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业融合发展之路初探

课题组

  2013年12月,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正式成立。行政主管部门的整合,为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行业通过融合发展找寻产业增长点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去年以来,我局针对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行业如何加快融合发展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用近半年时间开展了本次课题研究。其意图,是摸清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的现状,找出其中可供复制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应对之策,进而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的融合发展。
  一、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的现状
  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其一,浙江是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大省,行业规模、业务收入、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作为产业发展特别活跃的省份,融合发展具有内生的需要;其二,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多年来优质内容的积淀和公信力的建立,为融合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以报业发端,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发展挑战,寻求全媒体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并扩大自身的话语权,成为主流媒体日益关心的课题,已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一条成功概率更高、试错成本更低的路径。近年来,我省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视台、影视公司之间围绕着内容、资本、渠道等要素,已经在局部做融合发展的尝试,有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于内容的融合。出版业和影视业有着先天的融合优势,以内容为核心,文字和声画艺术存在许多转换的可能和创新的空间。两者的深度融合,给内容资源带来新的价值,可最大限度地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既有先图书后影视作品的如《甄缳传》、《芈月传》、《门第》等,也有先影视作品后图书的如《虎妈猫爸》等,优质原创内容加上全方位联动的发布方式,使得原创IP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近年来,上市公司影视剧制作量激增,优质原创内容的缺乏构成新的发展瓶颈,与此同时,数字出版方兴未艾,网络文学等出版新业态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收罗平台。2015年7月,浙江华策影视与杭州咪咕数字传媒(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签订了战略协议书,数字出版的精品原创内容开始进入影视行业的题材库,有望为内容的深度融合发展、多点发布创造新的可能性。这些融合发展的尝试,为内容的充分利用和广泛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案例一:浙江少儿出版社多年来加强与我省动漫制作机构的合作,如将中南卡通影视公司的《乐比悠悠》、华强数字动漫的《熊出没》等影视动画作品通过平面化再造,在期刊连载或作为图书出版,这一内容相互融合的传播模式,坚持了十多年,对于出版社和制作公司而言,都是很好的要素互补、资源共享的手段。
   案例二: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传播大众文学方面与影视业亲密互动。该出版社开发了14部与影视全方位互动的图书,其中《甄缳传》《虎妈猫爸》《芈月传》实现了图书影视一体化营销,把纸质图书和强势媒介有效结合,捆绑营销,借助影视剧、网络等影响力,进行全方位立体营销策划,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销售业绩(码洋4000万元)。该社《门第》则是先以图书为先导,并为影视提供故事文本,通过与影视播出的联动效应,创造了很高的收视阅读率。与影视的全方位互动,使该社近年来的销售规模节节攀升,利润也大幅增长。
   二是基于资本的融合。浙江影视业发达,初步形成了“北有北京、南有浙江”的格局。2014年我省民营影视机构收入达到181亿元,达到全省同业收入的45%,同比激增59.19%。因此,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的资本融合,首先就以发展迅猛的影视业作为突破口。而省属五大集团,几乎都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其中,浙报传媒集团出资增股唐人影视布局影业、旗下的东方星空投资拍摄多部影视作品。浙江广电集团下属影视集团投资拍摄电影电视剧,《捉妖记》更是创下国内电影票房纪录。出版集团除积极投资影视剧拍摄外,还投资入股东海电影集团时代院线。甚至连华数传媒集团也开始进军影视内容产业,计划投资拍摄多部影视剧。可以说,具有内容产业属性的传统媒体在影视这个领域找到了兴奋点,而小试牛刀之后也确实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案例三:出版联合集团近年来积极投资重点图书《向延安》《回家》《万物生长》等电影电视剧拍摄,并投资6100万元入股东海电影集团时代院线,占9%的股权。
  案例四:涉足影视业,是报纸谋求跨界转型的重要手段,其中最为突出就是投资国内知名影视制作企业的方式。2014年5月,浙报传媒集团出资1亿元增股唐人影视布局影业,一度成为业界探讨报业转型的热点话题。可以说,利用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发展理念,正在推动浙报从传统媒体向现代传媒集团的华丽变身。
