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常态下基层媒体舆论监督的认知与实践

康 伟

  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改革进入深水区、科学发展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利益诉求形式多样,人的思想复杂多变。面对新常态,如何加强舆论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原动力、集聚正能量,是摆在各级媒体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然而,舆论监督对于国家和省级媒体来说相对容易,但对于处在最基层的县级媒体来说,长期以来,总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监督难”、“难监督”现象始终伴随。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实现有效突围,让舆论监督在基层同样发挥应有的功能呢?
  一、认知的差异与实践的困惑
  1、心理态度的支配,导致认知上的差异。
  心理态度对人的言行具有导向和支配作用,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长期以来,一些部门、一些干部受“家丑不外扬”,“子行丑,父无光”等心态影响,对舆论监督有效推动工作开展的认识不足,导致不赞同、不支持、不配合,认为是找茬挑刺,甚至反感、敌视。而一些地方广电媒体,则习惯于多种花少栽刺怕找麻烦,不愿监督;习惯于长久以来只“唱赞歌”,担心监督报道难以把握,不会监督;考虑到地域范围小人情关系多,害怕“得罪人”后影响自身创收等生存发展因素,不敢监督。
  受这种浮躁环境和心态的影响,让基层社会少了舆论监督的力量,导致基层媒体该“发声”的时候却“失声”,有失媒体的客观公正,其公信力受到严重伤害。
  2、主观认知的差异,导致实践上的困惑。
  一些地方媒体长期以来的不想监督、不敢监督,导致了能力丧失,对负面报道“敬而远之”, 也造成记者的担当精神、对问题的发现和调查能力不强,有时见到问题甚至无从下手,不会监督。有的媒体虽然也有曝光报道,但表面文章多,深度调查少;有的尽管曝光现象多、但针对人为因素的挖掘较少;有的反映问题多、对原因分析不够。
  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它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挥媒体的优势和舆论的力量,服务大局,推动发展。“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央视时对《焦点访谈》栏目的评价,这也为提升我们对新闻舆论监督认知和践行水平明确了方向和要求。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而新闻媒体是公众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广听民声、广集民意、广解民情,不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也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媒体犹如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把民生问题最真实、最细致地反映给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社会告知功能和舆论监督职能,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民主化桥梁,进而给民意表达一个畅达的渠道。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对社会问题及民生问题的曝光与揭露,并不是一种社会对抗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协调状态,不是为了由外而内地批评,而是为了由内而外地建设。我们进行舆论监督要以建设性的态度进行,以观察员、提醒者的角色,去积极地、善意地、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帮忙”而不“添乱”。但是,基层媒体要顺利实施舆论监督,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二、舆论监督突围的有效途径。
  1、坚持问题导向,担起媒体责任。
  舆论监督的焦点是直面矛盾和问题。因此,报道的重点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正视现实矛盾,开展建设行的舆论监督。近年来, 党员及干部队伍中,庸懒散、吃卡要,以及办事拖沓推诿、令不行禁不止等“四风”问题时有存在,严重地败坏着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同时,环境污染问题、社会秩序问题、民主法制问题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民生问题等等,如果不加强监督,问题难以改观,各项工作难以落实,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被侵犯,党群干群关系就会被激化,这无疑会给社会稳定埋下“定时炸弹”。而当群众特别是最基层群众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选择媒体诉求或亦已成为习惯和自然。倘若本级媒体不去理会或介入,往往会越级去寻找上级媒体表达诉求。所以说,作为地方本级媒体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自觉承担起“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
  诸暨市广播电视台作为一家县级主流媒体,2013年年初,就突破传统思维,大胆改革创新,分别在电视和广播新闻中开办了《民生聚焦》和《今日聚焦》两个建设行舆论监督栏目。重点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城市交通治堵”、“农村环境卫生”以及“纠四风、提效能”等市委市府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问题,大胆践行新闻舆论监督。近三年来,已播出监督报道300多条,平均每条时长4分多钟。记者通过明察暗访深入调查摆事实,再请特约评论员对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找症结,随后跟踪反馈促整改,有深度、有热度、有力度,多篇报道引起了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市主要领导在100多篇报道上做出批示。强大的舆论力量,倒逼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有力推动了问题的有效解决。
