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传受心理机制看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吕冰峰

  新闻传播活动中,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的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传受心理规律的支配。笔者试图从传受心理机制分析县级电视新闻节目的不足,提出改进策略。
  新闻传受的一般心理包括求新、求知、求同、求异、求趣、求美。
  从传受心理机制看县级新闻节目存在的不足
  一、题材狭窄、报道模式老套无法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
  求新心理是指人们在新闻传受过程当中总是追求最有新意的新闻信息。
  从内容看,我们常听到观众抱怨县级台电视新闻领导活动多、会议新闻多。县级台电视新闻中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占有较大比重是不争的事实。县级台新闻平均每天有一到两条领导活和会议新闻。另外县级台报道的新闻题材中,受地域限制,很多内容重复报道,存在唱四季歌的现象,报道角度不新,激发不了受众的兴趣。
  从报道模式看,县级台新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报道模式。记者写稿尤其是会议新闻或领导活动少不了“某某领导指出、某某领导强调、某某领导要求”等官话套话,内容空洞。
  从时效性来看,县级电视新闻时效性不强,很多新闻都是“隔夜新闻”。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时间性指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时距越小,传播效果越好,也就是该新闻传播越具价值。当天的新闻如果放到第二天、第三天播出,新闻就成了昨日黄花,就成了旧闻。县级台新闻当中有很多不是新闻,是“旧闻”。
  从体裁来看,县级台新闻体裁单一。县级台新闻主要以消息类新闻为主,通讯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新闻调查类的深度报道相对较少,代表媒体思想、旗帜、灵魂的评论类或述评类新闻更是少之又少,体裁单一,深度不够。有些新闻没有做深做透,有些本可以做成精品的节目却没有做成精品。
  二、要素交代不清无法满足受众求知心理
  求知心理是指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需求,满足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需求,要求新闻传播最新的科学文化信息与最新的事实变动密切相关的各类知识信息。
  县级台新闻经常会出现新闻要素交代不清的情况。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事件的进展如何等新闻信息交代语焉不详,应该重点交代的信息没有重点交代,不需要重点交代的信息反复交代,导致受众看完新闻后依旧云里雾里。记者在写稿过程中,还存在谋篇布局不合理,应该在导语中交代的放在了正文或背景中交代,应该在正文或背景中交代的却放在导语中,结构混乱,层次不清。另外,县级台新闻中涉及最新的科学文化信息如法律知识、科普知识等题材相对较少。即使有涉及上述知识性的题材,由于记者缺乏相关专业性的知识,常常是一笔带过。另外在对待一些专业术语上,县级台记者缺乏生活化解释的能力,不能把专业化的知识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段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达,导致受众不易理解和接收。
  三、关联性不强无法激起受众的求同心理
  求同心理是指人们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即与“我”相关的新闻能够激发受众的收视热情,与“我”相关除了时空距离的相关性外,新闻报道的客观对象与收受者的社会角色相同或者相似时,新闻容易被收受者选择;新闻报道的事实和收受者的生活经历有相同之处时,新闻容易引起收受者的关注,新闻报道中体现的观念和情感同收受者的观念和情感相同或相近时,新闻容易被收受者接受。县级台新闻中,大多是领导活动新闻和会议新闻,与普通受众关联性不强,加上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缺乏从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新闻挖掘亮点的习惯,也没有从民生的角度或百姓视角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新闻,更没有找到领导活动和会议与百姓的契合点。另外,县级台的新闻视角大多局限于一个县域之内,对全球、全国、省内其他县市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很少予以关注。
  四、新闻同质化难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现象。随着新闻媒体数量的增加,新闻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不但不能吸引受众,更是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尤其是县级民生新闻节目,开办之初突破了以前电视新闻的条条框框,关注普通百姓生产、生活和小人物的命运,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但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同质化倾向严重。新闻内容大同小异,节目形式相差无几,电视荧屏上就是一些百姓琐事的堆砌,选题不宽,节目灵活度不高,节目创新和改版跟不上,特别是一些日播类的新闻栏目,每天都要播,题材就更难找。很多新闻题材都反复报道过,单一而雷同。
  五、趣味性不强难满足受众的求趣心理。
  求趣心理是指人们追求具有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即表现为对新闻内容的趣味性要求,也表现为巧妙的编排手法等新闻传播手段的趣味性要求方面。
  从内容层面上,县级电视新闻涉及的题材内容相对严肃,县级电视新闻的趣味性多体现在民生新闻中,近年来县级台多半开设了民生新闻节目,一些名人轶事、花絮新闻、具有生活情趣的新闻事件在县级民生新闻节目中多有反映。但趣味性的题材在县级新闻节目中还是较少,很难满足受众的求趣心理。另外,县级电视新闻节目语言表述严肃、缺乏趣味性和幽默感。从编排手法来看,县级台的新闻节目编排模式固定,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
  六、感染力不强、画面不规范难满足受众的求美心理。
  新闻传受活动中人们的求美心理表现为通过新闻内容、新闻写作技巧、新闻传播的外在形式表现的各种美感引起受众的兴趣。
  感染力带来美感,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感染力来自哪里?一是题材内容本身具有感染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一般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县级台新闻当中很多题材内容不具有感染力。二是画面的冲击力和现场感。县级台的新闻画面大部分是会议镜头、领导调研镜头、企业镜头,记者捕捉画面能力差,生动鲜活的镜头少。三是运用现场和同期声。现场同期声运用少。有些采访同期声是采访前写好的讲话稿,采访对象表情僵硬,采访的语速语气不具备感染力。四是主持人的亲和力。县级台的主持人大多还是以播音为准,字正腔圆,缺乏灵动和亲和力。另外受设备、人员、技术等制约,县级电视新闻在画面表现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声画两张皮的问题尤为突出。摄像记者前期采制过程中画面拍摄不规范,画面存在抖动、偏色等。后期制作字幕运用、动画运用、同期声运用、画面运用上手法单一,画面语言表达不充分。
