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微剧的新闻化、网络化和戏剧化——《黄牛黄了》创作体会

胡 健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时下大家都回避不了“微”话题,什么微视频、微拍、微电影、微广播剧,微视听等等。前不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和省广播电视学会共同主办了“最多跑一次”新闻微剧大赛,作为参与者感触较深,这个比赛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醒媒体人,新闻还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去传播,那就是新闻微剧。新闻微剧应该是主流媒体特有的微剧,因为它除了拥有网络微剧的风格和特色,还把新闻价值诸要素作为微剧选材和命题的依据。我粗浅地觉得,要做好新闻微剧就必须考虑三个“化,那就是新闻化、网络化和戏剧化。
  一、关于新闻化
  
新闻的传统定义,我们都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大众关注信息的报道。新闻和微剧联姻,应该就是用当代人最喜闻乐见的网络微视频的形式,来传播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社会热点现象和人们普遍关注的主流信息。因此它的选题既是新闻性的,又是普遍关注度较高的一类题材。比如“最多跑一次”是浙江省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正在努力实践的效能目标,它深深影响着大众生活,将它作为微剧的创作范畴,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于是问题也来了,在具体创作一个微剧时,是不是就是把一则新闻事件或者一个新闻人物演绎出来?当然不是!
  新闻微剧离不开新闻,但并不是某个新闻事件的剧情翻版,也不是某个新闻人物的剧本再现,如果说这也叫新闻微剧我不反对,但就单个新闻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宣传来说,做客观真实、毫无添加的传统新闻节目或许效果更好,或许更加真挚感动人,真没必要再弄个脚本弄几个演员来演绎。如果非得找个原型才能创作微剧,那真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我觉得,新闻微剧的新闻化体现在,取材选题时重点考虑当代主流生活,重大新闻事件,社会发展新趋势,以及社会热点对普通人的影响,这样的背景下,哪怕没有现实事件和人物作依据,哪怕情节和故事基本虚构,只要将虚构的人物放在真实的新闻背景或者时代背景下,去展示他合乎生活逻辑的命运,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新闻微剧。我的小作《黄牛黄了》(以下简称《黄》剧)讲述了公安车管部门施行“最多跑一次”以后,对身边普通人产生的影响。当初在构思《黄》剧时,也有人建议,剧中人物最好是有原型的,事件必须是有来龙去脉的。但我的思考方式是,在车管所施行“最多跑一次”的措施时(这是一个新闻背景),哪些人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发生了改变?第一是办事的群众,他们办事顺利了,少花冤枉时间了,这类人,去写他们的作者肯定不少。还有一种人,他们没钱赚了,他们叫苦连天了,那就是平时靠帮人办理各种耗时业务的“黄牛”。相比较而言,写“黄牛”的作者肯定会少,于是我毫不犹豫开始“杜撰”一个“黄牛”的哀叹。我也惊喜发现,《黄》剧出来以后,没有人去质疑主角的原型,质疑事件的真实性。反倒觉得,这样的微剧比较有想法。
