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视新闻配音中重音的精耕细作

王 帅

  一、新闻节目配音中重音为何需要精耕细作。
  重音通常是指语流当中重读的音。“对于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词组,播音时要着重强调一下,以便突出地、明晰地表达目的和思想感情,我们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确定重音的位置,选择重音的表达方法,不仅要着眼具体的语句,更要结合全篇的上下文,结合语气、节奏、基调。只有对于重音精耕细作才能够恰切、精确、高效率地传达新闻节目的内容。轻视重音的精耕细作不仅有可能达不到传播效果,有时候甚至会错误传达稿件的原意,起到截然相反的传播作用。
  二、当下新闻节目配音当中不注重精耕细作的表现。
  (一)重音过多,音高过高,片面追求高端权威大气。
  当下的新闻节目的主持已有很强的人格化特征,而新闻节目的配音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节目风格脱节。在整个传播过程当中,“传播的主体不再直接表现为制度化或物化的媒介组织或媒介机构,而是真正的人”  受众的口味更倾向于口语化,更自然、真挚,更接近于人们日常对话的状态。 在人与人的交流当中,高端权威大气也可以通过重音的精耕细作来表达,做到润物细无声。
  例如:据公安部网站消息,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坚决打击“地沟油”进入食品领域的各种犯罪行为,坚决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在这段稿件当中,第一次出现地沟油应该是全篇最重要的重音,权威与大气可以运用节奏和语气来表达。如果把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下发、地沟油、各级、坚决打击当中的多个都当做重音来处理,就会造成重音过多。同时,音高过高反而显得不权威、不大气。恰当的重音位置与合理的音高能够显示我们有决心特别是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二)重音位置不对。
  在电视新闻配音中,如果不能对主次重音精确定位,恰切表达,语义将会大相径庭。
  例如:她的淘宝店每年双11都打半折,可她却从不在双11买东西。
  这句话的重音应该是在“都”和“从不”,以此来劝导受众在电商购物节的时候应该冷静、谨慎消费,买自己需要的,如果不是必须买的最好别买。如果把重音放在“都”或者是“半折”上,那样表意就会出错。
  (三)重音主次混淆。
  正确地运用重音有助于清楚地表情达意,如果重音与非重音,或主重音与次重音区别不明显,指向性会大打折扣。
  例如:“《美人鱼》已然创下了华语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但是更为夸张的是…….”
  在本句子当中,“更为”应该是主重音,因为“更为”已经涵盖了夸张。如果将更为和夸张都作为重音,就削弱了更为在本句当中的作用。
  三、当下某些电视新闻配音没有精耕细作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主持人、配音员构成的多元化。许多新闻记者从新闻现场来到了配音间,好处是有真情实感,带来了新鲜气息。不足是有些没有受到电视配音专业的培训,有些是将电视新闻配音等同于日常对话,有些会进入二次创作的误区,这些都会影响电视新闻配音重音的处理。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配音员来说,有些稿件配音时间过紧过急也给精耕细作带来了挑战。
  (二)主观方面:有些配音员对业务要求不严,得过且过,明知道重音没有精耕细作而不去改正,认为配好配坏一个样,配快配慢一个样。有些配音员受到港台新闻节目的影响,拿片面当个性,没有追求符合国情的创作道路,违背了大众传播的规律。有些配音员认为重音的精耕细作的确很重要,但是缺乏再学习的能力,长期脱离采编一线,殊不知长期让自己呆在配音间、直播间、电视台里就感受不到泥土的味道、时代的变化、世间的百态、人情的冷暖,无法激发创作欲望,让思想感情运动起来。
  四、如何能够做到重音的精耕细作。
  (一)客观方面:对作品精益求精,宁少勿多,坚持反复校验核对。如遇疑点,必须向当事记者了解情况。如果一个段落当中的重音部分被去掉,那么整个段落的意思将会不完整。如果自己预先设定的重音词语被拿掉,意思依然较为完整和通顺,那就要再斟酌下,这部分到底是不是重音了。在处理当中,应该在把握好基调的基础上坚持高低强弱、快慢停连的方法。
  (二)主观方面:重音的精耕细作从表面上来看是字词的重读,从量化的角度来看是恰切位置的音高音量的合理配置、发声,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重音处理的创新要慎之又慎,创作的发展要不断坚持。重音的处理从来不具有唯一性,但是每一个恰切的处理一定有背后正确深刻的逻辑基础。不忘初心,珍视自己的工作岗位,加强相互借鉴与学习,热爱生活,发自肺腑地关注新闻当事人,关注和推动问题的发现、处理、解决,以弘扬社会正气和鼓励广大受众为己任,就能够调动和激发自己二次创作的欲望和热情,把每一个重音看作是一粒种子,当做是一份给受众和自己的礼物,就能够处理好每一个重音。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