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内容供给侧改革:广电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新路径

徐明明

  在受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新闻传播呈现人人传播、海量传播的新常态下,广电媒体积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广播电视媒体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的能力在下降,节目栏目的传播力、影响力、到达率在下降,除了少数“现象级”综艺节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体现媒体发现力前瞻性,引导促成社会共识的节目内容比较缺乏。在当前新闻信息过剩而受众注意力有限,新闻传播进入“受方”市场的新常态下,可以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思路,聚焦影响制约广电新闻内容创新创优的结构性短板,推进新闻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许是广电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扩大社会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路径。
  一、创新构建更有利于内容生产的体制机制,提供更快更准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产品
  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传播途径极其丰富,特别是新媒体“野蛮”生长而监管还不到位。在这样的传播格局和媒介生态背景下,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前提和条件下,推进新闻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创新构建有利于广电媒体内容生产的体制机制。首先,建立权威、敏感、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由主流媒体尤其是其主办的新媒体首发、先发、独家发的传播理念和操作流程。尽最大可能做到让其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时间介入,抢占舆论先机。不能让网络媒体、都市类媒体总是先于早于我们发布相关新闻信息,抢了我们的风头,在时效上使广电媒体及其主办的新媒体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的有机统一。实际上这也是国外主流媒体和政府新闻管理的通行办法。
  其次,主题报道要有多种富有个性和媒体特色的传播方式。在当前新闻信息过剩,受众需求分众化个性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传播格局下,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不同媒体要有自身特色,有准确的受众定位,要避免千台一面,重复雷同。一个主题可以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传播方法,这样才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要鼓励支持不同媒体根据自身定位和受众结构,挖掘独特选题,采用更为适合的视角方式,精准传播。
  再次,要更多生产供给有发现力前瞻性的观点概念。在抓好看齐意识、强化阵地意识、纪律意识和政治上导向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和前提下,要保持思想敏锐性和开放度。新闻舆论的活力在于发现。思想高度决定报道深度。在这方面广电媒体拥有人才和报道资源优势。要着力生产供给有思想有见地的新闻内容产品,切实提高媒体发现力,提高思考和抓问题的能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工夫。广电媒体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引领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流媒体。
  最后,创新管理理念思路。内容管理首先要管好舆论导向、报道基调、整体氛围、宣传规模等方面,同时要考核督查新闻内容质量、形式手段创新、传播实际成效。在当前的传播格局中,发布只是传播的开始,关键是发布以后传得多广多远多久,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舆论导向出现问题要追责问责,满足于重复喊空洞政治口号讲套话,内容产品质量低下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传播力,也要追责问责。以效果来衡量新闻内容生产水平,以效果来评价舆论引导能力,以效果意识倒逼新闻内容生产改革创新。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创新改革广电资源配置办台体制,减产能品牌
  目前我国广电办台格局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制定的“四级办电视”方针,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台混合覆盖的格局。“四级办台”体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文化生活贫瘠、信息资讯短缺、传播方式单一的年代,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促进了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但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城乡有线电视的推广普及和近几年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受到新兴媒体、强势卫视等品牌媒体的冲击,地方台特别是县级台的节目传播力、运营创收力、内容生产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截至2015年6月,全国县级广电机构共计1998家,地级以上机构共计517家,地级以上电视频道套数达1191套、广播频率2146套。广电资源配置存在“多而散”、“小而全”、“大而不强”等问题。如果说上世纪未曾推行过的省级公共频道取代县级电视频道改革,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传播环境条件还不具备而流产,那么当前正是推进广电资源配置改革的良好时机。而本世纪以来几轮广电体制改革也为现在推进广电资源配置改革提供了基础。网台分离和网络整合改革使得有线电视网络摆脱了行政区划的“画地为牢”,为建成若干基于市场和业务的跨区域统一运营的网络服务商提供了条件。集团化和制播分离改革为现在纵向联合、横向整合探索了经验,是在新的融合发展和传播格局下,基于受众市场和多媒体业务链的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集团化、制播分离改革。要以融合发展为契机,下决心压缩减少效益不高、低水平重复、供给能力弱的广电内容生产产能。以综合媒体、融合媒体为方向,改革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的资源配置体制,按照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思路,通过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纵向不同行政层级的集团化联合,横向跨区域跨媒介品牌化、专业化整合,逐步打造形成若干体现自己独特价值、风格和气质,具有多种终端和全媒体业务平台,基于受众业务市场而非行政层级设置的现代综合品牌主流媒体集团。
  三、 树立整体导向观,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统一的内容管理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现在讨论舆论导向时常说存在着“官方”(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新媒体、自媒体)舆论场两个舆论场。其实,从舆论的形成及其对受众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机理分析,现在的受众已不是接受单一舆论场信息的民众,官方的民间的甚至海外的各种新闻信息同时作用于受众个体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两个舆论场互通融合共同发生作用。因此,要真正坚持正确的导向,必须树立整体性全方位的导向观。当前,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管理体系、管理要求、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广电等传统媒体管理更为严格,更为具体细化。对新媒体的管理治理则不够有力。这样一方面影响或制约了广电媒体节目内容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使新媒体得以以吸引受众注意力为主要导向进行内容生产,在新闻内容生产的时效性、敏锐度、手段形式、内容取材乃至标题题目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客观上造成不公平竞争。因此,推进新闻内容供给侧改革,要下定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规范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使新媒体在内容导向上与传统媒体一个标准、一个要求、一条底线。在内容管理上不能出现“飞地”、“特区”。厘清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社交平台的权利与义务,厘清管理者、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和责任。要把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人员都纳入监管范围,实行准入管理。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与传统媒体同等力度的问责、追责、罚处制度。引导加强新媒体行业自律,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新媒体内容审核把关、监督检查机制,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切实改变现有新媒体内容违规“一删了之”的低成本投机性操作格局。
  四、创新改革新闻内容生产理念方式,提升内容产品针对性实效性
  强化用户、产品、服务、互动等互联网思维,变宣传为服务、节目为产品。从受众与节目的关系向用户与产品的关系转变。运用现代科技深入分析挖掘用户的群体分布特征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指导新闻内容生产。树立观众收听收看节目是一种消费行为的观念,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尽可能降低人们收听收看节目的“费力程度”,尽可能提升内容产品可感知的价值报偿,从内容到形式与用户建立起心理上的关联,善于捕捉与受众在思想认识上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
  从单向的传与受的关系向双向对话与互动关系转变。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改变高高在上说教式姿态,以对话交流讨论的方式语态进行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构建有效灵敏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在互动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
  从排浪式一体化传播策略向基于“场景”的特色化个性化定制化传播转变。在受众分众化、需求个性化、观念多元化、传播互动化的新常态下,传统的排浪式一体化新闻节目话语很容易在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噪杂多元的舆论场中被消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用户传受新闻信息时基于时空环境和个人行为心理境况的“场景”。这种“场景”既可以对人们接触、选择、接受新闻信息给予一定的“屏蔽”或影响,也可为符合特定场景的某种新闻信息提供“长驱直入”的可能性。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洞察分析掌握目标受众接触、使用和认同内容产品的“场景”规定,根据“场景”规定生产推送“产销适路”的内容产品,要主动设置营造特定“场景”进而生产推送相吻合的内容产品。
  从只重视主体报道向注重 “长尾效应”转变。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网络传播环境中,现在很难通过运用一条新闻一次传播来达到明显的引导舆论的效果。要按照分众化、个性化、场景化的要求,在“长尾”上下工夫,通过整合多种领域多种形态的“长尾”,使累积起来的“尾部”总体效应达到甚至超过“头部”即主体报道的成效,实现引导舆论的目标。从会议新闻、爆料新闻占据屏幕转变为大时政大民生唱主角。切实转作风改文风,切实改变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的会议新闻和社会爆料新闻占据广电媒体特别是地方台屏幕的格局。花大力气提升时政新闻选题内容、表现方式,花大力气实现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花大力气生产更多有思想有见地的深度广电内容产品。
  五、创新改革人事考核制度,增强广电人的归属感、荣誉感、忠诚度和创造力
  
