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电媒体在“兴文化”使命中的作为

高 雯

  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兴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兴文化”,也是媒体生态格局已然变化的当下,广电传媒要想继续保持其影响、地位,所应自觉肩负的时代责任和义务担当。只有把握大势、标杆上移,以精确定位、精品内容、精准传播为方向,在“坚持”“推动”“继承”“发展”“激发”“建设”中,自觉主动成为“兴文化”的融合传播平台、推动平台、引领平台、服务平台;在服务大局、履行使命中巩固阵地、体现价值,发出“兴文化”的最强音,才能实现广电的良性发展。
  放眼当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地市级广电媒体已构架了广播、电视、平面、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矩阵等多渠道立体传播平台,为“兴文化”打下扎实的“阵地”基础。但受资质、资金、人才等多因素影响,推进过程中的一些矛盾问题也共存同现。从平台构架看,受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冲击,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受众总量及结构面临严重挑战,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等新媒体资质限制,又对广电媒体开展更广泛、交互的文化宣传形成制约。从内容生产看,虽然导向内容正确但地市台的文化类节目数量不够、质量不精、吸引力不强、投入产出比不高也是事实,教育引导、氛围营造、文化熏陶仅靠几档现象级综艺类节目显然无法完成。从媒体融合传播看,因传统媒体业务盈利能力下滑,新媒体投入压力巨大,使得融合步子迈得不够大,推进速度不够快的现象存在,也造成地市级广电媒体对完成使命任务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担忧。从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来看,受大环境影响,广电媒体从业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一方面,受地市台平台条件、薪资报酬等因素制约,符合媒体融合传播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另一方面,受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职数限制,直接影响广电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各地有不同探索路径,也形成不同的突围解困之法,湖州广电也是如此。这几年来,湖州着力抓了五项工作,虽不能称是雷霆万钧之势,但确有和风细雨之力。
  一是聚焦宣传品质,以好声音传播城市好形象。始终坚持“新闻立台”“内容为王”,围绕主题主线,增强“坚持”“推动”“继承”“发展”“激发”“建设”六大主体内容宣传的针对性、主动性。2018年,湖州台拟定重大主题宣传项目16个,对外宣传重点项目15个,“声屏报网端”以“新时代新征程”“十九大精神在基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湖州”等专栏为载体,透过湖州实践、湖州方案、湖州样本,生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深入开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宣传,让好声音天天唱响、好形象不断呈现。央视《新闻联播》、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浙江卫视和浙江之声的《浙江新闻联播》四大主要平台中,湖州台上送的头条、单条年年突破。
  二是聚焦移动优先,积极推进媒体融合。2016年12月,湖州台以“爱湖州”手机客户端(“爱湖州”微信公众号)、广播为首发,以构建全媒体新闻集散中心为核心的“中央厨房”扩建项目正式运作。从一年半运行效果来看,“中央厨房”全媒体信息共享平台运用成熟,监审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在年度各项重大新闻宣传战役、民生服务领域中成效斐然。70名全媒体记者年供稿达到了4000多篇,首发平台录用率达到92%。同时,湖州台新媒体的宣传也是出新出彩,其创新研发H5、VR项目每年不少于50个,新媒体图文+短视频、长时段视频移动直播年均完成55场次以上,还有多个作品获得省级新媒体评优大奖,拔高了新媒体文化传播新标杆。
  三是聚焦文化重点,凝聚共识引领风尚。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栏阵地,湖州台每年不间断推出“多彩匠心”“最美人物”“文明创建”“好家风”“传统节日”等系列专题60多组,报道12600多篇;播发“我们的价值观”等系列公益广告9万多条、近4万分钟。持续开展“十佳家风家训和十佳家风故事”“寻找最美家庭”等征集评选活动,并依托广电艺术团、广电主播团队和广电“湖口相声”团队力量,以小品、相声、舞蹈、歌曲、快板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每年赴湖州各区县30个行政村的文化礼堂及街道、社区进行巡演,全力推广优秀文化,受益群众几万人。此外,每年举办志愿帮扶和慈善援助等各类公益活动近30场,“黄丝巾在行动”“主播基层行”“阿奇慈善援助”“我来帮你上大学”等活动已成为湖州品牌,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等栏目都曾以头条方式,对湖州广电的“黄丝巾”给予了充分关注。
