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创优要作风、文风一起抓——2017年度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广播消息参评作品评析

吴生华

  2017年度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广播消息、连续(系列)报道、新闻访谈和新闻节目编排四项的评选小组共收到参评作品86件,其中消息53件,占比61.2%。评出广播消息获奖作品一、二、三等奖各5件、8件和11件,获奖比例为45.3%。此次评奖,广播消息参评作品表现出的问题较为典型,特别是新闻文本不规范,主题表达准确性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文将专门针对广播消息参评作品集中评析,呼吁广播新闻创优要从新闻稿的规范抓起,既要改进采访作风,兼顾“两头”,脚板向下,抓鲜活新闻;又要狠抓准确表达的文风改进,新闻主题的表达要不拔高,不乱贴标签,新闻主体展开要为主题表达提供足够的支持。
  一、新闻主题准确表达是新闻工作者专业修为的基本功
  2017年度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广播消息参评作品中,关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报道共有9件,分别评出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件,获奖率仅为22.2%。同题材比拼,竞争更为激烈,浙江之声的广播消息《老人致信省委书记车俊,点赞“最多跑一次”》为什么能够在众多同题材报道中胜出,斩获一等奖殊荣?主要在于敏锐把握了鲜活细节中的重要新闻价值,以规范的文本准确提炼了新闻主题。
  这一报道以“在今天下午举行的部分市、县(市、区)委书记座谈会上”,省委书记车俊收到一封群众来信之后有感而发的一席话语为由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鲜活性。家住杭州下沙的张阿姨得益于“最多跑一次”改革,很方便地将老家丹东的户口迁到了杭州,实现了与子女的团聚梦。感动之余,她给省委书记车俊写了一封感谢信,点赞“最多跑一次”给她带来的获得感。记者从会上采录到省委书记关于“这就是获得感”的感慨话语,现场抓取,语态鲜活,体现了很强的新闻敏感性。会后,记者马上追踪采访到这位张阿姨以及为她办理入户手续的派出所民警,事件讲述完整,叙事鲜活生动,主题表达明确。
  相比之下,获得三等奖的广播消息作品《外国企业家点赞“最多跑一次”:这种效率简直不可思议》,本来“外国企业家点赞”是一个生动的事例,报道角度也有一定的新意,但报道结尾说:“截至目前,临海市已有100%财政事项、98%地税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全省最高,办税‘最多跑一次’跑成了全国样本。”既然是“事项比例全省最高”,怎么就“跑成了全国样本”?主题的提升缺乏必要的背景开掘支撑,事实的关联明显缺乏过渡。
  其他同题材广播消息的落选,更多的原因在于作品自身的不足,特别是新闻主题表达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比如有的消息标题和导语中都说“在全国率先推出视频公证新举措”“在全省首创‘远程面签’服务”等,“全国率先”“全省首创”都是记者自己在说,缺乏权威采访支撑。同时,“视频公证”“远程面签”等做法都属于技术进步,只是形态不同;有的消息称某某村村民办事“不用跑一次”,事实上全省农村代办已经很普遍,准确地说是“办事不出村”或“就近跑一次”,而非“不用跑一次”;有的消息称“跑出某地加速度”“让村民当上‘甩手掌柜’”,从评奖角度严格要求,“加速度”意思不确切,“甩手掌柜”说法略嫌夸大。广播消息《我市“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助力“最多跑一次”》以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座谈会当天在衢州举行作为由头,衢州是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试点市,这一题材本来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但报道把省委书记车俊的肯定之语“衢州他们做得不错,走在前列了”放在最后,标题和导语都没提,把最有价值的新闻点给埋没了。标题用词也嫌不够准确,“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做法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是“主力”而非“助力”。消息《中国首个海外司法联络平台成立  33万青田华侨打官司实现“零跑腿”》,标题称“33万青田华侨打官司实现‘零跑腿’”表述不准确,因为仅限打国内的官司,相比之下正文称“国内司法案件‘零跑腿’”就表述比较精准。上述种种都是新闻主题表达准确性不足的具体表现。
   二、新闻标题和导语中的主题表达需要有主体事实支持
  主题表达必须要落实到主体内容当中的具体事实支持。《全能记者必备》中说:“导语以后的那部分内容一定要流畅地与导语衔接,并且支持导语中提出的内容。”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一书中也写道:“消息的主体则进一步展开、阐述和解释导语,导语中的任何陈述均需由下面段落中的事实予以支持,尤其是在导语中写到了引起争论的因素时更应如此。”
  此次评奖中,德清县广播电视台获一等奖的广播消息《农村承包土地有“身份证”了  德清县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省第一证》就十分注意报道主体对标题和导语中核心事实、新闻主题表达的支持作用。这一获奖广播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今天(6月9日)上午8:45,德清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仪式在阜溪街道郭肇村举行,18位村民代表全村453户农户拿到了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是我省按新的确权标准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也是承包土地第一次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身份证’。”标题和导语既有核心事实表达,也有主题陈述。而消息主体一开头,就是描述村民李文汉从县长手中接过标着浙(2017)德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000001号证时的现场情境,标题和导语中关于“第一证”的说法,以李文汉的话“我这个还是一号呢,全省第一张”给予了确认。在具体叙述李文汉领到的“全省第一证”上文字内容之后,是德清县副县长的一段采访:“那么新的权证赋予了承包土地,具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身份证,真正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农民不但可以放心地对土地进行流转,而且可以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资金困难,让手中的土地资源活起来,更好地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一段具有现场解读性的采访录音,不仅支持了标题当中“有了‘身份证’”和导语当中“第一次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身份证’”的说法,还具体解读了这一说法所包含的意义。