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行政执法类电视节目的定位

陈 程

  这几年,交通执法类节目在国内遍地开花,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红绿灯》、成都电视台的《谭谈交通》,南京电视台的《老赵说交通》,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表现。随着国家法治推进,行政机关单位的政务公开已经成为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行政执法机关希望能够有一个展示自身的平台,开办行政执法类电视节目正好吻合了这种需求。2013年10月,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开播了《1818在路上》,依托王牌新闻栏目《1818黄金眼》,以每天日播单片和每周周播小专题结合的方式,收视节节攀高,本文对《1818在路上》栏目定位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
  一、行政执法类电视节目的定位
  (一)
受众定位:寻求受众的最大化
  很多人觉得准确的定位是获得观众青睐的第一步,对受众群进行细分再细分,才能达到准确的传播效果。可是分众也是建立在大众的基础上,事实上,任何媒体最终都是以受众的最大化作为目的。现如今,很多的行政执法类电视节目有着浓重的官方印记,将受众框定得太窄,比如交通执法类节目觉得自身是交警部门的传声筒,是交警部门的宣传员,针对的是交通参与者,扮演的是教育者的身份,服务的是有出行需求的人群。而实际上,我们的电视节目服务的对象并不是交警部门,而是更为广泛的交通参与者和所有的电视观众。《1818在路上》主要跟交警和城管两个部门合作,内容涉猎广泛,在受众群上并没有内容方面的先天限制,主张面向全体市民,希望收获最大化的收视群体。
  (二)内容定位:差异化的内容和表达
  交通是民生的热点,在如今媒体发展日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交通类节目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媒体,我们几乎随处可见关于交通的专栏,专版,或者专题,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1、扬长避短,突出专业性。
  时效性并不是交通类电视节目的优势,同样一条新闻,广播和新媒体早已传播出去了,而电视节目的编导可能还在现场拍摄,靠什么取胜?专业性是执法类节目的优势,所以必须突出专业和细节,在展现事件内容的同时追求信息的全面和深刻。比如一条简单的车祸,除了基本要素,比如人员伤亡情况,车损情况,产生的原因,还可以展现交警如何定责,如何去分析判断车子碰擦痕迹,双方互相指责的具体情景,可以把一个交通事故延展成一个具有可读性的有趣故事,并把交通法规要点和驾驶经验融入其中。全面而有趣,专业而不刻板,才是有差异性的交通类电视节目的竞争力。
  2、把握节奏,彰显现场感。
  节奏,意味着变化,反复和递进。区别于一般电视新闻的平铺直叙,叙事结构的变化也是吸引电视观众的有力武器。比如城管部门查找污水源头,所需时间漫长,一个案子从发现到结案有时要一两个月,讲述时的节奏感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场感,是违法现场和执法现场的连续体现,《1818在路上》一般是由执法人员发现问题,当场进行查处,现场处理不了的还可以呼叫增援,相对一般法制节目的拖沓地讲述破案过程的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现场感,真实感和紧张的节奏感,是能获得观众的认可的,也是一种真实魅力。
  3、彰显品牌,另类大策划。
  如果说日常节目是一个电视节目的基石,那么年度策划活动就是必不可少的装饰。一个行政执法类节目该如何给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的年度大戏呢?有一些交通常识,像红灯停绿灯行,时不时就得翻出来,从深层原因到惨痛教训,从公益广告到互动活动,能想的能做的,几乎都做过了。《1818在路上》的特别策划《重新学走路》则是选取一个小镇,在某个节点实现全城交通零违法,实现方式是各路主持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募集到尽可能多的交通志愿者。最终通过前期一个多月的预热和各路主持人竞争性比赛方式,在建德城区达到了安全出行和节目的品牌建设的双赢宣传效果。
  (三)风格定位:平民视角下的“马路真人秀”
  《1818在路上》节目开篇的宣传语是“一个城市的秘密就写在它的马路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这挡节目的真人秀品格。明星真人秀节目之所以被大家喜爱,因为明星在这些节目中成为了平民,跟大家距离缩小了。执法人员在《1818在路上》节目中也从简单的执法身份变成了大家熟悉的交警“森哥”城管“梅姐”,在追疯狂逃逸的渣土车时也会担心自身和同事安全,在把醉酒跳河的驾驶员从河里救起来时也会恨铁不成钢地骂上几句,遇上困难的当事人,也会尽自己所能帮一把。
