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钱 亮

  随着数字化手段的不断成熟,新媒体作为新兴的、能与传统媒体抗衡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反,传统媒体却由于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平台单一等问题,市场份额逐步被蚕食。而在人们固有印象中代表着传统媒体最高出品水准的电视纪录片一度跌入谷底,鲜有人问津。原因自然是多样的,既有生产者因利驱使的原因,也有受众收看习惯、喜好改变的原因,在这里笔者就不详细展开论述了。2015年,一个转折点出现了,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热播。它向所有受众展示了与之前纪录片不一样的风格和面貌,很多媒体人和观众一样,从心底爆发出了“纪录片还可以这样拍”的感叹!自此,电视纪录片走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用这样的话语来阐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能。如何让这本“相册”更好地起到传播效果,成为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焦点?笔者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主题生活化
  纪录片的题材选择非常重要,题材太大会使人有距离感,难以产生共鸣,题材太小又显得狭隘无味。所以近几年热播热议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大多选取生活化的主题或是用更为生活化的切入口去表达。
  2.表达更新潮
  这种新潮的表达方式体现在节奏快、故事性强、语言平实、更注重情感共鸣等多个方面。节奏快是为了更适合碎片化传播,故事性强才能有议论点,语言平实可以拉近作品和普通受众的距离,有了情感共鸣才会使得受众更自觉地发起再次传播。
  3.技术手段不断升级
  近几年热播的纪录片无论从拍摄手法、意境表达还是艺术包装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和技术力量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航拍机、VR全景、水下摄像机、高速摄像机以及后期数字影棚的使用等赋予了纪录片全新的面貌。
  二、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传播要求,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上,也有了众多改变。
  1.由“长”变“短”
  早期纪录片习惯使用的长镜头在最近几年的作品中已经较少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短频快的一些特写镜头。这种表达方式明显是受了互联网的影响,更符合年轻人的心理节奏和审美观念。比如在纪录片《乌镇》中有一组体现老镇居民清晨喝早茶的镜头。茶壶、热气、煤炉上的火苗、油锅里翻腾的油条、被沸水冲泡旋转的茶叶、一张张朴实平和等待茶水的面孔,这一系列镜头基本都用了大特写,并且单个镜头都不超过1秒,配上生动的音效,恰到好处地将乌镇清晨最富生活化的场景表现了出来。
  2.由“他”变“我”
  早期纪录片往往更追求公正、客观的视角,而近几年的纪录片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起了主观镜头,这也是一大改变。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中就有一个从水井中观察菜叶的镜头,菜叶向水中飞来就像朝着观众的眼睛飞来一般,动感十足。这种由“他”变“我”的转变体现的是一种由“观察者”到“体验者”的改变。只有体验者才会有更强的参与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3.由“一”变“多”
  各种先进拍摄器材的加盟使得纪录片的拍摄角度大大丰富。比如《乌镇》中展现摇橹船的风貌就使用了多个拍摄角度。除了正常的视角外,有航拍角度从空中俯视整个乌镇的水系及点缀在蜿蜒水系中的小船,还有安装在船头的微型摄像机能体现出摇橹船摇曳的风姿,最为新奇的还有水下摄影机通过水下角度仰视小船,镜头中折射出点点阳光,非常有意境。对同一样事物运用如此多的角度去刻画,不但利于展现事物的全貌,同时还能找到不同角度的亮点,引发受众的兴趣。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