随后这一消息从1984年实施第一轮土地承包说起,到1998年我省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具体挖掘了从全国到全省前两轮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背景。继尔说到2015年全省开展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德清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按新的确权标准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细致挖掘了从全省到德清的相关背景。最后一段作意义评价采访,采访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还特地交代了采访对象是“长期从事土地政策研究的专家”,使得采访对象与讲述话语的匹配度得到了支持和佐证。无论从主题提炼的深刻性,主题表达的准确性,主体场景呈现的生动性,主体内容对标题和导语中主题表达的支持,新闻背景的深度开掘诸多方面,这一广播消息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此次评奖发现,广播消息写作不规范、主体缺失是参评稿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标题和导语中所写到的核心事实和主题表达,缺乏消息主体中事实的展开和支持。如同样是颁证报道,《全省首本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证在我市颁发》这一消息就明显存在着主体场景描述缺失的问题。消息导语写道:“昨天,宁波大榭开发区信源码头有限公司拿到了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证书。这是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实施以来,我省首本为海域使用权颁发的不动产证书。”题材比较重大,但这一全省首本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证是在哪里拿的?新闻主体中却缺乏描述,即使是常态的窗口领证,也应该有领证现场的音响、描述和采访。又如《仙居永安溪荣获“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这一消息称:“这几年,我县十分注重水生态环境的保护。2012年,就在全国率先实施‘河长制’,……”背景交代明显不正确,据光明日报调研组2018年2月2日《浙江探索实行河长制调查》报道:“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据新华社2016年8月31日《河道有了“父母官”——“河长制”在全国渐次推开的背后》报道:2007年夏季,太湖大面积蓝藻爆发。2007年8月,无锡市在中国地级市中率先实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背景事实失实,对于参评作品来说是致命的错误。
  三、兼顾“两头”,脚板向下,持续跟踪新闻题材
  深刻的主题提炼和准确的主题表达,在于文风的严谨,更在于采访作风的深入。在2017年度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过程中,还出现了广播消息和电视消息同题材作品比较的一幕。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批示“特事特办”、地处德清的浙北药业有限公司加急生产15000瓶白血病患儿“救命药”——“巯嘌呤片”火速出厂发货,全国白血病患儿苦等5个月之后终于有了“救命药”。这一消息背景重大,题材鲜活,无疑是冲奖的好素材。但在评奖过程中,评委会却发现,同是这一新闻题材,广播消息《浙北医药承担社会责任,紧急生产1.5万瓶白血病儿童救命药发往全国》当天报道填报的播出时间是11月20日,电视消息《浙北药业15000瓶巯嘌呤片紧急发往各地》同样是当天报道填报的播出时间却是11月21日。同一题材的两篇消息,两种说法,发货时间到底是20日还是21日?经过评委会调查核准,原来浙北药业20日发货之时,发现有关批文还未到达,又紧急撤回了,因此,广播消息所说“今天,……从浙江省德清县火速出厂发货,……下午,……紧急发往广州总经销处”并不十分准确,而电视消息21日播出所说“今天,位于我县乾元镇的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里,15000瓶巯嘌呤片满载着总理的嘱托,整装待发。”相对表述更为精准。因此,经过比较,广播消息由于缺乏持续的跟踪,最终落选于新闻奖项,而同题材电视消息则获得了一等奖。虽然说,广播消息发稿时确已发货,播出并没有大的问题,因为任何新闻事实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送评肯定会遭受质疑,因为当事记者应该有所跟踪,事后及时发现事实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后续报道。同样,兼顾“两头”,脚板向下,持续跟踪新闻题材,更应该成为新闻创优的常态和良好作风。前文说到《全省首本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证在我市颁发》这一消息存在的主体场景描述缺失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新闻线索的提前掌握并持续跟踪,而错失了颁证第一现场的采访时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憾。可以作为对比案例的广播消息《我省全面实现建制村客车“村村通”》,虽然只是获得了三等奖,但是其持续跟踪题材的采访作风却十分值得学习。浙江之声记者在2017年4月报道我省全面展开客车“村村通”攻坚行动之后一直持续跟踪线索,终于等到12月8日全省最后三个建制村通车——杭州淳安百照、富石、胡家坪三个山村正式开通班车,从而挖掘了“全省近2万8千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提前三年完成‘村村通’目标”的重大主题。
  新闻文本的规范、准确、严谨表达,体现的是良好的文风,更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应该着力培养的专业素养。而兼顾“两头”,脚板向下,持续跟踪新闻事实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不啻是采访作风的优化,也是新闻创优的良策。在新闻评奖竞争激烈的情况之下,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更应从一线新闻工作者的文风和作风抓起,在常态的严格要求之下,不断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提升新闻创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