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做好时政新闻“加减法” 提升新闻传播力

李 娜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对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结合新闻实践,笔者认为,电视时政新闻必须做好“加减法”,才能吸引观众,才能更具传播影响力。
  电视时政新闻的“减法”怎么做?这就需要更新观念,突破固有的框框。对于时政新闻报道来说,稿件的长短、领导出现的先后顺序都有“规范”、“规矩”,这些成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最大的难点。除了一些重要会议、活动,决定重大事项,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市民关切的新闻除外,对一些会见、走访、慰问等新闻必须要精减。在处理此类新闻时,《金华新闻联播》结合中央八项规定和金华市委的落实规定,尽量压缩报道篇幅,只提取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在报道中要把官话、套话、废话统统去掉。在画面剪辑时,也尽量减少会议镜头,必须要有相应的新闻外景画面。并推出《时政快报》板块,对各级领导的一般性活动,包括主要领导的一般性活动,进行集中“打包”处理。此举腾出了版面,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百姓关注的民生新闻等题材,使时政新闻节奏更明快,内容更紧凑。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不仅是“做减法”,对于重要的具有一定关注度和新闻性的时政新闻,我认为还要做好“加法”,强化传播效果,按照电视新闻规律操作,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功能和特点,通过对时政新闻形象化、生动化、深度化的表达,努力实现报道的贴近性、可视性、亲和力,放大党委、政府的声音。这样的加法应该从新闻内容、报道形式上入手,积极融合新媒体,让时政新闻也能活起来。
  首先,在新闻内容上“做加法”。通过强化记者受众意识,在平常的会议中挖掘新闻内容。时政新闻包括领导日常活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会议等,时政记者在报道会议时,应该跳出会议,从会议中挖掘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等相关的重要信息。再从民生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抓住群众普遍关心或某些群体较为关心的信息进行切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镜头对准老百姓,多报道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真正挖掘百姓关心的新闻内容,就要求记者的采访必需深入,要坚持沉到基层、沉到一线,把报道重点放在引导舆论、社会监督等方面,树立民生意识、受众意识、信息意识。
  其次,在新闻报道形式上“做加法”。电视时政新闻严肃的语言和僵化的报道模式给大多数人留下了内容空泛枯燥,形式老套陈旧的印象。要让一些“规定动作”不乏味,就必须增加新的报道形式。例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是各大主流媒体近期报道的重头戏。为了别开生面地给观众呈现十九大精神,《金华新闻联播》栏目精心策划,从传播实效出发,独具匠心地推出“十九大精神在基层  主播向你报告”大型系列报道,通过主播带着社会各界专家,深入基层,从百姓的角度学习十九大精神,最后形成一份接地气,有温度,有感染力的十九大宣讲报告。节目中运用了航拍,多机位拍摄,利用空间转换,给观众呈现宏大和动态的效果,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享受。主播全程出镜,通过与专家、群众的交流互动,展现个人风格和魅力。此外,用效果包装做到锦上添花。
  电视时政新闻+新媒体也会碰撞出火花,提升竞争力。新媒体为传统时政新闻提供了许多新颖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时政新闻结合新媒体可以创新出全新的时政新闻传播方式。在“党代会”、“两会”报道中,金华广电总台打破原来的媒介区划,电视、电台、网站融合作战,成立全媒体采编队伍。设立融媒体直播间,对适合新媒体直播的选题进行直播,实现“快发”。例如“两会直播间”、“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等,媒体主播对话专家,第一时间权威解读,让百姓了解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并利用新媒体特点,创作H5产品,如“听书记报告原声 十句话听懂金华蓬勃发展足音”、“说唱RAP:未来五年  厉害了我的新金华”,“党代会报告中的名词解释”,通过H5新媒体表现手段,以小切口切入达到普及知识、提振社会信心的目的。如报告原声和说唱RAP在朋友圈得到了疯狂转发,点击率达到了几十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报道相互交融,为会议报道增光添彩,受众群和影响力也迅速扩大,做到“党代会”、“两会报道”更快、更权威、更好看。

(作者单位:金华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