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电报打造微信公众号的路径选择

朱 定

  2016年1月,衢州广播电视报分3期连载了该报资深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惊心动魄的四十二小时——1984年元旦衢州军警民围歼持枪暴徒纪实》。首篇报道出炉后,衢州广电传媒公众微信号马上进行了推送,并获得了11149的阅读量。
  一万多的阅读量虽然不算高,但对被转载者衢州广播电视报来说,却有着突破性的意义。因为这是该报的长篇深度报道在微信上受关注度最高的一次,也可以说是其与新媒体“合作”最成功的一次。
  自互联网、手机媒体兴起以来,传统纸媒纷纷试水媒体融合、借力新媒体。成功者众,失败者也不少。如何利用自身特色,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完美融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探讨广电报如何借力新媒体这一新课题。
  广电报与微信公众号的两次成功“合作”
  2016年1月,衢州广播电视报改版,推出了全新版块《衢往事》,定位讲述衢州的老故事、老传统、旧民俗、旧典故。1月7日首期刊登的就是资深记者刘剑所采写的长篇通讯《惊心动魄的四十二小时——1984年元旦衢州军警民围歼持枪暴徒纪实(上)》,就是发生在32年前的衢州老故事。
  1月9日,衢州广电传媒微信公众号以几乎全文刊登的方式对这篇近4000字的通讯(上篇)进行了推送。一推出,阅读量和转载量即飞速上升。短短几天时间,阅读量破万,达到11149次。第二周纪实中篇推送,阅读量仍有6349;第三周,纪实下篇推送,阅读量6478。
  一桩32年前的旧案,一万多字的长稿,却引起了喜爱“短平快”的网络受众的关注,这不得不让人惊讶。究其原因,内容精彩、标题醒目、地域性强等都是吸引微信用户的主要因素。
  此前的8月,衢州广电报供稿的《我市18条公交线路大调整,途经上下街、斗潭公交总站要注意啦!》也曾在衢州广电传媒公众微信号获得26705的阅读量。而当时,衢州广电传媒公众微信号仅有粉丝1617人,转发、收藏这则微信的高达3417人。这则消息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首发和时效的“威力”,因为之后,其它微信平台也发布了相同的消息,但关注度相差甚远。
  广电报的这两篇报道都是依托广电传媒微信公众号这个大平台得到用户极高的关注度,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广电报能充分借力微信这个平台,一定会大大提升自身影响力。
  广电报打造微信公众号的路径选择
  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那么就加入到他们中间。”非常贴切地说明了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目前,微信有着呈几何级增长的受众,但缺少自己的“拳头产品”,而传统媒体拥有丰富的“产品资源”,却没有更好的“销售渠道”。两者如能巧妙结合,互为弥补,产生的效果势必1+1 >2。
  要1+1  >2,就需要建好自身的微信公众平台。对于广电报来说,这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转变陈旧观念,消除“可有可无”思想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推出之后,很快受到传统媒体的欢迎,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各家广电报也是如此。但通过微信号可以看出,不少广电报都是每周出报后,将周报的内容平分为7天,每天推送三至四条信息。大多广电报的微信公众号既无广告人员跟进,报社也没有主动推广的意识,甚至没有完善相应的考核和奖励机制,整个报社90%的精力还是在报纸上。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报社内部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认为微信平台“可有可无”,若能吸引读者增加发行量也好,做不到也无关紧要。就是这种理念限制了广电报微信平台的创新发展。
  广电报真正想要建好微信公众号,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扭转现有的微信平台“可有可无”的观念;其次加大人才、技术、资金的投入,并制订相应考核机制,发挥采编人员积极性,将微信作为报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运作。
  二、创新编辑手段,不能简单复制粘贴
