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县级台纪录片创优途径探索

孙海苗

  对于县级台来说,纪录片创作确实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余姚市广播电视台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创新,在纪录片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反映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山里男儿去当兵》、《山村小姐妹》均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以余姚四先贤为题材的《乡关何处——王阳明》《一衣带水——朱舜水》《山高水长——严子陵》和《心契苍生——黄宗羲》等四部作品先后获得浙江省“牡丹奖”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其中《王阳明》还荣获了中国电视金鹰奖三等奖。
  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文献名邦”余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2012年5月,余姚电视台开设《姚江流韵》栏目,以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姚江文化为创作源泉,以鲜明的地域特色、精美的制作、良好的创新意识,着力以电视艺术手段打造一部影像版的地方志。实践证明,这些反映本土文化的电视作品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
  下面,试结合本台实践,探讨县级台纪录片创作运行特点,诚以抛砖引玉。
  一、本土化主题
  作为地方台,创作纪录片的最大优势就是弘扬地域文化,坚持地方特色,选取具有普世价值观的本土题材,紧跟时代步伐抓热点,弘扬优秀文化选重点,挖掘本土资源找亮点,力求鲜活生动,接“地气”聚人气。注重揭示人性以产生共鸣,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价值认知。同时,要加强理念创新,积极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注重叙事方法、结构处理、节奏把握。
  对于地方台来说,一个好的选题尤为关键,这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前提,人物与事件的典型性也是作品能否吸引人、感染人的要素。余姚台创作的《盲人许初清》选材典型,纪实性强,注重挖掘人物内心和细节捕捉,有不少亮点。许初清是一个盲人,却又不是一个普通的盲人——他是一个会修电器的盲人,一个凭借自己手艺经商而自食其力的盲人。许初清虽然是残疾人,却比健全人还健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极力倡导的时代主流精神。许初清因病从3岁起双目失明。作为一名残疾人,他不等不靠,仅凭年幼时跟随兄长到学校“听”学两年的知识和自学的盲文,学习了语文、数学、物理和家电维修知识,并掌握了维修潜水泵的技术,走上了一条自立自强的奋斗之路,经他手修好的潜水泵超过了3万台。他的双目是失明的,可他的思想是闪光的,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光明”。因为自强不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他先后获得宁波市残疾人个体就业“十佳”提名奖、宁波市残疾人“十佳百强之星”提名奖和2010年“感动余姚”先进人物。2009年,他被评为浙江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全国自强模范,受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目盲耳聪的许初清,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确实,在题材的选取上,因为我们县级台采编人员对基层的情况更加了解更加熟悉,所以也更有优势,更“接地气”,这是我们地方台节目本土化、特色化的根基所在,也是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
  二、人本化回归
  纪录片元老陈汉元先生说过:“电视纪录片纪录的是人的生命轨迹,是人的一段历史,是对人的尊重”。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记录,所以我们要将镜头对准人,因为人物是映射一个时代和现实世界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的内心世界正成为纪录片探索的重要内容,展现他们在社会中的价值,真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纪录片《山里男儿去当兵》中的主人公父母双亡,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就是他的全部,而理智则告诉他必须走出大山,去履行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作者选取这个人物进行拍摄,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片子所反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文关怀,给我们以不少启迪。
  三、故事化呈现
  “好看”是纪录片的首要元素,好看的本质就是会“讲故事”。自从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后,纪录片一改过去呆板的纪实模式,故事化成为纪录片为适应市场、赢得市场而创新的成功标志。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成为纪录片最主要的创作风格。
  纪录片以纪实为目的,利用故事化手段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有好看的故事,而且情节极具戏剧性,矛盾冲突也相当尖锐,通过不断制造悬念和兴奋点,引人入胜。
  故事片创作中的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同样也可以在纪录片中大显身手。如《王阳明》一片中,“龙场悟道”、“刺客追杀”、“破贼”、“江西平叛”这几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段,悬念迭起,跌宕起伏,增强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栏目化生存
  以本土化挖掘纪录片题材,以栏目化带动纪录片创作,这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台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主要手段。本台《姚江流韵》创办之初,就确定栏目的宗旨为“探寻姚江史话,解读姚江人物,品味姚江文化,领略姚江风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写作、拍摄、制作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始终贯穿着品牌意识和精品理念,以优美的文字配上精致的画面,讲述观众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吸引了更多的眼球。
  宁海电视台创办于2004年4月的文艺栏目《人意山光》,为观众开启了一扇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窗口,成为一本具史料和人文价值的宁海影像志和宣传本土优秀文化的精美名片,栏目三次获全国优秀电视文艺节目展评一等奖,二十余部作品获得省、市乃至全国电视文艺多项奖项,成为县级台成功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典范。
  2011年央视开办纪录频道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全国已开办多个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栏目更是如雨后春笋,中国的纪录片产业逐步进入发展轨道,走向产业化实践,越来越受到国际纪录片界的关注和青睐。《舌尖上的中国》诱发了纪录片的“公众时代”, 新媒体的兴起和繁荣正在悄悄改变着纪录片的营销模式,同时,也给我们县级台的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
  五、精品化战略
  纪录片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加强传播和提高媒体知名度等多重功能。实施精品化战略是提高纪录片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和扩大电视传媒影响力的突破口。我们努力通过实施电视精品战略,进一步完善纪录片创作机制。科学规划选题,建立对重点作品的立项、投入和效益评估机制,实行扶优、扶强政策,提高纪录片创作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我们台对纪录片精品创作工作有系统周密的长远规划,并做到每年有计划有要求,纳入岗位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予以落实,确保了纪录片创作的长盛不衰,基本上每年都有优秀作品。
  六、市场化运作
  由于县级电视台受资金实力、技术装备、人才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在纪录片创作上有不少“瓶颈”,亟待突破。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与主流电视媒体合作,努力借助更大的外宣平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让外界对余姚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作为一个县级台,我们每年都有二三十部专题片、纪录片在黄河电视台和美国斯科拉电视网播出。当前,制播分离、与大台、大公司甚至与国际上的纪录片制作机构进行合作,也已经成为一些县级台借助外力提升纪录片创作能力的一种趋势。
  纪录片走市场化、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中国纪录片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也必须注重商业化运作,了解国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纪录片,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因为接地气,对于县级台来说,纪录片是我们的创优宝库。在纪录片创作上,小台同样大有可为,小台也能做好大文章!最后,借用祝贺央视纪录频道开播《让我们打开这本厚重的“国家相册”》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陶醉于纪录片的光影声色,人们从这里读懂中国与世界。其宏大,可以囊括一国一族之兴衰;其精微,可以毕现一花一露之瞬间;其贴近,可以讲述一家一人之悲欢。通过镜头语言,无论是追寻文化历史,还是记录时代变迁;无论是观照社会,还是探索自然,纪录片总能感应改革发展的脉动,传递人类文明的精神,留下最为本真的历史。”

(作者单位:余姚市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