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独特发现和匠心表达:优秀电视新闻的基因和底色——2017年度浙江新闻奖电视作品点评

汤伟军

  一、基本情况和总体印象
  回望2017年,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新时代的中国,中国的新时代,从现实方位到未来擘画,让每个人都有一种“身处大历史”的感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浙江奏响了创新和实干的最强音。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的鲜明主题。
新闻是历史的印记。见证并记录历史是新闻人的使命和光荣。在今年盛夏举行的2017年度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创新创优研讨会上,当我们再次回看浙江电视新闻人过去一年用热情和智慧采制而成的一件件优秀作品,再次重温声画记录下的一个个新闻事件,不由得感叹新闻这个职业和时代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如此美妙。
  2017年度浙江电视新闻奖消息、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编排、新闻专题、社教专题、评论、现场直播八个类别,共148件作品参评,72件作品获奖。从获奖作品看,有以下四个方面总体印象。
  一是紧扣重大主题,做出全国影响和历史厚度。这是2017年度浙江电视新闻作品呈现出来的最大亮点。全省电视媒体紧紧抓住浙江“中国革命红船起锚地、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这一重要优势,深度挖掘“最多跑一次”等在全国具有标杆意义的改革举措,采制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又彰显格局气派的优秀作品。如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浙江卫视的《大地的回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实践特点和厚重的历史感,成为近年来我省重大主题报道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鸿篇巨作。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浙江卫视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对面》,是电视理论节目创新的最新范例,得到了中宣部的充分肯定。社教专题一等奖作品、宁波台的《薪火相传——党章守护人》,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多、跨越五省市深入挖掘,广泛采集资料,反复认证梳理,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守护人张人亚和家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党章的感人故事,是一个地方媒体采制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优秀作品。“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造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一个鲜亮标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典型经验。省市县电视媒体围绕同一个主题,采制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好作品。消息一等奖作品、浙江卫视的《浙江:打破“信息孤岛”取得重大突破 26个省级部门率先实现信息共享》,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浙江卫视的《蹲点衢州“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新闻访谈二等奖作品、杭州台的《“最多跑一次”跑出杭州加速度》,新闻专题二等奖作品、温州台的《效能在突围——温州“最多跑一次”改革深观察》,消息三等奖作品、衢州台的《办不动产权证看懂衢州“最多跑一次”》和青田台的《一封漂洋过海的感谢信点赞“最多跑一次”》等,聚焦浙江各地围绕这一改革的深化之举,或报道重要进展,或直面推进难题,发挥了新闻媒体在报道改革中推进改革的独特作用。
  二是紧盯发展实践,富有时代气质和浙江特色。改革创新是时代主题和发展动力,浙江这块改革创新的热土,40年来演绎了敢为人先、引领时代的千般风景。今年,省市县电视台都在盘点40年中在浙江出现的那些全国“第一”,向前辈探路者们致敬。改革创新永不停息,新的“第一”在不断诞生,并被电视人热情记录和弘扬。消息一等奖作品、杭州台的《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落户杭州》和温州台的《温州:牵手非公企业党组织  今年95个经济薄弱村摘掉“穷帽子”》,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湖州台的《剿劣十八招》,新闻专题一等奖作品、浙江卫视的《长歌浩荡》和台州台的《首条民资控股高铁落地记》,消息二等奖作品、诸暨台的《治水倒逼我市珍珠产业转型升级》和舟山台的《舟山建立全国首个公海流动服务基地》,现场直播二等奖作品、浙江卫视的《柯洁对弈AlphaGo》等等,共同勾勒出了浙江这个改革创新高地、互联网数字产业重镇2017年的发展新篇。
  三是紧抓热点难点,彰显职业精神和媒体使命。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杭州台的《永宁桥为何没能“永宁”》,记者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已有247年历史的永宁桥垮塌当天开始关注,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克服了各方面压力,不遗余力地挖掘永宁桥垮塌背后的真相,内容详实、有点有面、有深度、有思考,用生动、紧凑、完整的电视语言敲响了文保警钟。连续报道二等奖作品、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的《桃色陷阱中的“微交易”》和连续报道三等奖作品、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的《笑气无法“一笑而过”》,都是通过记者卧底暗访的方式,分别揭露了微信诈骗团伙的不法勾当,和贩卖、吸食笑气的地下危险交易,报道呈现出来的事实触目惊心。报道播出后,诈骗团伙被一网打尽,杭州市也出手打击笑气这种准毒品,并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笑气的管理规定。连续报道二等奖作品、绍兴台的《人才公寓转租乱象调查》和新闻专题二等奖作品、嘉兴台的《身边的养老护理院遭抵制  亟求破解之道》,记者直面问题,调查扎实。这些报道,堪称“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四是紧贴社会民生,弘扬核心价值和人文情怀。消息一等奖作品、德清台的《浙北药业15000瓶巯嘌呤片紧急发往各地》,在去年有关白血病患儿救命药紧缺事件迅速发酵之时,德清电视台记者了解到当地浙北药业公司专门投入资金开辟生产线后,密切关注巯嘌呤片的生产进展和发货时间,第一时间播发了这条现场消息,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也展示了浙江企业的责任担当。新闻访谈一等奖作品、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的《六微米的距离——小强对话眼科医生姚玉峰》,采访生动,对话自然,通过记录姚医生与患者间的交流,传递出医患间的真挚感情,生动刻画了一个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科技工作者形象。新闻专题二等奖作品、浙江卫视的《最美校长陈立群:千里支教  为爱“黔”行》,以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了杭州学军中学老校长陈立群放弃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贵州义务支教的感人事迹。消息二等奖作品、云和台的《风雪路上我陪你回家》,讲述的是大雪天气中,志愿者们护送边远山区学生回家的故事,十分感人。消息三等奖作品、海宁台的《165秒最美姿势 医生跪着救回猝死病人》,记录了一名病人在医院候诊时突然猝死后,在场医护人员把病人抬上急救平板车推向抢救室,而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则一直跪在车上不停地对病人进行心脏复苏这惊险而动人的一刻。
  72件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讴歌改革、记录梦想、传递温暖、带来力量,浓缩了2017年浙江大地的发展记忆和精彩故事。
  二、一个优秀电视新闻作品应该是怎样的?
