视产业发展五年,除了地方留存部分奖励返还(仅限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之外,影管委10人招商与服务团队忙碌五年,海影企业真金白银留在海宁财政超过1.3274亿元【说明:2013年留963.8万,2014年留2350.6万,2015年留2012.4万,2016年留6494.7万(含王京花4800万),2017留1479.6万(截至11月)】。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与10个附加税地方留存。还有6家影视企业已被上市公司并购,五年内将交割个人所得税缴纳后(不奖励),再留存地方财政接近2亿元人民币。二是文化品牌。现在中国的影视剧中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有海宁影视公司的身影,包括主投、参投与承制等。中国影视输出“一带一路”从海宁出发的口号已经叫响,成为嘉兴、浙江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三是宣传海宁。通过影视剧的创作、拍摄、播放(上映),用丰富的影视载体与语言宣传推广了海宁,大大提升了海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四是人文影响。借力影视产业发展的资源与人脉,为海宁皮革、经编、家纺、厨具等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平台与人文资源,并且影响海宁本土企业家的眼光、理念等,提升了海宁实体企业家的文化素养与鉴赏力,影视产业与实体经济正在开始融合发展。
  二、企业与经营定量定性分析
  1.真心在海宁发展。根据截至2017年年底官方公布数据共注册企业数386家,有意向把主体放至海宁总部80家,占全体注册比例20.72%。其中已经在海宁上市、正在以及准备在海宁上市的企业共47家,占全体注册比例12.18%。除此之外,基地全年共计55家海宁影视企业通过海宁基地申报立项电视剧33部,其中已经备案完成17部;申报电影24部,已经备案完成16部,立项企业数占基地企业总数的14.25%。两类企业相加合计占比35%左右。
  2.做流水享受政策。在2017年度海宁注册的众多影视企业中,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就有190多家公司参投或承制影视作品,并在海宁当地产生财政贡献享受海宁影视政策。这些企业具有业绩,并产生一定流水,但是不具备项目或剧本版权,在统计中只能姑且算成做流水企业。这部分企业大概占比50%左右。
  3.筹备项目没业绩。影视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每个项目的筹备期时限性并不统一。影视企业根据影视项目自身的难度、投资金额的大小、剧本的筹备与修改、拍摄的周期长短,都制约了企业对于项目筹备的时间长短。根据每年的财政数据与注册企业数、每年的走访企业和与平时通过企业所得到的了解,筹备项目还未产生业绩企业约占基地企业总数10%左右。
  4.看风向等待观望。影视企业轻资产的特性以及企业经营自身运营的趋利性决定了影视公司在决定落地发展时,势必会多方比较各地影视政策,择优选取一地发展,有些甚至在多个地方都注册了公司,再根据公司自身业务分别选择落户地。这部分企业约占基地企业总数5%左右。
  三、产业发展路径再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海宁影视产业如果想及早走出“正弦波式”振荡和尴尬的发展境地,绝对不能简单复制其他现有影视基地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定位与个性发展模式,即努力坚持和始终坚守“四个化”,即国际化、科技化、资本化和本土化。
  1.国际化路径。整合海影国际合作实验区影视剧资源,推动中国影视“走出去”是海影基地的重要职责所在,也是总局赋予它的主体责任。截至2017年底,海影国际合作实验区已经译制输出6000多部影视剧(包括动画片、纪录片),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开始,海影国际合作实验区与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中心合作,征集海影基地内企业的影视剧版权,并通过财政资金的适度投入和政府引导,译制成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蒙古语等,输出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国的电视台、影院播放和上映。2016年9月,先后译制基地企业生产的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传奇》和《全家福》到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31频道播出。2017年3月,又将基地公司生产的电视连续剧《全家福》译制成吉尔吉斯语到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电视台播放。同年11月,与内蒙古少数民族语言译制中心合作,将基地公司生产的电影译制成蒙古语,除了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居住区上映外,还同步输出到蒙古国家的院线上映。2017年征集到的基地公司生产的电视连续剧《遥远的距离》、电影《我的1935》等作品,正在抓紧译制和输出中。同时,海影国际合作实验区企业又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老挝、土耳其等地电视和网络媒体对接,签订影视译制与输出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影视播放多媒体平台。根据目前海影国际合作实验区与多地数国达成的战略合作意向,每年基地将安排20部电视连续剧、10部电影分别译制后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放和上映。其中海宁中谊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17年输出中国影视剧26部,海外发行总额166.6万美元,总时长接近4000小时。中国影视输出“一带一路”从海宁出发的口号已经叫响!海影已经吹响了中国影视输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集结号。