  案例五:从2009年开始,浙报传媒旗下的东方星空先后投资了《寻龙夺宝》《风语》《彼岸1945》等多部影视作品,一方面作为财务型投资获取回报;另一方面也为深度介入影视行业积极探索赢利模式、积累成功经验。从这种融合发展方式可以看到,在报业传统收入持续下滑、用户阅读习惯转变的背景下,寻求产业性质相近、增速较快的影视行业(年增长率30%以上)作为跨领域发展的尝试,是十分自然且可行的思路,毕竟报业在内容版权储备、资金实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是基于渠道的融合。无论是新闻出版还是广播影视,都有其渠道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多渠道发布,可以提升内容的价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高额转让网络版权,实现了网络平台的内容发布;而同节目的大电影改编,也借助银幕这个平台获得高额的票房回报。浙江电台《阿亮的烦恼生活》通过影视动画方式,力图将声音转化成画面,以电视为渠道宣传自身栏目,扩大影响力和受众,也是近年来电台谋求渠道拓展的有益尝试。此外,报纸拥有巨量的信息内容,在传统报业日渐式微的当下,急需寻找更有传播力的媒体进行发布。杭州都市快报制作有一档求证、调查类新闻电视栏目,其发布平台既有钱江频道、公共频道、华数零频道,又有优酷等网络视听媒体,目前已拥有相对固定的收视群和较为稳定的收入。而对急欲打造全媒体格局的浙报集团来说,成立网络电视台通过电视手段播放新闻娱乐信息,也是当下的一大布局,只是限于政策的制约而没有施行。县级广播电视与报纸的融合可谓风生水起,使内容的多渠道发布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这一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影视剧传播来看,目前网络平台电视剧播放价格每集会高出电视台50万元,一些热门电视剧的网络播放权动辄200多万元一集,近期《幻影》在搜狐网的网络播放权更是达到330万一集,而且这一纪录还在不断地被刷新,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案例六: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在媒体融合时代仍然保持一定的活力,品牌电视媒体和现象级节目,依然享有高额商业回报。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浙江卫视,该频道以其强势节目《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不禁让人感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浙江卫视以6亿元的高价出售《奔跑吧兄弟》的网络版权。与此同时,由浙江广电集团旗下蓝巨星和华谊兄弟联合制作的《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票房突破4亿元,成为2015年“贺岁档”最为抢眼的影片之一。基于强势内容的多渠道传播,可以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能够反哺强势平台作强势内容的再度创造。
  案例七:近年来,一些市县广播电视台也开始涉入影视行业,比如萧山广电台成立文化创意公司,拍摄古装电影《梦寻》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拍摄反映8000年跨湖桥文化的纪录片《三探跨湖桥》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等,拓展了原有经营范围,在发布渠道扩展上作了有益探索。
  案例八:杭州都市快报有一个二、三十人的团队制作一档求证、调查类新闻电视栏目,其播放平台尽管是优酷等网络视听媒体,但其性质和电视节目几乎是等同的。此节目曾一度被央视报道,也先后与钱江频道、公共频道、华数零频道合作,目前已拥有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一年实现200多万元的收入。
  案例九:县级广播电视与报纸的融合可谓风生水起。比如长兴对原有的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了组织再构,成立了长兴传媒集团,目前,已尝试推出全媒体融合式的新闻报道,通过电视、报纸以及网站、微博等媒体资源对重大活动等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报道,通过创新融合,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区域性全媒体。
  案例十:“传媒+”概念的渠道整合利用。杭州日报、萧山广电台、长兴传媒集团等区域性较强的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版内版外互动联动的生活服务类业务,比如会展业、户外广告、文创综合体等全产业链的融合,从传统的主流媒体,开始向O2O运营模式的“区域生活服务提供商”发展。这种借助传统媒体固有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展开的“传媒+”运营格局,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赢得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媒体间的广泛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基础。    
  由于调研的范围有限,以上列举的例子还不能涵盖我省传统媒体间融合发展的全部。然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即目前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业之间的融合发展,都是以精品内容为支撑点,资本、渠道的融合无非是内容融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离不开原创内容,最终又与争取用户(观众、听众、读者这样的受众)密不可分。这种基于原创内容的融合,能够打破目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边界清晰、组织区隔的体制,从而突破传统的障碍,找到合作共赢的机会,同时藉由内容这个通道,迂回地实现了相互的融合发展。
  总体来看,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的融合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目前可供复制的范例并不多,而诸如浙报集团收购边锋、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天价网络版权这样一些具有互联网概念的经典案例的出现,使得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业更急于自己搞新媒体,希望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业务上分得一杯羹,对如何发掘自身原创内容的价值,通过整合现有媒体资源实现多渠道发布和多元化利用却持一种浅尝辄止的态度,从而造成深度、广度不够的状况。