  平时,经常有同事或同行问起这个问题,特别是2017年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后,问的人就更多了,有的更直接,问报道要怎么做才能得奖?显然,这不是几句话能够讲清楚的。
  记得在参加2017年中国新闻奖定评会时,报到当天晚上,中国记协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研究员给所有评委作了一个“怎样评判优秀新闻作品”的专题报告。唐绪军研究员当年已连续担任了四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结合作品审核情况,对好新闻提出了两句话的标准,第一句话是好新闻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宣传与报道的统一、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第二句话是好新闻必须要讲新闻职业的,也就是要强调敏感发现与独特呈现、客观事实与真实表达、知识增进与现实影响。他从“选题、方法、导向、表达、呈现、效果、责任”等七个维度,结合当年参评作品审核中的案例,对新闻优劣的评判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当时许多评委都认真地作了记录,我也把他的课件一个不落都用手机拍了下来。
  再是今年年初,在浙江广电集团2017年度优秀作品定评会上,省广电学会会长、集团副总编辑华宣飞在评前大组会上,对优秀作品提了三句话的标准。一是要体现思想统领下的时代主题。这是强调题材的重要性,就是好作品一定要紧扣时代主题,为国家立史,为人民抒怀,这是第一位的。二是要体现业务创新中的职业追求。这是强调业务层面,要把践行深入基层、调查发现,发挥广电优势、影音现场,注重情节细节、思想情怀的作品选拔出来。三是体现融合传播后的有效影响。强调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作品不能孤芳自赏,而是要注重通过融合传播来扩大影响,优秀作品必须是有传播效果的。
  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近几年又有机会参加了各种层级的新闻评奖,我受教于同行专家们的真知灼见,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也斗胆从更具体的角度,谈谈我心目中的好作品标准。我认为一个好的电视作品,一是从选题角度讲,应该重发现、有价值。新闻的价值在于发现。二是从采编角度讲,应该求细节、是范文。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电视新闻作品同样适用,细节来自用心观察。特别重要的是,优秀电视新闻的文稿必须讲究,一个错字就会失去获奖资格。三是从制作角度讲,应该讲专业、属精品。这是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新闻作品的特点,好的制作是成功的一半甚至全部。四是从效果角度讲,应该广传播、见反响。
  当然,凡事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各种标准看上去很清晰很有道理,但到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在操作一个具体的选题时,仍会纠结痛苦,仍会顾此失彼。同时,新闻评价又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精神活动,同一件作品,见仁见智更是常事。但对记者和编辑来说,归根到底是要努力做到选题、主题、角度、细节等的独特发现,努力做到在策划、拍摄、制作和结构、导语、起承转合等方面的匠心表达。无论怎么样的评判标准,独特发现和匠心表达,一定是征服观众和评委的优秀电视新闻的基因和底色。
  以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蹲点衢州“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为例,来看看独特发现对于一个报道的重要性。
  衢州是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第一个试点市。2017年5月,浙江卫视记者接到任务去蹲点报道衢州市先行先试的成效和经验。这是一个常见的主题报道任务,但记者没有按照此类报道的一般套路,做成一个“黑板报”式的成就报道交差了事,而是一头扎进去认真调查、仔细观察,发现即使实现了“一窗受理”,但诸如不动产权证这种事项,依然存在困难;发现多部门集中办理、流程再造后,新手工作人员因为不适应而导致效率不高;发现因为各级各部门数据不共享,许多事项无法做到“最多跑一次”等等。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办事大厅的女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在不同部门之间跑动,清一色都穿着平底鞋的细节;发现了晚上8点还有工作人员在加班加点整理卷宗、制作证照;还发现了一张施工图纸牵动多个部门的诸多权力,“多审合一”改革并非易事……基于这些发现,记者不断寻找“人”与“改革”之间的平衡点,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最后形成了《“一窗受理”后  群众少跑腿了吗?》《让数据跑腿 跑得怎么样?》《让企业少跑腿 “硬骨头”怎么啃?》这组有血有肉、生动深刻的报道,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对改革的评价与期待、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努力。