  县级电视新闻节目的改进与创新
  从传授心理机制找到了县级台新闻的不知之处,那么县级台新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呢?笔者认为主要要从“活”、“多”、“宽”、“深”、“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挖掘会议亮点,让会议报道“活”起来。
  会议报道的固化模式是县级台新闻节目的主要问题。因此县级台要克服传统的报道套路,创新会议报道形式,挖掘会议亮点,让会议报道活起来。具体而言对县域党委政府的重要时政活动如两会等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力求抓住会议的精髓和实质,少讲空话套话。二是要精心捕捉领导活动和会议的亮点,把会议亮点放大。三是要扩展会议报道思路,选取新的报道角度,挖掘会议背后的新闻。四是要对会议报道精心制作标题。五是注重从百姓的视角报道会议新闻,如会议中的哪项内容是与百姓最息息相关的,哪项政策是让老百姓最得实惠的,以民生视角做好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用平民化视角报道新闻,用生活化语言叙述事件,让县级电视会议新闻真正活起来。
  二是增加新闻量,让新闻信息量“多”起来
  就内容而言,要多报道本土新闻,在做好日常新闻的基础上,多增加民生题材。多报道与县域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多关注百姓身边事,帮助百姓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聚焦“大民生”,对当地党委政府正在实施的工作以民生的视角加以反映,要挖掘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新闻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加以深化;从各级党委政府中出台的政策、文件中挖掘民生话题,并加以本土化;要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深入采访,层层剥笋,还原事实真相。同时增加三农题材和文化类题材。县级台与农村最近、与农民最亲,因此县级电视新闻当仁不让应该做“三农”工作的新闻。县级台要多报道和解读党委政府的“三农政策;多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多报道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基层干部;多报道科普知识和与农民有关的法律知识;多报道新时代的农民创业典型;多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挖掘县域内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三是拓宽报道视野,让新闻视角“宽”起来。
  县级台要改变视野不宽,角度不新的困局,从更大范围更广的视野寻求关联角度,拓宽新闻报道题材范围。全球、全国、省内其他县市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也可以从相关性的角度找到与本县内人民群众的契合点。比如尼泊尔大地震,虽然与我们地处遥远,但是在地震发生时县域内有没有游客在那里?县域内有没有曾经或计划到尼泊尔旅游的市民,对这些市民进行采访,以《地震时  我在尼泊尔》《记忆中的尼泊尔》《向往尼泊尔》为题制作出一组与尼泊尔地震有关的新闻也可以引起县域市民的关注。建德台推出了《连线周边县市新闻》,对建德周边县市的亮点新闻、趣味新闻通过转载的形式,呈现给建德观众,让建德的观众链接周边县市发生了什么,取得了哪些经验或成就,节目推出后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全国、省或地(市)级政府出台或实施的法律法规、有关政策与县域内的市民也是息息相关的,找出与县域内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读和报道,受众也是感兴趣的。
  四是运用舆论监督、系列、连续、调查、评论等报道形式,让新闻报道“深”起来。
  信息时代,人们不仅满足于知道什么,看到了什么,而是要深度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发生的,结局如何。而这些深度的问题需要去挖掘,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背后故事。县级台要运用包括舆论监督、通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新闻、新闻评论和访谈等形式,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报道,挖掘事实背后的新闻,由信息提供者向问题求解者转变,增强新闻的深度和厚度。
  首先,要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县级电视新闻正面性表扬性的题材较多,少有批评性和舆论监督的报道。舆论监督的乏力直接影响了县级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县级新闻要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对县域里工作不力、推诿扯皮、忽视群众利益等行为给予曝光,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
  其次,作为意见性信息的承载与传播方式,新闻评论具有独特的认识、教育和监督功能。对于县级台新闻来说,新闻评论是薄弱环节。“县级电视台应该将焦点聚集到那些切实关系百姓的合法利益的事情上,站在正义的角度,体现出一个真正的新闻节目应有的良知和果敢,将弘扬社会的正确思想潮流,纰漏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作为节目的出发点,从而实现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高立全《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新闻评论》《记者摇篮》2014年03期)县级台可结合消息、通讯以及深度报道,就社会上存在的某个问题层层深入剖析,提示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真正言百姓之言,言百姓之未言,使主题深化,使百姓关注的问题得以升华。
  五是强化目包装,让电视荧屏“美”起来。
  
县级台一方面加大设备的采购投入,更新设备,使新闻的画面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的后期制作人员,在画面编排、字幕运用、动画制作、图表制作等方面进行包装,适时进行改版或更换主持人,使受众体验到 “异”的愉悦感。加强电视新闻编排。多用现场报道和同期声。现场报道现场感强、可信度高、参与感强,县级电视新闻要多采用现场直观的报道方式,让观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同时要多用同期声。县级新闻在同期声运用上还不成熟,什么时候该用同期声,什么时候不该用把控不到位。很多现场感很强的新闻使用同期声较少,缺少感染力。有些采访同期声生硬不自然、声音不清晰。县级电视新闻在同期声运用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作者单位:建德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