  把报纸内容平移到网站、微博、微信和APP上,是许多纸媒运作微信公众号通行的做法,被业内称之为“新瓶装旧酒”。广电报要打造好微信公众号,不能将其简单地当成信息发布的渠道,照搬报纸内容,而是要进行内容重新编辑加工和各种形式的创新。
  首先,标题耸动。衢州广电报的《惊心动魄的四十二小时》这篇通讯,记者在标题制作上煞费苦心,“惊心动魄”、“围歼”、“持枪暴徒”等字眼都非常具有耸动性,能最大限度地撩动读者的情绪、兴趣与好奇心。在广电类报纸中,微信运作最为成功,粉丝数超过10万的六安新周报同样非常注重标题编辑,除了权威消息基本照着纸媒的走,其实均进行重新编辑,例如 “XX人注意,今天起,这些钱统统不用交了!”“XX人,要挺住,有N个坏消息要告诉你!”“1条微信,4母子当场死亡,毁了3个幸福家庭!这个动作很多人都在做……”等等富有耸动性的标题比比皆是。《南京晨报》曾做调查,微信“爆文”的传播特征第一点就是标题富有耸动性,以长标题为主。
  其次,图文并茂。对于适应“快阅读”的微信受众来说,一张吸引眼球的图片有可能比文字更能受到关注。而这图片并不仅局限于新闻图片,有时,一张网络热图更能切合文章主题。以《人民日报》为例,其59篇文本中,配图在纸媒和微信上保持一致的只有10篇,剩下的49篇均在图文或文本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其中,配图的修改占据了大多数。《六安新周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消息中,同样大量配以网络热图。
  再次,视听并重。在微信平台上,既可以推送文字、图片,也可以推送视频、音频。广电报作为纸质媒体,如果只有文字、图片可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势必丧失一大片“市场”。这就要求记者在外采时,有意识地留存视频、音频素材,用于微信制作。
  三、精选合适内容,满足微信受众需求
  为何衢州广电报的《惊心动魄的四十二小时》这篇报道能引起微信用户的广泛关注?按理说,这篇报道并不适合习惯了文配图、视频等轻松接受信息方式的微信受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只是一条“旧闻”。究其原因,还是“内容为王”。记者历时一个多月采写,重返当年的案发地,寻找目击者、知情者、侦办该案的民警、当年采访的记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以纪实的写作手法重现了这起在当年衢州家喻户晓的案件。网民的留言也证实了其内容的精彩:“惊心动魄的历史重现。”“当年只有7岁,听了广播的播报,大家都不敢出门,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文字很赞,好文章。”
  四、变“周”报为“日”报,及时进行微信推送
  对广电报而言,如果只是将报纸上的内容搬到微信上,在竞争微信受众上将完全处于劣势。一周仅出一期,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微信用户的需求。如果一些即时性、突发性的消息不在公众号上发布,久而久之,自然失去关注度。
  衢州广电报的《我市18条公交线路大调整,途经上下街、斗潭公交总站要注意啦!》一文就充分体现了时效的“威力”。当时,衢州广电报记者得到报料后,立即采写了这篇报道。但由于受到发行周期的限制,广电报只能在6天后才能刊出,该篇报道将毫无时效性可言。于是,记者第一时间将这篇报道发给衢州广电传媒微信公众平台。很快,这篇报道被大量点击阅读并转发。在衢州广电传媒微信粉丝仅1617人的情况下,获得了26705的阅读量。
  同样是衢州广电报的长篇通讯《惊心动魄的四十二小时》一文分3周先后在衢州广电传媒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由于周期过长,受众的注意力被另外的新闻冲散,导致后两篇的阅读量大减。如果是分3天先后推送,并作一些必要的提醒,或许阅读量将呈现另一番景象。
  从广电报和微信各自的优劣势来看,广电报发行周期长,很多内容不具时效性,而微信恰好能弥补广电报这一短板,可以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迅速广为传播;而广电报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又可以弥补微信内容难辨真伪的缺陷。广电报如能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提前发布记者采访的部分内容,既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新闻,又吸引他们通过广电报获取更多有深度、有分量的精彩内容,通过微信这个渠道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必将“老树发新枝”从而实现新旧媒体共赢。

(作者单位:衢州广电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