目前广电媒体特别是地方台内容节目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电媒体普遍存在的两套用人体制和两种人员身份以及“工分制”的业绩考核分配办法。采编人员忙于“挣工分”,静不下心,沉不下身,缺乏事业心、荣誉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出现所谓“新闻民工”现象。要探索解决两套用人体制、两种人员身份带来的突出问题。可总结推广上海报业实行的专业职务序列改革经验做法,从完善采编经营两分开、统筹研究解决用工制度、加强采编播制业务岗位管理等方面破题,要旨是要让采编播制人员的权利、义务反映在节目栏目内容上。顶层设计时不能只考虑设置不同的收入分配,也不是单向的广电台对采编播制人员发稿数量、质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要向采编播制人员赋“权”,要在最终的节目栏目内容产品上体现出采编播制人员与责任对应的权利。同时,要注重与现有“三审制”的衔接与兼容,确保舆论导向安全。要让业务首席人员发挥“球星”作用。进一步明确业务首席的责、权、利。所有的资源配置、职责赋予都要有利于他们生产出有影响力、能为媒体打品牌、能体现大台水平的好作品、好节目。专业职务序列改革要与薪酬制度改革配套推进。薪酬结构中既要保证基础性收入,让一线采编播制人员能静下来、沉下去,安心做事;同时又要体现绩效激励,让人动起来、冒出来,焕发活力。要尊重媒体机构和采编播制人员劳动的价值。现在除了一些影视剧和个别综艺节目的版权得到较好保护,广电媒体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采制生产的许多节目内容,被网络媒体随意转载使用。要培育节目交易市场,加强版权保护,使广电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成本投入上逐步趋向良性循环。

(作者为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副总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