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生新闻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

徐静君

  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是个老话题了,但要真正实现,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近年来,舟山市广播电视台曾经开设了多档民生新闻栏目,但目前有的已经停办,有的勉强维持,唯有《汪大姐来了》栏目创办至今十年,却一直突破瓶颈一路前行,究其原因,就是不断因时而变,抓住了民生新闻转型升级整个核心点。
  一、转型公共新闻 ,提升信息服务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公众逐渐认识到公共领域的制度性建设和各级政府的运作才是关涉自身根本利益的真正因素,他们希望能从媒体了解到更多与自己相关的公共事务。于是,公共新闻走上了大众媒体的前台。公共新闻重在“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出教授孙旭培),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既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也对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通过民生的角度去解读,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接近性与信息质量。
  鉴于这一理念,《汪大姐来了》提出“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的口号,在选题和报道内容上,注重选择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大民生问题,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利益,注重事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在舆论监督上,克服了单纯个人维权式的监督内容,更看重通过监督促进政府工作,帮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通过对个案事件的报道,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从而达到规范社会道德和价值标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新闻的力量推动进步的目的。
  2012年入梅首场暴雨,舟山不少地方排水系统瘫痪,岛城几成泽国,损失严重,《汪大姐来了》栏目及时出击,对各地普遍存在的河道堵塞、溢洪道建设滞后等现象进行曝光,提出了“是天灾还是人祸”这一质疑。新闻播出后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场兴修水利的热潮迅速在各地掀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带有时代特征的民生新问题随之而来。舟山群岛新区建立后,开发项目增多,拆迁安置、工程承揽等方面的纠纷增加,栏目接到的类似投诉也越来越多。群众对拆迁政策有误解、对补偿标准不满意,栏目通过大量事实,运用算帐、说理等方法,做好解释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同时为群众争取合理的利益。而对漫天要价、强揽工程等个别人,进行必要的抨击,把好舆论导向。这些报道,客观上为社会稳定起到了“稳压器”的作用。现在《汪大姐来了》栏目的帮忙对象已扩大到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甚至是政府部门。比如马路市场整治、危房拆建等老大难问题,都在《汪大姐来了》栏目的配合下得以顺利推进。
  二、打造公益品牌,提高栏目社会影响力
  
