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及舆论引导探析

姚映秀

  互联网裂变式的技术发展对当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以及媒介生态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如何有效地开展正面新闻宣传,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媒体人思考和探索。近年来我因为被借调到浙江省网信办网管处从事过网络舆情相关工作,使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和感受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在此特对当下的网络舆情作一个梳理,并就如何增强媒体舆论引导的能力谈几点感想。
  一、 网络舆情传播主体表达趋于理性,一边倒现象有所下降。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网络舆论生态发现,网民媒介素养有所提升,网络情绪表达逐渐趋于理性客观,不再盲目一边倒选边站队。比如,在面对医患纠纷、“扶老人”等一些热度高、易被标签化的舆情时,网民多持求证态度,从“患者弱势”转至“平等对待”,从“骂老人”转至“等待官方鉴定”。同时,在社交媒体表情包大战等一些富有争议性的事件中,网民表达也趋于冷静、理性,尤其是事件中年轻群体表现出的国家认同感和自律性受到媒体和社会的肯定。
  二、网络舆情信息源头多元复杂,网络舆论场出现新态势。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策源地越来越多,除了两微一端、传统媒体和网站作为新闻舆情事件深发地之外,一些新兴的平台不断冒现,诸如知识类的付费平台,还有一些小众化的平台,如知乎、百度知道、soso平台等,这些互动平台也多样化发展,导致多起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源头多元复杂,网络舆论场出现新态势,走向新格局。同时,由于传播主体的广泛性、方式的私密性以及过程的熟人化等,微信平台在各大谣言的散布及澄清过程中,以及各类利益群体的维权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8年5月份发源于知乎平台的 “联想与华为5G投票”事件,就如何看待联想在5G标准上没有投给华为一事引发网民关注,随后在微博上持续发酵升温,致使舆情发酵。以“知乎”、“果壳”为代表的网络社群及知识问答社区,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群聚合功能,对时政、财经、社会等重大敏感事件的介入程度和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信息源头和舆论推手,未来社会舆情发源地的复杂多变将继续考验着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
  三、网络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强势崛起,“网红时代”转向“全民直播时代”和“短视频时代”。网络直播迅猛发展,普通网民的参与度急速攀升,各大网站纷纷开设网络直播平台,以抖音、muse等APP为首的音乐短视频掀起了新一轮的浪潮。一方面,大量粉丝和话题、强大的商业盈利能力和日益延伸的产业链,令“网红”及“网红经济”日益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和网络生态。另一方面,网民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爆料类视频,通过视频直播解读热点新闻越来越成为常态,每一部手机都是制造网络新闻和产出舆论的平台,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来源和传播媒介。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直播平台准入门槛较低、现场感强,也引发了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等问题,需加强关注和研究。
  四、网络舆情传播流通加快,相似事件舆论焦点快速转换。4G移动通信技术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大力提升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在推动单一舆情事件蔓延和发酵的同时,也促成了相似事件在多社交平台串联流动,导致相关舆论焦点频频转换、舆论中心快速更迭。今年以来,从“疯蜜创始人张桓撰遭遇滴滴司机殴打”事件,到“滴滴司机要求乘客删除差评遭拒拿刀威胁”事件,再到“郑州95后空姐滴滴遇害案”事件,均出现公众情绪经单个事件积累后,形成情绪共振,并迅速炒热下一个类似舆情事件的倾向,舆情焦点出现周期性转移和更替叠加的现象正在成为常态。
  五、网络舆情反转事件频发,网络纠偏功能正在形成。“陕西榆林产妇跳楼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台州一民警举报上司通奸被刑拘”等多起舆论反转事件成为网上高频发生现象。这些典型事件甫一开始以其戏剧化、惊悚化的传播效果迎合了受众心理,造成一时热点,但随着媒体的跟进报道以及网民的持续追问,真相逐渐厘清,并引发舆情反转,这也表明网络舆论传播的自我纠偏、自我修复等功能正在逐步形成,网络舆论传播机制不断完善。
  针对网络舆情出现的上述五个方面的态势,作为主流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必须努力提高网络舆论的应对能力和引导水平。作为主流媒体的一员,当下尤其应该提高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强化新媒体编辑的舆论导向意识。编辑是信息的组织者、评论者、把关者,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具有海量、快捷、多渠道等特点,这大大地增加编辑的工作强度。如何有效选择符合舆论导向的信息,成了编辑的一个必修的课程。比如遇到突发事件,编辑应选择有力配合事件处置、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信息;而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应要围绕政府出台涉及民生热点的重要改革措施,结合网友利益关切,充分做好权威解读等等。此外要针对网民关注的问题进行客观理性的引导,澄清事实真相,批驳谣言,快速、准确、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和网上舆论。在编辑过程中,既要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确保事实准确、适时适度,又要防止报道失实、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断、感情用事,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加强媒体通力合作,发挥融合传播效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已然成为舆论的主战场。移动端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普及,舆情呈现数量多、关注度广泛、传播速度快、发酵时间短的特点。加强媒体融合,多端联动,发挥新媒体优势,是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手段之一。以“9.28丽水苏村山体滑坡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一段1分41秒的山体滑坡掩埋整个村庄的视频引爆了网民关注,网上伤亡人数、政府救援不利等谣言时有出现。新蓝网联合浙江卫视、浙江新闻频道、浙江之声等频道,充分整合集团各频道融媒体稿件,突出广电视频特色,形成融媒体矩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报道山体滑坡救援情况、伤亡人数以及对受灾群众的安抚情况,及时发布和推送权威消息,把电视台、电台和新媒体的采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以“传播对传播”、“速度对速度”的声势。在舆情发酵的过程中,突出报道的全面性、立体性,并展开止谣疏导,充分发挥媒体融合所形成的合力效应,以权威的、客观的信息服务方式促成公众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回归,以充分表达的空间疏导公众情绪释放,平息心情。因此,融合媒体是主动把握话语权,设置利于导向话题的一个强大载体,是引导舆论的一件有效武器,是当下务必做好的一道时代课题。
  三是做好持续追踪报道,形成舆论气场。针对一些突发事件、热点话题,新媒体应根据自身快的优势,对事件的进展,进行多角度、动态性的跟踪报道,以事实说话,尤其是针对一些谣言,要让老百姓及时了解事件真相。以“浙江一医生医疗事故致5人感染HIV病毒”事件为例,该事件经浙江省卫计委在其官网上通报后,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发布相关报道,瞬间引发舆论沸腾,网民情绪高涨,使得原本脆弱的医患关系更加紧张。随后,有网民爆料医生违规操作细节,病毒携带者身份遭抨击等消息,甚至有人传出有50多人感染HIV病毒的不实谣言,导致坊间传言四起,相关舆情达到高峰,中国广播网、中国新闻网等网络媒体持续追踪报道,并以其快的特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击了不实传言,澄清了事实真相,稳定了人心。
  四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为新媒体提供网络舆情安全技术保障。技术是新媒体发展的保障,更是网络舆情的安全屏障,要加快推动与媒体融合时代的技术创新工作,为丰富的报道形式提供产品平台,为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做有力的支持,并结合当下舆情传播的方式、形式、途径进行有效的拦截、治理、IP识别等,为新媒体在网络舆情方面提高应对能力提供保障,为新媒体发展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新蓝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