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代条件下县级台创新转型路径探析

谢金华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在这个新的时代条件下,县级台理所当然要与时代共进步,要在有效推进媒体融合中,找准受众新位置,构建新体制机制,挖掘特色新内容,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培养造就过硬新闻队伍,坚持媒体姓党不动摇。县级台唯有推进融合发展,坚持创新转型,才能担得起这样的使命,负得起这样的职责,对得起这样的信任。
  一、媒体姓党是核心
  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在旗帜和道路的问题上,县级台要如磐石一般坚定,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首先要做到政治上更强。县级台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立场时刻都不能动摇、政治意识时刻都不能淡化。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为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竭尽全力。县级台的所有节目、栏目都要与党的要求相一致,与人民的长远利益相一致,努力让大多数受众与党和人民同甘共苦、同心同德。
  其次要做到传播上更强。县级台要牢牢把握政治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坚持“三贴近”和“走转改”,以受众的口味为第一信号、第一需求,做大做强做优本土新闻,为改革助威、为发展助力、为稳定助阵,要充分利用声音与画面的特色优势,发力移动互联网络平台,占领移动互联舆论阵地,让主流声音在媒体融合的新平台上获得最广泛的传播。
  再次要做到影响力上更强。要靠“内外感动”,提升影响力。县级台离基层最近、与百姓最亲,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让受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必须用手中的话筒和镜头,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暖人心、弘扬主旋律的新闻作品。要靠“上下联动”,提升影响力 。要围绕中心工作做好外宣,形成中央、省、地市与本地媒体整体联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互动,广电媒体和报刊类媒体相互配合,形成新闻宣传的强大合力。要靠“板块推出”,提升影响力。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主题,要拿出重点时段重拳推出,最大限度凝聚和释放正能量。要靠“统筹策划”,提升影响力 。县级台要抓住党委政府与百姓关切的交汇点,抓住重大政策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统筹策划、精心设计,推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有新意、有品位的节目、栏目,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找准受众新位置
  受众是什么?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它可以分为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以往,大多数县级广播电视台考虑受众需求时,更多的是着眼稳定、现实、核心的受众群体,更多的是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栏目设置、编排、内容播出等环节考虑受众的需求,认为只要不断调整节目、栏目设置,创新编排方式和报道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就有受众、就有市场。其实不然,媒体的格局在变,受众也在变。县级广播电视每天播出的新闻信息,究竟有多少人在听在看,哪些人在听在看?有多少受众、有多少市场?很难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数据。因此,找准受众新位置便成为融媒体时代县级台融合发展、创新转型的基础。
  这几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兴未艾,县级台与新媒体的融合转型也已全面启动。但在影响力、体量上仍然无法真正与商业性新闻客户端进行抗衡,无法真正以大数据、云计算、个性化推荐等互联网技术为驱动,无法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将内容传播与社交、服务相融合,无法摆脱以广告为唯一收入来源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县级广播电视受众,已经逐渐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转移到了电脑、智能手机上。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找准受众新位置就成为破解广播电视创新转型的有效选择。对广播电视的老受众,县级台要借力新媒体,构建新格局,创新新方式,不断推出受众迫切需要、乐于接受的,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和思想性的新闻信息,保持话语权。对热衷于新媒体的新受众,县级台要以“广播电视+用户”的新思维,以新闻为龙头,以视音频为重点,以用户为中心,加速实现从覆盖优势向受众优势转变,从媒体优势向平台优势转变,通过“两微一端”,采用面对面、面对点、点对点的方式,个性化定制,精确化推送新闻资讯及信息产品,以互动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争取话语权。要变听(观)众意识为用户意识,把听(观)众概念拓展为受众概念,并且通过售后服务锁定用户。做到受众在哪里,新闻报道的触角和网络覆盖的传输就延伸到哪里。
  建德广播电视台在有效推动媒体融合中,一边坚持主流定位,一边吸取新媒体长处,先后打造了广播电视+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智能终端、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个传播平台,不仅找准了受众新的位置,重新聚集了新的受众,赢得了更多用户,而且还通过不同传播渠道为受众提供分众化、差异化、本土化的新闻资讯和信息产品,真正让受众听得进,看了信、记得住。大大增强了县级台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体制机制先融合
  要使县级台有更多的受众群体,更宽的舆论阵地,更强的引导能力,体制机制必须先进行融合。一直来,县级广播电视体制存在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状态。但不管体制机制怎么改、怎么变?县级台同样需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体新时代,县级台要始终把48字的职责和使命刻在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深化对管理架构、采编流程等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要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型。要想体制机制先融合,管理要先行。当前,机制与管理是县级广电机构运营不畅的首要原因。县级台要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要在有效推动媒体融合、抢占阵地中,积极探索走强强联合、报台联合、省县联合发展之路,实现互惠互利、多方共赢、共同发展。要从全媒体、融媒体和智媒体转变中,建立健全频道频率管理新模式,要通过重塑管理架构、减少管理层级、清晰频道频率定位,实现运行成本降低、创收能力增强、工作效率提高的目标。
  条件成熟的县级台,应以全媒体编辑部落地中央模式,建立采编中央厨房一线采编、线索共享机制、发稿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对在微博、微信上的新闻发布,应视同发稿,可以根据转发量进行考核。对新闻话题的策划与开发均可以进入议程设置与考核系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采编播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媒体报道质量的全面升级。
  其次要推动采编流程的创新转型。县级广电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挤压下,推出了网络广播电视,建立了自己网站和“两微一端”,但与创新转型的要求,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还相差甚远。时下收听、收视率的下滑正好说明,必须建立新的媒体发布平台,实行一次采集、多种生存、多元传播机制,以延长受众在各个终端上的收听、收看的时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传统的采编流程再造。
  全媒体的发稿平台基本框架是:记者采访(录音)拍摄的广播电视新闻,将首先进入全媒体新闻中心,经过筛选、编辑、播(配)音、剪辑、制作和审听审看后,在第一时间上载进入广播电视发布平台,同步音频与视频信号进入新闻网站或手机客户端或户外显示终端,以及官方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随着采访的深入和信息的再加工、内容的再聚集,还可以成为网络、纸媒、杂志的内容。最后是所有新闻信息进入数据库,并且通过深度开发,实现长尾效益。逐步建立起包括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报刊杂志、手机、楼宇版广播电视等在内新的体制机制,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存、多元传播的新闻生产方式,才能在新媒体上拥有话语权,才能有所作为。