做公益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而民生新闻是打造公益品牌的最佳平台。《汪大姐来了》栏目将原来零敲碎打的扶贫帮困、纠纷调解等合成“爱心总动员”、  “汪大姐走亲连心” 、“汪大姐的老娘舅”等公益服务品牌,其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品牌美誉度都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爱心总动员”活动以关注贫困孩子为主题,在市慈善总会设立专门的爱心帐户,捐助资金统一保管,专款专用。活动连续开展8年,已有25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和30多名贫困大学生得到持续资助。经常性的活动策划和常态化的帮困助学相结合,已成为“爱心总动员”活动的运作模式。每年六一、暑假,“爱心总动员”都会组织不同的大型活动:为民工子弟学校捐建爱心图书室、帮助受资助大学生找工作等;活动内容也不断创新,如组织受资助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义卖爱心物资,比拼营销技能,义卖所得用于资助下一届贫困大学生。这一活动既倡导了爱心接力的社会风尚,又让学生们通过活动得到锻炼。吸纳民间公益力量,以传递爱心、接力捐赠为主题的“爱心中转站”作为一个新的公益载体也已开始运行。主持人汪明儿先后被聘任为舟山市慈善形象大使、舟山市禁毒形象大使等。而与市司法局联办的每周一期的“汪大姐的老娘舅”,目前也已成为岛城电视调解矛盾纠纷的专门平台,帮忙调解中渗透的法律知识,更让它成为普法宣传的窗口。
  《汪大姐来了》利用独特的媒体平台优势举办公益活动,为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契合点,市慈善总会、妇联、红十字会、中浪慈善等团体,都主动加入汪大姐帮忙团,变“一家帮”为“大家帮”。通过活动的举办和栏目的全程报道,既放大了公益效应,启迪了全民公益意识,也丰富了节目内容,提高了栏目品质。观众在参与公益活动过程中,会将活动和栏目捆绑在一起,无形中提升了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三、组建联盟,形成为民服务合力
  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也好,为民排忧解难也好,实际上只能起到鼓与呼的作用,记者既不是样样精通的全才,能为观众解答所有的疑惑;也没有更多的权限协调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寻求政府支持,以促成问题有效、合法、快速解决。“汪大姐为民工作室联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
  成立于2012年的“汪大姐为民工作室联盟”,由《汪大姐来了》栏目和市委组织部、市网格办共同打造,成员单位包括全市10家党员明星工作室、25个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43个乡镇街道,并延伸至基层2395个网格民情工作室,形成媒体与社会和政府的联动。《汪大姐来了》栏目作为岛城民生新闻的一个响亮品牌,在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群众情绪、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汪大姐亲和的形象已越来越深入人心;而“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是舟山市社会管理服务上的一项创新,分布于全市角角落落的网格民情工作室在反映社情民意、处理基层事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政府部门的加盟,几方“强强联合”,形成为民服务的合力。
  联盟成立后,联盟成员都把栏目的求助当作自己的分内事。如栏目组接到市民投诉,反映白斩加工作坊脏乱问题。经记者联系,质监、工商、城管、食品监督、卫生等汪大姐为民工作室联盟的多家单位都赶到现场,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些部门都说白斩摊不归他们管。要是在以前,这一问题的维权很可能路漫漫甚至不了了之,但这次节目播出后,定海区食安办负责人马上来到栏目组,和汪大姐一起商讨白斩加工作坊的监管问题。几天后,由定海区食安办牵头,相关部门各抽调一名执法人员到定海区食安办上班,集中统一对白斩加工作坊进行专项整治,这样的雷厉风行体现了联盟的力量。
  做民生新闻,最头疼的是采访对象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推诿、扯皮,以至于不少民生新闻在“我们将继续关注”之后就没有了下文,成为“烂尾”新闻。联盟的建立使这一现象大为减少。
  四、健全制度,把牢新闻价值尺度
  民生新闻的信息源大多来自群众投诉、报料等,由于涉及面广,而且报料或投诉者素质参差不齐,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鱼龙混杂,反映的许多问题是站在个人或少数人的立场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稍有不慎极易出现虚假新闻或片面新闻,因此到媒体吵闹甚至惹上官司的事件也时有所闻。媒体必须把好新闻真实和新闻价值的尺度,选择能体现主流价值的新闻上荧屏,否则将会直接导致传媒公信力的降低。
  1、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层层把关。记者是新闻真实和新闻价值的第一道把关者。《汪大姐来了》栏目坚持周一例会制度,对上周播出新闻进行分析讲评,对手头已有选题进行梳理分工。通过相互的交流探讨,提高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分析鉴别能力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责任编辑是第二道把关者。栏目实行责编负责制,责编不但要对播出的稿件进行统筹,还要与采访对象电话联系,核实有关事实,避免因记者先入为主和感情倾向而出现一些错误信息。监制是第三道把关者。监制作为栏目的总负责人不但要把好事实关,更要把好导向关。    
  2、建立舆论监督类报道“三见面”制度。栏目要求每篇稿件都要采访到投诉方、被投诉方和主管部门,没有采访到被批评方的稿件不予播出。事实上被批评对象提出的不同意见,往往能帮助记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事实的真相,有不少报道经过记者深入采访,事实与投诉人的诉说有出入甚至完全相反,深入的采访让报道还原了事实的真相,避免了虚假新闻。
  3、坚持稿件公开,随时接受被采访对象阅稿。《汪大姐来了》栏目的所有稿件,只要被采访对象有要求,都可以在播出前到电视台阅稿。经过阅稿后的稿件往往更全面、更准确,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片面性,因而也更容易被采访对象所接受。有人担心阅稿制度会让批评报道“夭折”,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只要报道的事实是准确的,被批评对象不得不接受。阅稿制度也为栏目省了不少麻烦。《汪大姐来了》栏目播出的大量批评性、监督类的报道,绝大多数都能让监督对象心悦诚服。
  4、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观众参与度,提升新闻价值。每一个典型的公共事件报道后,栏目都会设置话题,通过热线、微信、微博等形式,让观众、网友参与讨论,如“为救人闯红灯该不该网开一面”、“你对器官捐献怎么看”等。这些互动手段的引入,为公众搭建了一个言论的平台,也提升了新闻本身的价值。

(作者单位:舟山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