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视新闻摄像的艺术性

周 虞

  一、电视新闻摄像应该具有艺术性
  电视新闻发展经历了从黑白电视时期到现在彩色电视时期;模拟显像管时期到现在的数字化技术时期;从一开始的采制设备笨重到现在的轻便设备;采制模式的单一到现在的多元化;播出效果的粗糙到现在的精致已经有58个年头了。这期间无论是采制模式还是播出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便是它一直遵循着新闻的最基本要素。而其中最主要的特性是真实性、时效性。
  电视摄像所呈现出的画面,是电视新闻中最重要的一块内容。而电视摄像又与作为艺术门类的电影、摄影、绘画息息相关。电视新闻的每一个镜头拆分开来都是一个画面单元,都可以作为一副单独的摄影作品。电视摄像拍摄出的画面呈现给观众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如今观众的审美水准提高,电视台的制作要求也相应提高。作为一个好的电视新闻栏目的一位好的摄像师,在他的视角下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应该具有艺术美感。若一条电视新闻的画面只是遵循固有套路,只求不出错,一成不变没有新意,那便不能算是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
  本文将在《浙江新闻联播》的基础上,再加之其他电视台的一些新闻报道,探讨在遵循新闻的最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画面和电视摄像的艺术性。
  二、采制设备多元化
  早期用于新闻采制的设备主要有超正析象管摄像机。其设备体积大,笨重。后来使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新闻。这种摄影机拍摄时间短,拍摄的素材还必须经过冲洗、剪接后才能使用,很难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之后转播车的开发研制和转播中心的成立加之再之后使用的ENG摄像机大大的提高了拍摄制作的效率。到现在的数字时代,数字摄像机则成为各大电视台的标准配置。数字技术使新闻的采摄设备更加轻便化、小型化,数字信号在反复复制、转录、传输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损失,大大提高了节目制作和传输的质量和效率。在此期间,DNG、SNG等信息采集设备、数码特技技术、非线性编辑设备等开始大量使用。
  在这期间,电视新闻的画面从黑白到彩色,粗糙到精细,整个业界画面质量由于科技的创新得到了日新月异的提升。但一直到现在,一条常规的电视新闻因为时效性这一特性的制约仍旧是通过一台数字化摄像机、三脚架加一个话筒;在所需要的时候辅以直播转播车、航拍飞机、摇臂、机头灯所组成。对于画面是否严格按照艺术摄影角度完成,是否稳固,镜头的焦距视角,甚至是摄影的基本准则,有无越轴,后期制作基本准则,在电视新闻的采制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08年浙江卫视进行全新改版,树立“中国蓝”品牌。要求新闻节目抓行动、出效应。自此,对《浙江新闻联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2010年起,《浙江新闻联播》调入双机位直播车开始了微直播探索,继而通过直升机航拍让新闻画面显得巍峨壮丽,到现在为止,《浙江新闻联播》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在遵循新闻特性的基础上艺术地呈现电视画面。三脚架固定拍摄、多机位拍摄、广角镜头的使用、机头灯和摇臂的运用等方式开始受到重视。在大型系列报道中,对于画面的严格要求使得整个电视新闻的画面呈现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2014年《浙江新闻联播》梦想小镇系列报道中,首次动用了通过无人机航拍代替摄像机进行出镜拍摄。出镜镜头由出镜记者的小景别作为启幅,一个长镜头通过无人机航拍一直拉伸到整个梦想小镇的鸟瞰图作为落幅,一气呵成,没有断点,无需剪辑,尽显大气恢宏。而2015年11月所播出的报道“家训的魅力(下):东阳——从上墙到入心 好家风造就和谐乡村”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采用了民用拍摄设备:OSMO云台。它通过手机采制收录画面,虽然通过手机拍摄的画面不如专业数字摄像机的画面,但出镜镜头通过OSMO云台的稳定拍摄,镜头内的记者从室外走到室内,行进感十足,引人入胜。稳定性丝毫不逊于斯坦尼康、摇臂、轨道等专业设备。
  如若单纯从艺术角度分析,梦想小镇的系列报道可以通过直升飞机和摇臂将画面提升到极致。而东阳的家风报道也可以通过斯坦尼康和轨道来获得画面的稳定性。相比于直升机的调度,轨道、摇臂、斯坦尼康的运动以及组装,无人机的航拍和民用云台设备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制作成本,既提高了新闻播出的时效性,艺术性也大大提高,画面更具美感。而且一个长镜头到底,惊喜连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这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在新闻的时效性和画面的艺术性上取得了平衡。既保证了新闻按时播出,又让新闻画面具有了艺术性,鲜活生动,更加具有可看性。
  201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系列报道“数说新闻共同体”中主持人欧阳夏丹的出镜更是使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绿景幕布和摄像机镜头转换的技巧,再用后期剪辑的方式让主持人穿越到不同的国家,带领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其呈现的内容。
  三、播出画面艺术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拍摄基于类型而决定拍摄手法,会议式的新闻拍摄和民生类的新闻拍摄对画面的要求都不高。一个讲究稳定无错,一个讲究获取的信息快捷真实。只要完成以上两点,画面的质量以及是否遵循摄影基本准则都可以忽略。这导致许多不同于会议新闻和民生新闻的主题报道和系列报道,为了省时省力,摄像记者也会忽略是否能在遵循新闻的基本特性上讲究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性。
  画面作为更加直接的感官接受信息,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受众对电视新闻的评价。因此在保证新闻的特性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摄像手法来增强画面的美感应该是每一位电视摄像师的义务与职业操守。
  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应该讲究艺术性,赋予画面美感,每一段文字应该配与相映衬的镜头,而镜头语言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则应该是多元化的。2015年10月《浙江新闻联播》推出的系列报道《五问农家乐》当中文稿记者和摄像记者深入基层,走访各地,调查浙江大力发展农家乐的得与失。摄像记者的拍摄镜头和文字极其契合。每一个段落中需要的画面都通过摄像记者精心拍摄。大中小景的镜头组切换,辅以意向性的镜头特写。拍摄遵循了摄影的基本准则,后期的剪辑也遵循了制作准则。镜头的承接到位,而镜头所引领的文字也让受众轻松地明白本片所要表达的含义。期间摄像记者通过大量的长镜头展现出农村面貌,其展示方式遵循着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表现出镜头语言的艺术性。什么时候通过慢摇来铺开全篇,什么时候通过推进来突出重点,采用哪些就地取材的设备移动摄像机而获得轨道和摇臂的效果,摄像记者都进行了考量,这样用心的镜头展示就算是没有辅以文字也让人直白易懂。再通过有所节选的特写镜头组来表达文稿中想要表现的意境,节奏明快,表现丰富,使受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浙江农家乐的兴旺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拍摄的角度全面,多角度的全景展示使受众不会觉得报道以偏概全,而镜头的精美也使得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大大提高。同时,摄像记者还通过记者出镜镜头与无人机航拍镜头的拼接,广角镜头和标准镜头的转换,让整组镜头显得明快流畅。通篇报道不但文字出彩,镜头语言也极富美感,播出以后获得观众的赞赏。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可以和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性有效结合的。很多情况下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而电视新闻的呈现完全可以在其真实性、时效性与艺术性之间获得一定的平衡。只要把握得当考量细致,就算是一篇电视新闻报道也可以是一本精致的艺术摄影作品。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