  二、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我省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融合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创新尝试,但从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来看,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成熟固定的模式和机制也显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的融合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意愿不强。涉及媒体融合发展,调查对象一般都首先想到与互联网的融合,其原因非常直接:互联网侵蚀自己的固有市场,抢夺自己原本的用户,不主动拥抱互联网就无法生存。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观念固然应当是占主导的,然而具体操作时,却常常找不到方向,更何况新媒体的赢利模式也并不确定,充满着很多的变数。于是,传统媒体相互间的融合发展,调研对象或是对这些所谓的夕阳产业不感兴趣,或是基于相互间的屏障乃至政策上的瓶颈,不愿意做更多的尝试。从调查来看,目前融合发展最为积极也比较成功的,恰恰是最早遭遇互联网挑战的报业和期刊业,其次是出版,然后是广播电视和影视。这也较好地反映了不同介质媒体的融合态势,即除新媒体外,纸质媒体更迫切地寻求与较新媒体的融合;电子媒体则对融合发展的意愿不明显。这种因媒体介质不同而带来的融合观念上的问题,有待于我们细细梳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融合发展不论新旧,成功的前提是优质的内容。因此作为内容生产者和提供商,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业市场主体都要把做强内容作为发展壮大的重中之重,然后通过选准合适的渠道,加上资本的共同运作,来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价值链的提升。而目前市场主体大多各行其是,即便有精品内容问世,也只满足安于现状作本业态较为深度的开发,缺乏借助其他渠道和媒介传播的动力和经验。
  二是版权制约。2015年,被业界称为“IP”元年。IP即知识产权,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移植到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领域。IP热持续发烧,需要我们政府管理部门加以认知并推动它的整合开发。出版社和影视机构都提到,当前难以获取优质内容版权,对其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目前的版权费用高企,一部具有市场潜力的剧本或小说,往往被一窝蜂地越炒越高,优质的素材炙手可热,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其次,尽管在慧眼之下,相对廉价的网络小说和剧本也有可能获得成功,比如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芈月传》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但是这些写手一旦成名,要想获得该IP全产业链开发的版权,就变得十分困难,往往获取了出版权,影视改编权却旁落他省。因此,更需要整合多个市场主体的力量,进一步在前端作深度的融合。受访对象表示,在出版社或是影视公司看准之后,大家联手拿下作者所有的IP版权,出版社出书、影视公司出影视剧,然后播出机构跟上,配合拿下片子的首轮播放权,从而形成多方联动的效应。这种综合性深度开发,无疑有助于原始IP价值呈几何数的增长。但目前来看,尽管大家都有这样的呼声,如果缺乏引导机制和合作平台,版权问题不解决,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链条就容易断裂,既融又合的格局也将难以形成。此外,近年来由于全国范围内版权保护不力,影视公司、出版机构的版权纠纷一直不断,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加以管束,形成尊重原创、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三是引导欠缺。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目前普遍热衷于与新媒体的融合,对于相互间如何融合发展考虑得还比较少,来自政府层面的关注也不够多,全国范围内很少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此外,任何一种离开自身业务范围的创新突破,不仅需要创业者的一腔热情,也需要相应的引导和激励,且创新本没有前路可循,失误在所难免,对此我们也要给予宽容和理解,特别是对体制内单位,应当鼓励他们创新尝试,而不是目前所谓的“成功十次抵不过失败一次”的情况。这方面,很多受访者都表示,缺少激励、害怕失误是当前体制内单位不敢拓展融合业务的主要障碍。这些都构成当前传统媒体间虽有融合的内生需求,却往往没有激发相应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四是体制障碍。省内新闻出版与广电媒体基于组织架构的独立性,由物理的隔离横亘了一道道阻碍融合发展的屏障。从省级层面看,广电集团、出版联合集团、浙报报业集团、东海电影集团、华数集团这5家省属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集团,分割了广播电视、出版、报纸期刊、电影(包括广义的影视业)、有线电视网络的各个业态;到市的层面,也有相类似的区隔;县里尽管目前有长兴的全媒体集团的案例,但大多数情况广电、报业等各种媒体是相互通过组织结构区分的。由此,这些媒体之间尽管不能说竞争大于合作,但总体信守做强本业为主的经营思路,不随意介入其他领域。现行政策,也不允许相互之间突破边界,如报社来办广电,广电来办综合类报纸等。因此我们发现,传统媒体间的合作,目前尚不能成为融合的主流,也无法上升到几个集团间战略合作的高度,而仅是具体经营单位之间局部的基于内容的合作开发,达不到深度融合的程度。而对于优质内容的开发,哪怕是在一个单位内部,也较难形成合力。
  五是人才不足。新闻出版要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需要一批同时兼具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市场运作经验的复合型、专业型、创意型人才,能够针对某一领域冒出来的强势精品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包装,在多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发布,从而深度开发内容的价值。此外,体制内人员受限于各自单位的专业限制,得不到更高层次的跨界融合培养;或者即使有好的设想,也往往得不到重视,或激励机制跟不上,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近年来无论是广电还是报社、出版社,都反映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很多复合型经营人才要不被互联网企业高薪挖角,要不去自主创业,高端人才的流失日益严重。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由于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整合不久,同时具备两个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也亟待培养,业界的专家学者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以上种种,都导致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匮乏,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种状况。