  另外,新闻微剧因有了编者自我发挥的余地,它比客观的新闻报道会多些思想内容上的想象空间。我们做新闻时,往往会对一个新闻报道做一个评述或者评论,因为这样才有主题的升华。而构思微剧时同样可以考虑主题的升华。因为剧中人物的语言对白和故事落点是作者来定的,所以作者完全可以在主题深化和升华上做些文章。在《黄》剧中,结尾的两句对白是这样的——警官对日落西山的“黄牛”说:“我们施行最多跑一次以后,内部工作量增加了好多,你这方面业务精通,想不想来我们这工作啊?”黄牛师傅意外又激动地说:“好啊,如果我能来,一定做一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应该说,这个结尾是无中生有的,但又是有导向性的。设计它的初衷,只是希望政府部门不要把“黄牛”当坏人,完全可以发挥他们所长,为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他们也有着从马路边“野黄牛”变成堂堂正正的“老黄牛”的愿望。从中看出,新闻微剧给人的想象空间,可以超越传统新闻报道,只不过这种超越是具象的,是用人物故事来演绎的。
  二,关于网络化
  网络传播的特质是微短、趣味和简洁。微短是因为自媒体传播的方式决定的,观赏微剧一般都是在打发闲暇、忙里偷闲的状态下进行的,人们不可能长时间放下正事去专注一个网络作品(微电影除外)。由此看来,一般微剧在五分钟以内,甚至越短越好。君不见,微信圈里,分把钟几十秒的段子式微剧如狂风暴雨似的躲都躲不开,好看不花多少时间,不好看也不浪费多少时间。我们这次“最多跑一次”新闻微剧是一个命题作文,给了主题和时间的限定,而且初始界定为五分钟以内的微广播剧。如果仅仅是完成任务,做个可以给广播传播的传统广播剧即可。但是,我觉得如今电台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何不做个视频版,既可以在电台微信平台、广电APP和相关部门APP上广泛传播,也可以将音频部分截出来用于广播。这或许就是融媒体概念,广电作品既要拉住传统媒体的受众,也要对自媒体分众进行吸粉。据我统计,《黄》剧在金华广电APP,浙江和金华公安网,电台公众号以及省级相关微信平台上的总点击量超过二十万,这还没包括音频部分的受众量。如果不是人为因素,我认为一部四分多钟的宣传政府形象的微视频,有这样的效果已经很惬意了。
  除了微短,趣味性也是网络化的风格,所谓趣,轻松自然,妙趣横生。所谓味,内涵错落,耐人寻味。除了一些无厘头的幻想类作品外,现实题材的作品这就是要有看点,要贴近生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笑点、泪点、冲突点、激动点、思考点等等,喜怒哀乐爱愤痛爽总有一款。一个微剧如果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吸引人看“点”,不但不会给观众留下印象,很可能会让人点指退出。为了营造短时间里的感官冲击力,《黄》剧有意选择了一段时代节奏感强的,描写黄牛赚钱的歌曲来作开篇,歌中唱到:老黄牛实在不得了,一天到晚数钞票,数钱就像青蛙叫,老黄牛就怕公安找……”歌曲中画面展开,一位“黄牛”在马路边吆喝着生意,一次又一次失败,让他表情黯然,并把牢骚发到身边开店的老板娘身上……因此我觉得,如果说《黄》剧成功,首先是开篇之趣设置得比较有意思,让人顿生好奇感,讲述“最多跑一次”的作品,为啥会冲出一只倒霉的“黄牛”?于是故事慢慢展开。
  当然,说到趣,剧中人物个性也是营造趣味的重要元素,编剧时有意将“黄牛”设计成一个将要“失业”,却死要面子不承认失落,明明被警方砸了饭碗,却在外人前把警官说成自己兄弟的小生意人。除了形象的个性化,语言的本土化也是一趣,尤其是加了几句土里土气的方言,也让观众感到可笑和有味道。
  简洁应该比较好懂,说白了就是剧情单线,人物不多,故事干净,主题鲜明,场景固定。当初构思《黄》剧时,我按照微短、趣味和简洁的原则,设计一个小小的悬念——黄牛怎么没生意了?一个故事发生空间——车管所附近马路上,一条情节脉络——“黄牛”、客户和交警之间发生的一次语言接触。二个主线人物——“黄牛”和客户方总,语言对白尽量短小精悍,人物上下节奏加快,短短的四分钟多钟,每个细节始终不离空间和故事主线。看完《黄》剧基本可以归纳出一句话:“最多跑一次”乐了百姓,黄了“黄牛”。这里感受特别深的是,微剧因受篇幅和收看(或收听)方式的制约,应该尽量减少转场次数和演员数量,能一个场景演绎就一个场景完成,人物的上下场时机和语言对白的设计也必须苛刻,可有可无的情节和对话绝对删除。我们可以用舞台小品的思维去构思微剧,微剧和小品其实很类似,说白了,它就应该像生活过程中某一个片段的截取,这种简洁,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高度的信息集中和人物集合,是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三,关于戏剧化
