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改进电视综述性报道的现实路径

李 霞

  做强做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履行职责使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综述性报道又是主题报道范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门类。综述性报道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对一个区域的发展、某项工作的推进,进行阶段性的、盘点式的综合报道,能起到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宣传部门都高度重视综述性主题报道,从央视到浙江卫视,到市县电视主频道,无一例外都把出新出彩做好综述性报道作为重中之重。
  当前,各级主流媒体正在浓墨重彩地推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系列综述性报道。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又是建党95周年,相关主题的宣传报道,也离不开综述性报道这个重头戏。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综述性报道的任务将会越来越重。笔者认为,越是要求高、任务重,越是要静下心来思考和检讨现有综述性报道的流弊所在,改变思维模式、操作形式和表达方式,切实提升综述性报道的可看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使综述性报道这个新闻门类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长期从事主题报道的采写,其中经常会接到综述性报道的任务。以近期在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播出的报道为例,如《浙江:特色小镇承载创新发展大战略》,反映的是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一年来的成绩单。《浙江:从“景美”到“人美”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反映的是近年来浙江打造美丽乡村的新实践、新经验。“党建在基层”系列综述性报道,则是对浙江基层党建工作的集中展示。无论是在采写这些报道时的切身体会,还是平时与同行们的业务交流中,感觉到相比于一般的现场消息或行进式报道,普遍都认为综述性报道不仅难做,而且也较为“难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多三少”。
  一是主题先行多,考虑受众少。在推出综述性报道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引导,按照惯有模式灌输,自娱自乐,不顾受众感受,从而导致综述性报道经常陷入“谁做谁看、做谁谁看”的尴尬,造成受众流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体对自己的定位缺乏认识,对受众缺乏了解,甚至不在乎受众是谁、受众关心什么问题、什么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很多报道是“命题作文”,记者并不清楚为什么做这个报道、报道做给谁看,只是赶紧把报道任务应付过去。
  二是大而全的多,小而美的少。既然是综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必然很多,相关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会习惯把工作总结作为材料提供给记者,而工作总结的特点,往往是面面俱到的。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记者会犯同样一个毛病,那就是觉得哪方面都不应该落下,结果到最后观众会发现,整个报道结束,却不知道说了啥,这就是大而全惹的祸。
  三是表达生硬多,鲜活生动少。综述性报道涉及的很多内容并不容易通过电视来展现,记者“抄材料、抄同行、抄网络”现象严重,缺少深入挖掘,相对日常报道来说,更容易出现生硬的表达,造成报道干瘪和套路化,缺乏生活气息,不够鲜活生动,不接地气。
  这“三多三少”,在笔者参与的综述性报道中,也明显都有存在。放眼望去,各级电视媒体虽然在综述性报道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精力,但从传播效果看,总是不尽如人意。同时,虽然综述性报道数量很多,往往还被安排在栏目显著位置播出,但是真正质量高的不多,精炼、精致、精彩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从近几年电视新闻评奖情况看,综述性报道也很少有斩获大奖的。
  这就是综述性报道面临的困境。如何突破这个困境,是个老话题,在新传播环境下,又是一个新难题。如何把综述性报道做到位、做好看,从而进一步增强这类报道的有效传播,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是一个亟需高度重视并进行创新改进的现实课题。
  二、创新改进电视综述性报道的现实路径
  要增强综述性报道的传播有效性,必须在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表达创新上进行积极探索,以更好适应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党委政府的要求、适应观众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主流媒体舆论阵地。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创新综述性报道,重点在于要把握好“四个度”,即高度、角度、鲜度和广度。