  2、建立联动机制,提供监督保障。
  地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热情参与,既要独立调查,又要上下联动;既要有“向导”,又要有“靠山”。为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诸暨市广播电视台专门开通了热线电话和新媒体举报途径,制作宣传短片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公开举报方式,并联手纪委、信访局,从群众的信访件中选取题材。为确保监督报道的采访顺利进行,该台通过积极争取,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市里专门出台了支持舆论监督的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配合记者的采访,任何人不得干扰和阻挠,并规定对重要问题各单位一把手要接受采访,不得推诿、回避。为确保报道能顺利播出,该台在内部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干预记者的独立调查,不得说情打招呼,不得通过“和谐”等方式影响节目播出,同时,把这一内部规定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这样一套联动机制,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形成了完整的保障体系,严明了规矩,无人再玩“潜规则”,让监督成为一种常态。为确保问题真正解决,诸暨市制定了新闻舆论督办通报制度,对问题整改要进行纵深式跟踪报道,防止“雷声大、雨点小”,避免“表表态、走过场”,确保每期报道都有整改反馈,对整改不力的,媒体把情况上报,市里按照规定该通报的通报、该问责的问责,年终绩效考核时该扣分的扣分,让舆论监督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警报器”,落实工作的“助推器”。
  三、提升舆论监督的引导力。
  1、找准着力点,把握时、度、效。
  在推动工作开展的同时,“新常态”还需要我们提升舆论监督的引导力,这就要找准着力点,把握好时、度、效。着力点就是紧扣时代主题,围绕群众关心、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开展舆论监督。要突出中心刚性,加强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刚性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例如“五水共治”、“违法建筑”等;要突出热点焦点,对群众关注的就业、医疗、教育、物价、交通、市场秩序等问题进行舆论监督。要把握时机,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切入过早,解决问题的火候不到,非但不能促成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添乱”;切入过晚,百姓关注的热情已经减退,监督的效果也会大大减弱。比如,对刚性任务落实中暴露的问题,必须切合总体部署,吃透领导意图,待“个性”问题上升到“共性”问题后,抓住典型,集中火力,解剖麻雀。要把握好“度”,正确处理好报与不报、先报与后报、多报与少报、急报与缓报、公开报道与内参报道的关系,防止过度炒作负面新闻、过多推出批评报道,做到既有“问题意识”又有“建设心态”,真正起到舆论监督“瞭望哨”的作用。比如,对违法乱纪、行政乱收费、河道污染等原则问题的报道,要做到不捂、不藏、不掖,深入调查、细致核实、不留情面。要注重效果,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和建设性监督,处理好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对解决好的,及时进行表扬;对解决不到位的,促动其全面落实;对能解决而不解决的,采取跟踪报道迫使其解决,力求做到揭露一个、解决一批。
  2、讲究监督艺术,确保取得实效。
  舆论监督既要围绕中心工作,又要关注民生民情,既要接上“天线”,又要接通“地气”。但舆论监督较难把握,必须慎之又慎,稍有偏颇便会适得其反。一定要消除功利心理,从有利于推动工作的角度设置选题,让党委政府满意;从民生的角度捕捉议题,让群众高兴;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角度找准报道的时机、节奏、力度和方法,做到促动而不震动。对需要引起领导重视,但又不适宜进行公开报道的,可用内参或专报的形式;对公众热议、大是大非的问题,可发挥新闻评论的独特作用,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同时,要讲究语言艺术、镜头艺术和情感艺术,使监督对象心悦诚服。监督报道需要记者有高度的整治敏锐性和扎实的调查功底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有能力把握冷热适度,把正确导向贯穿到舆论监督全过程,让舆论监督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中要害。要在纪律上过硬,不为轰动效应而随意炒作,不为一己私利而违背事实,不为吸引眼球而揭人隐私。开展舆论监督不是作秀,必须“开花结果”有实效。基层媒体必须打破业务依存、资源依赖、关系依靠,敢于动真碰硬、一曝到底;必须获得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与联动,建立科学的督查、通报、考核机制,做到篇篇有反馈、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防止新闻媒体“自娱自乐”,这样,才能克服常态化监督下,相关部门对曝光报道“见怪不怪、听之任之”的疲劳感,切实提升舆论监督影响力、震撼力和持久力。
  总之,如果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新闻监督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它将催化出“十目所视”的警示,“十手所指”的敬畏,催化出“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问题在阳光下解决”的明媚。但是,新常态下基层媒体要让舆论监督真正形成常态,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各方面必须以开放包容、平静淡然、公正清醒的心态去认识和看待,形成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苦口良药”这一共识,才能保证其客观公正和健康持久。

(作者单位:诸暨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