  1、制作上,无线话筒的运用让采访感降到最低。
  新闻的一大特点是记者采访,话筒伸过去的瞬间,面对摄像机的瞬间,普通人并不能完全放松下来,采访得到的话语是经过思考和修饰的,而无线话筒和小机器远距离拍摄,会让人忘却拍摄的存在,尽可能让整个执法过程接近最本真的状态。另外,执法人员执法纪录仪的日渐普及,这种佩戴在肩部和胸前的小型摄像机,能够纪录下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执法瞬间。执法记录仪和监控画面有时候是执法过程中很难得的一手画面,是“马路真人秀”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视角上,坚持平民化的视角。
  以寻常市民的视角来解读事件,可以让观众的接受度更高。有一期节目是讲城管队员与摊贩的冲突,无非是城管部门要暂扣下摊贩的物品,女摊贩死活不肯撒手。在这场冲突中,我们既不是城管执法者,也不是摆摊的小贩,我们只是普通的旁观者,但是我们会弄清所有的细节,屡屡示弱的女摊贩,口口声声说自己第一次,等到回中队一查身份资料,是个摆摊了五六年的老油条,在杭州其它城区早已接受处罚,甚至在冲突现场声称自己打抱不平的男子的其实就是女摊主的丈夫。随着拍摄的继续,情节的急转直下,女摊贩在众人面前和在城管中队里判若两人,节目只做全程记录,给出全面信息,公众自有判断。再比如交通类执法节目,一个普通违停贴罚单,我们不只是记录交通执法过程,同时也是交警执法的监督者,对于车主质疑全面回应。我们还是交通文明的引导者,深入揭示这一区域的停车现状,将停车难问题反馈给各部门,跟进协调会进程,有始有终,全程记录是节目常态。
  二、对行政执法类电视栏目现有定位的建议
  (一)寻找行政执法类电视节目的增量突破口
  “在路上”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仅仅是指马路上的交通出行,它还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能揭示一个城市秘密的途径。《1818在路上》节目最开始首先是跟交警部门合作,由于交通违法行为的局限性,内容并不丰富,紧接着跟执法内容更为广泛的城管部门合作,开启了1818在水上,1818在空中这些子系列。编导摄像跟城管部门划着皮划艇查处河道排污,乱捕鱼虾蟹行为,一起航拍取证违章建筑等活动,取得不错的收视效果。今后要不停寻找新的节目增量点,可以寻求跟其他部门的合作,比如运管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查处一些民生热点问题,比如黄鱼车,比如西湖边野导等。
  (二)在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上做文章
  《1818在路上》的日常节目形态,是执法人员和编导摄像上路,发现违法行为当场查处的模式,我们发现在一些调解现场,很多市民是有欲望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在特别策划《重新学走路》里也见证了普通市民的巨大参与热情,由此可见找准市场需求与栏目定位的结合,做一些简单易行,观众愿意参与的集体出行活动,大有文章可做。
  (三)加快新媒体融合步伐,推进节目的网络化推广
  《1818在路上》的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年轻,节目从字幕、配乐、剪辑都体现出年轻一代喜欢的风格,很多节目在一些90后00后喜爱的弹幕类网站上很火。比如一条手推车刮花私家车的事件,拍摄时引发了推车工和附近居民的口水战,被放上了AcFun弹幕视频网的首页,当天晚上点击量过百万。在媒介融合趋势逐渐凸显的今天,电视节目的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仅能够为提高节目的影响力,而且还可以进行通过版权售卖增加衍生收入。
  总之,行政执法类节目跟所有的人都息息相关,是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的节目类型。我们不仅要充分意识到电视节目发展的潮流,抢占观众的收视阵地,更应该担负起执法类电视节目的社会责任。虽然目前开办这类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并不多,但是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认准定位,充分挖掘各个领域的增量,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效益。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

打印 关闭