  消息一等奖作品《浙江:打破“信息孤岛”取得重大突破 26个省级部门率先实现信息共享》,主题同样是“最多跑一次”。2017年11月底,全省筛选出省级层面100项和老百姓最密切的高频事项,省级26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杭州环岛宾馆集中办公,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这是前所未有的举措,新闻价值不言而喻。但真正让这个报道获得一等奖的,是记者的匠心表达,突破了此类工作性报道刻板化、概念化、声画两张皮、见事不见人的弊端。在短短3′57″的报道中,记者记录了工作人员攻克技术难关的争分夺秒,记录了最后一个事项实现外部共享的过程,记录了最后一面小红旗帖上工作进度表、全场工作人员欢呼的瞬间,也记录了原先要6份材料而现在仅凭身份证即可办理的验证,许多这样的细节、特写,都被记者敏锐观察到并一一专题化地展示了出来,使得在一个局促的会议室里发生的新闻,变得丰富和细腻,而这项工作的意义也不言自明。为了增加可看性和信息量,片中还特效制作了26个厅局集中攻关时间轴。通过这些手法,让工作性报道真正变得“说得清、看得懂、可感知、有味道”。
  系列报道《战高温体验记》。高温报道属于“四季歌”式选题,在系列报道参评作品中,题材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优势,但被评委们一致看好,获得二等奖。为什么?因为大家从老题材中看到了意料之外的新内容。多路记者亲自上阵体验“垃圾填埋场工人”“机场机务人员”“地铁接触网检修工”这些特殊的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场所、工作情况,平时人们不了解,但如空气般一刻也缺不了。记者与他们一起在高温下工作,亲身体验他们的苦辣酸甜。最主要的是,记者抓住每个情节细节、特色的问题、个性鲜明的人物来做文章,使得这组报道给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可看性、代入感强。当许多记者习惯从看得见的地方寻找高温报道对象时,这组报道的记者发现了未被关注过的人群;当许多同行习惯以旁观式的视角进行报道时,这组报道的记者把自己摆进去,用闻得到味道、看得到艰辛的匠心表达,把常规选题做出了不同的样子。这样的作品,获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几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1、消息依然偏弱。消息参评作品最多,一共56件,占总参评作品的近40%。但总体看,无论题材还是表达,少有眼睛一亮之作。一是主题报道多,普遍存在主题先行的情况,在新鲜而生动的新闻现场中发现、凝练主题的作品太少。二是救援类报道多,占了消息参评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且大多数来自县级台。这可能是因为目前监控、手机拍摄增多,突发事件的现场素材获取比以往更方便,同时因为此类报道现场感强,在初评时容易胜出,但到省级层面来角逐,就失去了优势,毕竟类似的事情太多了,除非事件特别重大、叙事特别出挑,一般很难胜出。三是一些作品事实不准确,比如为了突出新闻价值,随意使用“首个”“首创”等字眼,缺乏权威认定,甚至完全失实。
  2、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失衡。系列(连续、组合)报道的参评数量位居第二,共有26件作品参评,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系列报道多,占了20件,连续报道只有6件,组合报道为零;二是系列报道中,主题报道多,占了极大部分;三是主题报道中,概念化的成就报道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更能体现电视新闻人的职业追求,值得同行们开掘。
  3、专题的电视化表达有待提高。对新闻专题和社教专题来说,在画面呈现、电视表达上应该更加讲究,更应注重深刻性和生动性的统一。新闻奖评委、浙江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朱菁指出,专题节目的好差之分,就在于叙事思维和表达策略,但一些参评节目,表达概念化现象依然严重,专题节目形同工作简报,见事不见人、有人没故事,没有观众意识,缺乏交流感。
  4、创优策划要加强。这里讲的创优策划,是指对有苗头的好选题,在策划之初就要有创优意识,各个环节都要按评奖的相关标准采制节目,尤其是如今评奖审核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要在源头上坚决杜绝差错,中国新闻奖也好,浙江新闻奖也好,因为文字或画面差错被撤销资格的情况屡有发生,2017年度浙江电视新闻奖评选中,就发现有作品把“生态”错成“时态”、把“民生实事”错成“民生事实”等,很可惜。再比如要在播出前把握好作品时长,每个类别都有不同的时长要求,如果超时,即使不被撤销,也很容易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