  四、特色内容是根本
  对县级广播电视媒体来说,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才是根本。内容是根本,体现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在正面宣传为主。内容是根本,也体现在做好本土化东西、做有特色的本土化新闻信息产品。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应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当前,不少县级台成了“工具”,而非“工厂”。新闻节目、栏目的内容与形式单一、枯燥,编排与播音方式陈旧、缺乏创新。一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栏目,从头到尾都是会议、领导活动等一般性消息,很少有通讯、现场、系列、评论、民生等受众喜爱的内容与体裁。站在“媒体+用户”这个高点,县级台要在推进融合发展中,紧紧扭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用受众便于、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优质特色内容,否则,迟早会丢失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第一、要转变新闻生产方式,为受众提供优质特色内容。新闻由作品转向产品后,意味着需要从作品创作思维向产品制作思维转变。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产品,需要注重形态,注重品质,注重特色、注重包装,注重营销,还需要注重必要的售后服务。要以全媒体的视角,精心策划、设置议题,不断推动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应急报道、舆论监督、新闻评论、惠民服务、人文精品、综艺品牌、社会活动等节目、栏目内容的转型创新。
  第二、要体现产品的多元性,为受众提供优质特色内容。当下的新闻内容是一种多元性、组合式内容,同样的新闻内容因为组合方式的变化,其价值容量及价值呈现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应充分挖掘“声音”、“画面”的价值,生产出各具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产品,新媒体要把县级广播电视媒体最好的节目、最好的应用连接到用户和受众那里去。
  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就出现了一种全景拍摄即时传播的新趋势,记者只要手拿自拍器,就可独自完成全部拍摄采访与直播。这种报道方式,是对采访记者、新闻内容、宣传手段等的全面整合。不仅为老百姓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也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两会信息的需求,或点击鼠标,或滑动手机屏幕,就可第一时间掌握两会信息,真正做到有新闻有受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声音。
  第三、要关注受众的口味,为受众提供优质特色内容。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要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向,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来讲,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从受众到客户的转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要关注受众的口味,要主动从信息采集者变为汇聚、整合和信息解读者,从意见的表达者变为意见、关系、甚至情况的平衡者,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传播价值的扩大化。比如:一条新闻,可以同时制作成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网站快讯、图文视音频等多种形态,形成广电媒体首发,新媒体跟进,全媒体互动的新闻传播新格局,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25届中国新闻奖作品《保卫乡愁》就运用新媒体手段的传播,设立微信专题和微博话题,使报道的影响范围和传播价值均得以扩大。仅在新浪微博,这组系列报道就吸引了超过700万人次的关注。
  四、人才队伍是基础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人才是创新转型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县级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和提升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
  这几年,浙江卫视、浙江交通之声和杭州91.8经济交通广播为何能在全国众多省地级广电台中脱颖而出?说到底还是聚集了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了一批名编导、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名制作,进而创办了一批全国有影响的节目、栏目。
  县级台在致力于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时,急需全面掌握广电发展新科技的高层次、高技能经营管理、新闻采编、播音主持、技术运维等四支基本人才队伍。
  可以说,谁拥有这四支人才队伍,谁就能把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当前,县级广电媒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培养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
  首先要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人才,提高基层广电队伍的素质能力。上级广电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对县级广电人才队伍培养的规划和指导,重点抓好县级广播电视台负责人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县级台自身可与有关高校进行战略合作,建立校台“人才共培”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进修,也可与省市广电播出机构建立合作联系,通过安排县级台专业技术人员上挂学习,选派资深专家下基层授课等形式,开拓从业人员视野,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其次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引进与合作模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对记者编辑、播音主持、制作传输等专业岗位,要通过科学设置招聘条件、专业考试、技能测评、专业面试等方法,确保科学选人、人岗匹配。对急需而又一时难以引进的专业人才,县级台要勇于打破地域、身份界限,采取与大台合作的模式引进人才,并且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再次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完善人才的外引内选、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等举措。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本土型、全媒型的人才团队。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优秀人才向广电基层一线流动,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广电事业。如建德广播电视台为鼓励员工争先创优,多出精品,每年都对获得省市新闻奖、政府奖及业务论文发表给予重奖。
  四是要鼓励采编播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努力构建开放、多样的采编播人员终身学习体系,通过智能移动媒介,实时发布、推送面向采编播人员的各类学习课件及资源,鼓励采编播人员在互联网、移动终端学习。比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人社部门推出的“广播影视远程培训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干线”等,就要求所有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完成多少小时以上课件学习,否则,记者证不能通过年检,从业人员不能参加职称评审。这样,大大促进了采编播人员从有文凭向有能力转变,从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从学习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从学有专长到一专多长转变。
  随着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在县级广电媒体生存发展环境渐趋严峻的情况下,更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作者单位:建德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