  2.科技化路径。海宁的影视产业发展不能复制浙江横店、上海仓城等模式,在现有要素资源极其匮乏和政府监管严格的前提下,根本无法复制他们的大面积建设影视基地的运行模式,因此,海宁的影视产业发展不能重复走“影视基地——影视拍摄——影视旅游”的老路子,而是必须走高科技和差异化发展之路。置身于影视产业的人都知道,没有影视基地与影视拍摄,整个影视产业链条是不完善的。没有影视基地,就没有影视拍摄;没有影视拍摄,就没有剧组入驻;没有剧组入驻,就没有三产发展。影视产业发展一环紧扣一环,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为了丰富产业链条,发展影视产业,海宁必须推动影视拍摄,而目前解决这个瓶颈的最好办法就是建设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科技摄影棚,不仅可以解决土地制约的难题,又可以满足影视公司旺盛的拍摄需求。在海宁没有复建影视拍摄基地的前提下,海宁现在需要建设20个左右的高科技拍摄棚(大概需要100亩土地)。可以结合城镇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腾退升级,利用旧厂房改建,也可以择地新建。除此之外,影视招商引资选资时重点考虑影视后期制作、电影院设备制造等产业重点,让整个影视产业链条丰富起来、完善起来。
  3.资本化路径。影视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与规律。因为影视行业属于轻资产运行,企业集聚时像候鸟,又称“候鸟经济”,飞来容易飞走也方便。我们认为影视企业集聚类似一棵“树”型,我们需要树干与树枝,也同时需要茂盛的树叶。树干是基础,有了它才能枝繁叶茂;树叶能吸收养分,有了它树干才能粗壮结实。海宁想集聚的企业跳出“开票经济”的尴尬,永远落户海宁不飞走,必须推动企业“总部”建设,实现在海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只有在海宁建了总部、上了市,这家企业才能永久落地海宁,并开花结果。政府部门联手推动,将优质的企业种子孵化成一个个上市主体,海宁的影视产业发展就有了蝴蝶效应。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发展蓝图,树干是主板IPO上市企业,树枝是新三板挂牌企业(包括其他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树叶是一群发展态势良好的影视企业,这样的影视发展“树”型业态,一定会迎来海宁影视筑巢引凤、落地生根的繁荣发展景象。
  4.本土化路径。对于影视产业发展,这是一道难解的题,但也必须想法破解,原因就在于它是轻资产与能动性。来也容易,去也匆匆,不留下一点痕迹。所谓的本土化发展,就是要将产业实体化,或者借力产业助推当地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影视产业的本土化发展有三个策略:一是将影视公司落地,并实体化经营,做成一家人财物都在海宁的文化企业,助力海宁服务业发展。二是利用影视产业的资源与品牌,带动海宁实体企业转型,如影视衍生品、影视服装等,丰富与完善产业链条,为整个影视产业配套并增加附加值。三是根据海宁实体经济的产业基础,结合全球影视的高科技发展实际,相互融合发展后生成一个新兴产业门类,如结合海宁的家居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又融合全球电影发展趋势和影院设施的旺盛需求,将电影院线设备与智能家居相融合,打造成全球电影院线设备生产和集成基地。海宁澳亚传媒与慕容股份联手合作推动“3D4K120帧高帧技术产业园”建设就是一个重要例证,更是一次“资源+资本”和“技术+产业”的成功尝试,并且正在引领海宁影视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方向。
  四、结论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无路,走的多了便成路。海宁是一块文化沃土,曾经名人辈出。过去“无中生有”过皮革,今天再次“无中生有”影视,这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一时热情,而是拥有雄厚产业基础,又具有团队运行经验。海宁影视产业发展五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海宁适合做影视,并且会越做越红火。  “红色电影之父”史东山、戏剧鼻祖王国维、武侠影视祖师爷金庸、中国当代电影人徐九斤等,都是海宁影视产业发展中的高大品牌与优质资源。现在海宁接近400家影视企业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更好、更响的精品大作,同时也会取得更丰盛的经济效益。相信再做上5年,海宁会形成以二三家IPO企业为核心、数十家新三板企业(包括其他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骨干、上百家优秀影视企业为族群的影视产业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管委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