  四是聚焦管理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湖州台严格落实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荧屏净化”工作的相关要求,先后完善出台了涉及广告经营管理、电视剧采购审片、网络信息发布等一批制度,制定了登记报告、节目审查、监评整改等播前播后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管,有效预防文化糟粕对受众的不良影响。同时,充分发挥媒体联动优势,着力办好《开心宝贝》《成长快乐》等广播电视品牌少儿节目,巩固广播、电视“青少年维权岗”的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广电少儿培训项目。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每年组织小记者团集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采访活动十多次,积极引导、有效助力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是聚焦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服务保障。以全媒体记者建设和新闻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全面打破身份管理,全方位实施动态考核管理;搭建人才招聘平台,构建选才引智体系;强化攻坚团队建设,提升首席、领军人才团队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加大与浙江传媒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在课题研究、新闻实践、项目孵化、联合活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通过互派交流、培训锻炼等方式,为专业技术岗位首席、骨干人才和储备性人才提供最前沿新媒体理论的学习机会,并在目前复合型新生人才增量不足现状下,每年投入百万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激活人才存量,激发现有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转型升级。
  新时代赋予广电媒体新使命,“兴文化”寄予广电媒体新要求。下一步,湖州台还将在四个方面继续发力,唱响时代强音,讲好中国故事,全力营造“兴文化”浓厚氛围。
  一是注重引领,强化“兴文化”宣传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紧扣时代脉搏,牢牢掌握媒体宣传引导的主动权,围绕文化传承、建设、发扬方面的新探索、新举措和新经验,从群众喜闻乐见的角度,强化文化报道的鲜活;从全媒融合传播的角度,提升文化建设成果宣传的力度;从提升对外知名度影响力的角度,延伸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渠道,力争在深化“两山”理念宣传、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新突破。
  二是注重发掘,凸显“兴文化”推广的品质化和品牌化。文化专栏、专题为阵地,依托湖州台纪录片和形象片制作团队,深入挖掘丝绸、湖笔、书画、茶、瓷等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及名人故居、特色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宣传品牌,让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通过广电全媒体推广活起来、传下去,让文化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不断制作出品高质量的城市形象片、宣传片,充分展示地方文化中的均衡、和谐、滨湖、美丽等特质。丰富受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满足受众的情怀和精神需求。
  三是注重创新,扩展“兴文化”服务的丰富度和纵深度。通过深化“最美浙江人”“湖州‘四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栏目、活动及广电艺术团、合唱团等现有基层文化宣传阵地,以“讲故事”“护文明”“种文化”为形式,深入开展送文艺下基层活动,切实提升受众的文化审美品格,推动当下出现的“颜值崇拜”“唯美虚幻”等极端化、非理性“娱乐文化潮流”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转变,助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与此同时,正视媒体竞争环境,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宣传的各平台、文艺创作全过程,以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要求,深入生活,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广电文化宣传内容和网络文艺作品。
  四是注重提升,夯实“兴文化”保障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树立“文化+”新理念,着力在理念、内容、机制等方面改革提升,激发文化宣传新活力,形成留人用人新机制。同时,贯通“兴文化”的“合纵连横”,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市及县区联系、互动。一要通过“双城记”、“环‘湖’行”等形式,把各地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共同提炼、抱团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接收、享受到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二要通过城市间、市区县间交互、交流,在宣传形式、阵地管理、舆论引导等方面探索、引进更多新实践、新经验,“精心”“用心”“同心”夯筑起强而有力、强而有效、强而持久的“兴文化”舆论氛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地市台广电媒体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唯变不变,不变为变,全力将“兴文化”工作做得更加主动,将“兴文化”产品做得更加生动,为服务全局、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湖州市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