  三、推动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当下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行业既要做好与新媒体的融合,又要立足主业,注重基于原创内容、优质IP的相互融合发展,通过优质内容的多渠道、多终端发布,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可以说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大产业、赢得竞争的有效途径。而推动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也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必要手段。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大有可为,作为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都应更加重视并积极探索推广新的模式和做法,推动形成活跃的融合发展氛围。
  一是大胆探索融合模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理解和认识媒体融合既是与新媒体的融合,也包含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之间互惠互赢的融合发展意识。从理念上认清融合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增强融合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要从推动产业繁荣发展着眼,全面总结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的经验,努力破除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畏难情绪、守旧思想,定期组织召开相关主体参加的总结推进会,总结和推广成功案例,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为产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途径,探索更具有操作性和借鉴价值的成功模式。
  二是努力破除行业壁垒。要注重发挥好原创精品IP的“熔合点”作用,鼓励我省民营影视企业与国有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单位深入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先行先试,允许市场主体在做好主业基础上涉足其他门类业务,如报业集团开办网络视音频业务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等。对于符合条件的行业单位申请各类业务,可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并探索实行一照多用。鼓励省级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单位相互参股运营,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各大集团建立融合发展职能部门并配备专人策划运作融合项目,多层次、全方位地互融互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应允许“试错”,宽容“犯错”。有条件的市、县,可探索整合新闻出版和广电机构,打造利于融合发展的综合传媒机构。
  三是加快合作平台建设。要围绕内容、资本、渠道和用户这些要素,积极打造推动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的各种平台。推动成立由纸媒(报纸期刊)、广电(播出)、出版(图书)、影视(影视剧)、华数(终端)等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IP开发利用联盟,在内容开发上实现资源整合、运营联动机制。同时,由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研讨会互通有无,围绕优质IP发掘、融合开发项目等研究合作方案。在建立完善新闻出版广电产业基地协作体基础上,增进基地间的彼此合作,充分利用基地平台,加强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产业的互通合作。
  四是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对社会效益良好且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融合发展项目,尝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开发主体获得原创IP提供一定的资助。在国有文化单位年度考核评估中,将融合发展列入社会效益考核指标,增加其社会效益得分,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此外,在“树人奖”、“凤凰奖”、“牡丹奖”评优以及省局“精品发展引导专项”扶持中,对进行融合开发的项目或作品给予倾斜,明确由我省市场主体参与的项目可视同原创项目参与评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融合发展,鼓励传统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融合和兼并重组,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我省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融合。加强规划引导,结合编制我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明确新常态下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同时,作为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版权保护工作,为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是注重人才培养激励。制定我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并将此纳入我省青年影视艺术人才“新光计划”和高端人才培养规划,在深造培养、出国培训、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优势资源,通过开办主题班等方式,探索培养融合发展专业性基础人才的途径。形成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单位人员相互挂职锻炼的机制,在审片审读、评奖、培训等活动中打破不同领域间的限制,形成相互交融、彼此了解的格局,培育“多面手”领导、专家和操作者。探索有利于激发活力、调动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薪酬体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致力于融合发展。建议通过股权捆绑、期权捆绑、团队持股等方式,允许一些有条件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单位先行先试。

(课题组成员:寿剑刚、王国富、陈清贵、郑娅娜、李俊、徐继宏、楚蓓蓓、任坚华、舒扬、汪浩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