  我们都知道,戏剧是一种利用各种形式的文艺手段达到叙事目的的表演艺术。新闻微剧则是借用话剧或者影视剧的表现手段,通过一定的人物表演和故事化的结构处理来体现我们想达到的新闻意图。这就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剧本创作。
  由于新闻微剧的角色一般无需专业演员担任,摄影和制作周期短,都是小投入,所以微剧的亮点往往集中在剧本的质量上。我认为,一部成功的新闻微剧,百分之七十是剧本的成功,成功的诀窍就是,既要体现鲜明的主题,又要做到主题若隐若现,犹抱琵琶半遮面肯定要比全身裸露无遮挡要好看很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微剧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而在剧本中过多篇幅过于直接地喊口号,说套话,演大戏的话,就像我们做新闻的“假大空”和“八股腔“一样,必然让人看不下去。再说《黄》剧,它是歌颂公安车管所“最多跑一次”取得成效的短剧,在创作《黄》剧时,有人建议我把故事演绎空间放到车管所办事大厅,因为那里有办事的公务人员,有来办事的普通群众,服务窗口最能直接体现车管所的效能如何。咋一看,还真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来,那肯定是一片祥和之声,办事人员和蔼可亲,急群众之所急,于是得到了群众的一片好评,最后直接伸着大拇指说:哇靠!最多跑一次后真的不一样唉。说实话,我真的不愿意做这样的片子,那不是微剧而是宣传片。
  我经过了解和思考后发现,“最多跑一次”实施后,最有意思的是以前在车管所门口游荡拉客的“黄牛”生意萧条了,而且“黄牛”也越来越少了,再细细一想,以前车管所无数次整治“黄牛”却无数次死灰复燃,为啥?不就是因为办事部门效能低下,老百姓办事难,不得不花钱请“黄牛”代劳吗?而车管所“最多跑一次”的社会成效不仅在于办事效率提高了,最重要的是社会上负面市场萎缩了,阴暗角落消失了,社会更加透明和谐了。于是我决定,剧情这样设计,将剧中第一主角定位为一位生意日渐清淡,昔日风光不再的“黄牛”。故事展开,剧中“黄牛”在马路边兜生意时遇到两个人,一位是曾经多次整顿自己的张警官,一位是即将去换驾驶证的企业老板方女士,财大气粗的方女士本想花钱请黄牛代办换证,结果却从张警官这里了解到自己可以在家门口办,而且手续非常方便,于是方女士感叹张警官砸了“黄牛”的饭碗,冷嘲热讽了“黄牛”一番便匆匆而去。“黄牛”兜不到生意,一边郁闷不已,一边还要面对警官假装自己在悠闲散步,人物个性的互相映衬,加上张警官对车管所便民服务的简单介绍,把“最多跑一次”施行后“群众叫好,黄牛烦恼”的结果生动而自然地体现出来了。剧本创作,人物个性的设计除了形象,还有语言,语言对白的个性化设计,方言的适时利用,也会让微剧的增色不少。
  我认为,微剧剧本创作中,剧情设计戏剧化,人物设计个性化外,故事的悬念设计也很重要,虽然微剧时间短,不太适合设计过于繁琐的情节翻转,但是,在语言细节上设计一些包袱可以加强微剧的可看性,例如《黄》剧中“黄牛”遇到张警官,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了,你们又在整顿黄牛市场,难怪最近生意不太好做。”这就是活脱脱的语言悬念设计,它有意将观众往“整治”上面引,直到后面才知道,“黄牛”生意不好,不是因为整顿,而是因为最多跑一次。
  总之,微时代,不会制约广电,而是让广电有了更多实现的平台。对我来说,这次大赛收获的不仅是奖项,更多的是做新闻微剧的感悟,是爆发出来的想把微剧进行下去的欲望。

(作者单位:金华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