  1、引领高度。这是综述性报道的使命和特点所决定的。所谓高度,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组织实施综述性报道时,要增强议题设置的能力,强化策划先行。作为省级卫视,就要更好把中央战略部署和我省发展统一起来,把省委中心工作与群众利益结合起来,把媒体专业追求同社会公众诉求联系起来,站在全局的高度、服务全省工作大局的高度,吃透“两头”,深刻理解报道的背景,才能保证实际采制过程中不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目前,正在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栏目中密集播出的《治国理政新实践  浙江发展谋新篇》系列综述就是这样一组策划先行的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根据中央宣传部统一部署,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浙江卫视提前策划、精心部署、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报道方案。内容上,紧紧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条主线,紧密聚焦浙江自觉肩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以“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为总要求,创新实践重要治国理政理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表现形式上,采用浙江新实践的基层亮点和治国理论阐述相结合,夹叙夹议展开成就报道。在典型案例的挖掘上,充分运用“走转改”手法,记者深入一线,挖掘基层亮点,用接地气的采访手法,充分回归新闻性、发挥电视特色,从“微故事”中展现大气象,从老百姓切身感受中展现大格局。广泛采访基层群众,让老百姓点赞治国理政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2、巧找角度。既然是综述性报道,往往主题宏大、内容庞杂、篇幅厚重,还要求有较强的思辨性和逻辑性。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最核心的内容凸显出来、传播开去,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切入角度,否则很容易做得大而无当。一个好的综述性主题报道,在创意策划和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要时刻注意用“平民化”的视角,从关注民生的角度,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角度来展开。以浙江卫视播出的《“枫桥经验”50年不老的秘密》三篇综述性报道为例,正是因为选取了较为新颖的角度,展示出了50年老典型的新精彩。在前期采访中,记者发现,“枫桥经验”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被称为“老娘舅”的杨光照也有烦恼的事儿,而他的烦恼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外来人员增多,劳务纠纷、土地纠纷、财产纠纷等新矛盾不断涌现,光靠他一个人苦口婆心“和稀泥”式的调解似乎是行不通了,到底该怎么办呢?综述性报道第一篇便以《“老娘舅”的烦心事》为题,从老杨碰到的一件棘手的案子说起,步步展开,层层递进,最后通过行政、司法等组织力量抱团成功调解。通过这样的角度展开报道,把诸暨市正在形成的“由政府力量、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大调解格局”的内涵,很自然地提炼了出来。人民调解正从“独角戏”转变为“交响乐”,新时代下“枫桥经验”这一新的发展,通过民生角度、真实案例,得到了生动阐述,既方便观众理解,也容易产生共鸣。整组报道都选择这样的新角度,让老典型有了时代新内涵。报道播出后,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并且被选送上了央视,在《新闻联播》中大篇幅播出。
  3、追求鲜度。一是表达要鲜活,二是事例要新鲜。综述性报道虽然是总结式的,但它首先是面向大众的报道,不是内部工作总结,所以一定要善讲故事,慎讲道理。“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从新闻本身,从各种背景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层面中找故事,围绕讲故事来层层递进。最近,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三篇有关浙江特色小镇的综述性报道,无一例外均是运用了讲故事的手法。尤其是第一篇,报道一开始便是这样切入:“沈建强最近有点急,创建丝绸小镇的谋划已经出来半年了,但他负责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非常慢。”围绕主人公在忙什么这根主线娓娓道来,把特色小镇的“特”,在人物的活动中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综述性报道题材抽象化、概念化、阐述性的内容较多,采编人员一定要把故事化表达、创新表达、灵活表达放到突出位置,对自己提出要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视听元素,并进行巧妙、合理地利用,来活跃节目内容,或参与叙事、深化主题。需要指出的是,创新表达的前提是权威、守正、大气,不哗众取宠、不故弄玄虚、不媚俗,这是必须时刻坚守的。
  4、拓展广度。截至去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12.7亿,手机网民8.7亿,为抢占这一“大众媒体”的用户注意力,传统媒体也需要将触角延伸,在新媒体领域传播主流声音。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一直在积极探索融合传播的有效性,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根据省委和省委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宣传工作的部署要求,去年年中,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六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综述性报道。为提升“两山”报道整体的画面效果,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在拍摄过程中,启用了高清飞行器航拍、水下摄像机、航船拍摄等新设备、新方法,力求拍摄画面清晰高质,充分展现“两美浙江”的风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在报道呈现及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着力进行一些全新的尝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介渠道和平台,发挥互联网在宣传报道中的独特作用,还联合新蓝网、浙江省旅游局推出了“美丽乡村体验游”微信摇一摇公益推广活动。每晚分两个时段,关注微信公众号“浙江广电微平台”,点击“摇一摇”,每天送出20个旅游大礼包,短短6天时间,就吸引了30000多人次参与。通过这样的网台互动,增强了综述性报道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得到了更广、更有效的传播。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