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主题报道呈现方式 打造融媒体发布平台
——以《走“一带一路” 看浙江名片》大型跨境新闻行动为例

刘齐家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之声联合省工商联策划推出《走“一带一路”  看浙江名片》大型跨境新闻行动,两路记者行程万里,共走访泰国、越南、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捷克、白俄罗斯等6个国家,以多角度、行进式的报道手法,生动讲述当代浙商情系丝路、参与共建的创业故事,深入阐释浙江人在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展现浙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体现主流媒体责任担当。从6月20日至7月7日,浙江之声在《浙广早新闻》《浙江新闻联播》以记者连线、广播消息、广播特写等形式播发稿件共20篇,在微信、微博、“央视新闻+”等平台专门开设的融媒体专栏——“一带一路上的浙江人”共刊发稿件20余篇,全网点阅量超过50万。
  一、传递浙商精神,讲述创业故事
  
报道中,记者把浙商的创业故事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通过聚焦浙商抢抓先机,迎难而上的圆梦故事,以人说事、以事见情、以情动人,为新时代浙商精神做最生动的注解。
  《从“五金大王”到“橡胶达人”》讲述了最具代表性的温州柳市“八大王”之首——“五金大王”胡金林在柬埔寨的创业故事。胡金林是为数不多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目前仍然活跃在一线的浙商。记者从“62岁的他仍没想过退休,今年还要前往美国考察,未来打算涉足食品进口行业”等细节着手,凸显出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浙商一贯的精神传承,那就是对于现状的不满足和极强的危机意识。报道从胡金林的个人奋斗史徐徐展开,采用大量的同期声,现场感强,老一辈浙商的拼搏形象呼之欲出;在捷克布拉格,当地5000多华人中60%是浙江青田人,有不少从事着餐饮行业,记者走进了一家名叫“明珠美食”的中餐馆,将话筒对准老板娘陈京丽,以体验式手法采写报道《让捷克人爱上中国盖浇饭》,生动还原了陈京丽在布拉格从跑腿小妹、摆地摊、开第一家中餐馆到如今拥有14家中餐馆的艰辛历程,将浙江草根商人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平凡中闪烁的乐观不服输的浙商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此外《闯荡泰国18年,这个杭州人对企业家有话要说》《这个女人不简单,180天平地起厂房》《吉尔吉斯德隆电视台-浙江人打造的中国有线电视台》等多篇报道也都以鲜活的新闻现场切入,讲述了中泰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徐根罗、中策橡胶(泰国)公司总经理陈华、吉尔吉斯德隆电视台台长张素兰等多位浙商在异国他乡开疆拓土的创业故事,成为浙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例证。
  二、多维视角观察,阐释记者思考
  
一带一路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大战略,如何将宏大主题落地为用,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带着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发现、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机遇、新实践、新前景,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也给有“走出去”意愿的浙商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信息。
  在越南,当地浙商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正在面临投资环境的改变、不断高涨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他国企业激烈的竞争等种种困境,如何突围,记者在报道《当海外劳动力不再廉价》中指出,随着人口红利消减和国家发展,当地已从承接低端制造业转移转变为对全产业链行业的需求,报道中记者还融入了越南中国商会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缪仁赖的合理建议:浙商企业“走出去”前,要对越南产业投资和经营成本通盘考虑。要求你有技术和其他的优势,来带动产业链。”;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记者在当地的中海中国商城发现,这里大半商品来自浙江义乌,可市场里却怎么也找不到浙江商人的身影,几经辗转,记者在比什凯克自由贸易区找到答案:近一年来,有多家浙商进驻这里,转型室内装修材料等制造行业,以水管和吊顶的标准化施工为例,中亚相比我国有15年的时间差,这其中就蕴藏着商机。记者用纪实性、故事化、悬念式的手法采写报道《被迫退出的浙江商人去哪儿啦》,抛出问题,引人入胜,寻找答案,引人思考。这些经验和建议成了更多想要“走出去”的浙江企业最好的参考,也是记者行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价值。
  传递记者的思考的同时,报道还融入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令稿件视角更加多元,分量更加厚重。比如在《比什凯克开出中文书店,<谁是马云>成为销售爆款》《吉尔吉斯斯坦德隆电视台-浙江人打造的中国有线电视台》两篇报道中,记者在比什凯克街头展开海采,真实展现当地掀起的汉语热,中文书店里的消费者和当地大学生面对话筒用中文侃侃而谈,“聊微信”“追《甄嬛传》”等生动细节的穿插运用,为报道提色增香,  也让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两国文化融合的温度,触摸到浙商在其中的力量。
  三、强化叠加效应,打造融媒体发布阵地
  
在本次“走一带一路,看浙江名片”大型跨境新闻行动中,融媒体端是浙江之声着力打造的内容发布阵地。在微信、微博、“央视新闻+”等平台,专门开设了融媒体专栏——“一带一路上的浙江人”,并与中国美院合作,对包括专栏头图在内的整体风格进行了专门设计。一路上,记者以每日推送的频次,通过H5、短视频、音频和图文等多种传播方式,讲好“一带一路”上浙江人的奋斗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天的融媒体专栏中推送中都会内嵌一条精心制作的短视频,总共20期,时长总长近60分钟。视频节奏明快,逻辑清晰,包装精美,勾勒出了“一带一路”上的浙江人无畏困苦、紧跟时代步伐的拼搏群像。除了完成广播稿件等“规定动作”,记者每天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和呈现方式对于当天的报道进行可视化的二次创作,记录下当地异域风光的同时,将采风过程中发现的浙江元素融入其中,如大街上出现的吉利汽车、可以使用支付宝的中国超市、路边的正泰电器广告牌等等,增添了视频的可看性和趣味性。
  浙江之声还把多个视频内容加以整合,制作成H5的形式,通过受众可参与、可互动的手段加以展示,使受众无论在手机端、PC端都可以随时、随地回顾此前推送的内容,打破了传统广播线性传播的固有模式。内容通过全网推送后,获得了10万+的点阅量,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视频作品被泰国罗勇工业园和相关企业转发,报道也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胡志明市总领事馆和捷克华商联合会的肯定。

(作者单位:浙江之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